我想借这个机会,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交换一个看法,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
素质,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知识、能力,都是素质的体现。这里所说的素质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内在的精神。一般来讲,青少年都面对这样三个世界:第一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是家庭、社会给予的。第二是知识世界。知识世界的教育主要是学校给予的。第三是精神世界,也叫做心灵世界,这是在社会生活中终身都要受到的一种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教育。这既要靠长期接受人文学科各种知识的教育,也要靠这些知识的长期熏陶,并且和内心真实的精神世界结合起来创造人格。
我们经常讲,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这是教育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两种功能:一种教育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这些知识是存在于人的生命之外的东西,通过长期的灌输性教育,使人逐渐地丰满起来,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这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另一种教育是要教怎么做人,这也是人的生命之外的东西。这种教育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金钱、权力也无能为力,要通过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格的教育,熏陶、感化、示范、带动,各种综合因素长期的培养,这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艰巨。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培养,心灵世界的培养,实际上也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有一个很好的人文精神,这是我们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光荣而重要的职责。在这方面,我希望首先是今天获奖的年轻教师、学科带头人应当考虑的问题。
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只要看一看世界各国反映出来的一些情况,就更感到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人文教育和现代化科技教育不能够同步进行,在许多国家都出现这个问题。在强调把科学技术知识搞上去的同时,人文精神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很多问题。美国的校园里发生暴力行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些地方的教育可能是独尊技术而人文缺损造成的一种后果。我们国家在一些地方也发生了一些情况。有报道说,一个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了。去年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受法轮功的蒙蔽自焚了。德国是科技非常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在这样的国家,在二战时期能产生纳粹法西斯主义?日本是最讲究礼仪的国家,为什么能产生非常野蛮的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搞大规模的屠杀,而以此为荣呢?我们国家在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人们的精神面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可是为什么又在这种情况下突然爆发了革文化命的“文化大革命”,反对知识的革命,摧残知识分子的革命,毫无良知的革命?我觉得这些现象都值得思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小平同志讲的,失误在于教育。这个教育更主要的是讲人文教育,是道德素质、精神世界的教育。由此我们理解“教育的对象是人”就能够更加深刻。
人文教育应该包括在我们学校教育和各个学科教育的全过程中,不管你是学哪个专业的,人文教育应该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们的教师,不论你是教什么专业的,都有一个育人的任务,都有一个学习人文知识、发扬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的任务。我们有时候会看到由于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而出现的一些知识很高而素质很低的问题,如一些无谓的矛盾、意见、纠纷和名利之争偏偏出现在拥有高知识的人的身上。我看了一个材料,教育部的一个调查表明,高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有50%的没有写过论文。当然没有写过论文并不等于他不能写论文,但至少不能证明他会写论文。我们有一些老师自身的专业很好,但是写不出逻辑严密、文字流畅的文章。属于这个层次应该掌握的一些传统知识、文史知识、人文知识不够,是我们的一个缺陷。有的连中国历史上的王朝顺序都说不清楚,颠三倒四。有的把常用成语念错、用错。有的外语水平很好的老师,由于缺乏中国文化底蕴,用外语翻译中国的一些历史文化用语、名词时,不知所云,常常出现笑话。看来一个人的外语水平最终取决于他的母语水平。前不久我看“东方之子”报道,一位担任了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的中国人在谈到中国人对外交往中所表现出的素质时说,一是口头表达能力,二是文字表达能力,三是交往能力,四是归纳能力,这些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实际上也反映出人文知识和能力的缺陷。我觉得在学校强调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首先也是我们老师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进行学习和培养,我看有这么几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要读书。这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丰富人文知识的手段。据了解现在的读书情况,包括大学生,第一位的是功利性的图书,马上要用,带有功利色彩,如电脑、外语类。第二位的是一些休闲类的书,即趣味性、休闲性的读物。最不愿意看的是经典名著。我看到一则消息说,在北京的大学生中关于读名著的一个调查表明,有40%的大学生“拒绝名著”。他们认为,名著虽是“美味佳肴”,但读起来一是费时,二是有语言障碍。电脑、外语类的书虽是“快餐”、“方便面”,但可以解决眼下的“果腹”问题。如此长期下去,就会出现滋补之功力不足,甚至缺乏营养的问题。大概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上网固然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但上网恐怕不能完全代替读书。网上的内容很多,信息量很大,令人眼花缭乱,老师可能能够把握好,知道怎样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在青年学生中问题比较多,很多的兴趣和注意力消耗在什么明星动态、男女情爱、猎奇和刺激性的消息上。上网和学习到底是什么关系,位置怎么摆这是个问题。真正从网上获取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现在还很不上路,这里有一个怎么去引导的问题。
第二个途径是艺术,培养艺术的修养。这是与一个人的审美和修养息息相关的。专业也好,科学也好,技术也好,应该说和艺术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都存在一个提升审美能力的问题。熟悉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了解各类艺术所创造的美的境界,培养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包括听音乐、看画展、阅读很好的文学作品,个人也可以从事一定的艺术实践,这是个人人格修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www.xing528.com)
为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师生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报告(2005年5月)。
第三个途径是体验人生。人生实践中,要注重对自己人生观的培养。要认识自我,培养爱心,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尊老爱幼,要能吃苦。教育我们的青年继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一些传统美德,主动地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一些弱点,学会团结人、关心人。人生的经历也是一种财富,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途径。
第四个途径是传统。学习和继承传统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或者说是基础。爱国主义从哪里来,民族自尊心从哪里来,这些都是和传统紧密相连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的传统、历史的传统和我们的许多学科也是紧密相连的。传统和现代的东西结合起来才能构建一个新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巩固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阅读一些文、史、哲方面的书籍、经典,培养自己,提高自己。
我在这里还要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文理交融。现在综合性知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懂知识,懂管理,有知识还要有能力等,都就涉及如何做到文理交融。文理交融是许多著名大学培养优秀人才的成功经验。现在讲培养创新意识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的科技和教育人才应该是人文和理工相通、科学与技术相融、学习与研究并重、知识与智慧同尊,这样才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人才。
16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培根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缜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要塑造一个较完美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当然应该以完整的知识为基础。所以,理工科的老师也好、学生也好,读一些名著,掌握一些文史知识;文科的同学和老师,也应该多了解一些理工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现在的新技术、新信息。这里,我再举两个例子。达·芬奇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雕塑大师,他们身跨科学和艺术的范畴,他们的一双手,既能拿起手术刀研究人体结构,又能绘出和雕出倾倒众生的艺术形象。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一直提倡科学家要学点艺术,艺术家要学点科学。他认为,在高层次上,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他说,在开拓计算机音乐这门新学科时,单纯地把学计算机的人和学音乐的人组合在一起,其工作效率不如由兼通两者的人做来得高,工作也更易深入。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还是一位文学修养极好的优秀诗人,他从事诗歌创作60余年,这些诗作是他人格的缩影,是一个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历程的真实写照,这不是一般的诗人能够创作出来的。还有,大家知道电报的发明者是美国的莫尔斯,他开辟了一个电信时代,创建了一项电信产业,而他却是一位曾担任美国全国画家协会主席的著名画家。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成就一个大师,必须以综合的全面知识为基础,以全面的人格修养为基础。
今天,和各位老师在一起交流这个问题,有感而发,提倡文理相通,文理交融,文理结合。我希望我们共同在宁夏大学倡导这个风气,也希望在我们宁夏大学的教师中,特别是年轻教师中能够出现许多文理相通的全才、通才,未来的大师应该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中走出来,现在就开始起步吧!
【注释】
[1]*2002年4月3日在宁夏大学教学优秀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教学质量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