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1]
今天,我们能够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悠久治沙历史的盐池县举行宁夏大学和盐池县人民政府共建的沙漠化防治生态教育与科技开发基地的揭幕挂牌仪式,这对于促进宁夏大学的教学、科研,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为社会服务,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举措。
我想借这个机会,讲两个意见。
一、建立这个基地的重要意义
大家都清楚,我们国家现在所面临的荒漠化形势依然很严重。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比较大、受沙漠化危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最新资料显示,现在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是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的土地面积是169万平方公里,90%以上集中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更是沙化比较严重的地区。目前,土地沙漠化还没有得到强有力的遏制,沙化的土地面积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每年因为沙化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初步估计在540亿元以上。这540亿元相当于我们西北五省区1996年全部财政收入的3倍,每天都有1.5亿之多的损失。我们宁夏又是一个什么情况?今年6月份,联合国防治沙漠化组织在宁夏召开过一次会议,我也参加了这个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根据林业部门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份,我们宁夏全区荒漠化面积是338万公顷,其中,沙漠化150多万公顷,另外还有水土流失、盐碱化的土地338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65%,其中轻度的占22%,中度的44%,重度的34%。全区18个县市532万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占全区561万人口的90%。我们宁夏也是受到荒漠化包括土地沙化严重威胁的地区。
为“宁夏沙漠化防治生态教育与科研开发基地”揭牌。
我过去从事北方民族地区历史研究过程中,曾经考察过内蒙古西部地区及宁夏地区历史上沙漠化演进的情况,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更多地侧重于从人文角度和社会角度来研究沙漠化的原因和进展情况。就西部来讲,主要是西北地区,在唐宋以前,曾经是我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一千多年以前,唐朝鼎盛时期,长安是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仅长安城里的外国留学生就有10000余人。东西方的交流,使得我们中华传统文明能够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当时,为什么能有那么高度的文明和经济繁荣呢?历史资料表明,当时,生态环境比较好,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包括宁夏地区,从秦汉开始,这里进行了早期的农业开发,精耕农业就是从黄河流域开始的。“牛马衔尾、群羊塞道”,这是史籍中对当时生态环境的一种写照。不过,那时也已经出现了一些沙漠化的踪迹。我查到的,在北魏时期,公元446年,当时的灵武叫薄骨律镇,薄骨律镇守镇的大将叫刁雍(《魏书》上有《刁雍传》),刁雍曾承担过一项任务,就是从薄骨律镇把军粮运到沃野镇,沃野镇在现在的内蒙古杭锦旗境内,正好经过现在的鄂尔多斯台地西北角,也就是现在毛乌素沙漠的西南和北部库布奇沙漠的一部分。在此以前,运送军粮的马车可以过去,大将刁雍送军粮时,役车往往陷在沙漠中,虽还能行车,但沙漠化的迹象已有所显现。而现在要穿过毛乌素沙漠和库布奇沙漠就不可能了。唐宋以后,西部的整个面貌发生了严重的变化。第一,气候越来越干燥。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教授曾经研究了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化规律,指出北方气候逐渐转向干旱少雨的趋势。近千年来,黄河流域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形成了一个比较集中的干旱区,自然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在社会方面,从秦汉以后,民族之间的战争、人口的频繁迁移,特别是大规模的滥垦,史籍中多处记载山东、河南的灾民数万甚至数十万迁移到这些地方进行开垦,盲目的滥垦,掠夺了植被,使得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这种状况从唐宋以后延续了千年之久。在盐池县境内,明代建立了边墙,防止蒙古人南下。从大同至固原一线设九边(九个军事重镇),盐池也在九边范围内。沿着九边大量军垦,把沿边地区的草场开垦成农田。第一年粮食吃到了,第二年减产了,第三年就被沙漠覆盖了。开垦一亩土地,风来沙起,又覆盖了另一亩土地,造成两亩沙化的损失。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初,随着部分汉人越过边墙,入驻草原谋生,康熙时允许汉人在边墙外五十里进行开垦,这种情况越演越烈。这种社会的、人为的因素,致使这个地区沙漠化日趋严重,毛乌素沙漠不断地向南移动,侵害了如陕北的榆林、宁夏的盐池等地区,造成长期以来“沙进人退”的局面。
上述的这种情况,不过是我国整个北方即三北地区的一个缩影。历史上的三北地区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但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刀耕火种、战争及统治者大兴土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致使三北地区森林越来越少,植被越来越稀,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沦为裸地。植被的破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从新疆到黑龙江,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绵延连片,形成一条万里风沙线,沙漠和沙漠化的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全国169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已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1000吨~10000吨。(www.xing528.com)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虽然非常重视防沙治沙及防止水土流失,但很长时间里,沙漠化继续扩展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依然处在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的状态。我们曾喊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等口号,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没有树立一个科学的观念,使它们成为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最后,什么结果呢?正如恩格斯曾说的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大意是:人们对自然的征服,似乎得到了一点成果,但是最后得到的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你去征服吧,你去掠夺吧,反过来,自然对人类给予了残酷的惩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才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这一年,国家决定建立三北防护林体系,即在西北、华北、东北建立一条防护林带,作为长久的防止沙漠化推进的战略措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23年来,已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200万公顷,这一地区65%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毛乌素和科尔沁两大沙地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黄土高原有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流入黄河的泥沙有所减少。这期间,也是盐池县坚持不懈地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最明显的时期。林草多了,荒沙少了,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1997年,江总书记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把生态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1999年6月,总书记在西安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西部大开发从哪里下手?这需要我们对西部大开发真正内涵有深刻认识。集中到一点,这个开发必须首先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之上,这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如果没有环境意识,很可能我们对西部的开发要走以前的老路。中央对西部大开发提出了几个重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态环境建设。西部要想持续发展,首先要把环境的改善、生态的建设放在第一位,才能实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吸取人类在未能认识自然的情况下那种急功近利、对资源掠夺式开发的教训。应该说,现在发生了很大的转折。近两年来,自治区在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治理荒漠化地区,在干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短短两年时间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这又说明,生态的改变、沙漠化的防治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思想统一,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改变它也并不是太困难的事。在我们宁夏,就有许多非常成功的经验,比如1958年建设包兰铁路的时候,采取了民间原始的办法——草方格子,就把铁路两边的沙漠固住了。40多年来,包兰线曾经因为自然灾害或其他的原因停过车,铁路遭到过破坏,但没有因为流沙埋住铁路而使运输中断过。我们都去过那里,那是腾格里沙漠的南缘地区。腾格里是蒙古语,是天的意思、大的意思。浩瀚无垠的大沙漠,铁路穿过去了,流沙并没有埋住铁路,40多年来,畅通无阻,这个经验正在各地推广。就这么一个原始的简单的办法,几十年来保护着这条大动脉,很了不起。又比如,在永宁县,改造了征沙渠的明沙,这是银川市3499平方公里范围之内,留下来的最后一块明沙,有几万亩。几年来,广夏公司采取新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对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投入,把它改造成葡萄基地、麻黄基地,几年工夫使这里改变了模样,也是了不起的创举。再比如,我们盐池县,在北部6个乡镇,群众的热情和专家的指导相结合,地方的努力和国家的项目相结合,经过几代人几十年来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一道防线,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进,生态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今年,盐池县北部6个乡镇正在开展13000多公顷防沙、治沙的综合治理项目,已经被列为自治区“十五”期间的一个项目。多少年来,盐池县人民持续不断,一片一片治理,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今后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变,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中央决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生态环境放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性举措的首位。我们讲西部落后,可以举出好多落后的情况来,第一位的依然是生态环境,有些地区连生存条件都没有,怎么进行生产和开发?有的地区1平方公里最多能载7个人,现在超载到20~30个人,他们去哪里生活?我从前年开始,和日本岛根大学的专家联合组织了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对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实证研究。这个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在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半干旱和阴湿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选择300个农户,用3年的时间跟踪调查,设计了详细的调查表,通过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来实证一下,退耕还林还草适合在哪些地区推行,应该怎么推行,推行以后对生态环境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经济结构、农民收入和这个地区未来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国外的科学家也看好我们这个研究,愿意和我们合作,在这个研究上下点工夫。
将以上这些情况归结于一点,说明我们今天在盐池县建立沙漠化防治生态教育与科技开发基地,不仅顺应了西部大开发的需要,顺应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也顺应了大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确实是一件大事。所以,建立这个基地,确立这个项目,开展这个研究,是一个非常好、非常重要的事情。
二、基地对宁夏大学将是一个很好的推进
大家知道,大学有三项任务,或者说三个功能,第一,教学;第二,科研;第三,为社会服务。用什么服务?用我们的两个成果服务:第一,我们的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给各条战线输送高层次的人才;第二,我们的科研,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服务是我们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宁夏大学1997年合校以来,学校的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张,目前我们正在抓紧进行合校以后的基本建设、师资队伍的扩充和培养、教学的重新调整等等,还没有来得及将更多的精力、财力、人力投入到为社会服务中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方面的工作是我们的一个弱项。现在,学校党委在研究宁夏大学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时,已经把服务的问题提到了重要日程上。我们将建立一个实体性的“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我们支持刘万毅、高作宁两位年富力强的博士、教授,创建这个基地,和盐池县人民政府合作,进行沙漠化防治的各项科技应用研究,并将成果推广开来。这个合作,是我们宁夏大学为地方经济服务所迈出的重要的、实质性的一步。宁夏大学教学和科研人员有1000多人,这支多学科、年龄和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专业队伍,是宁夏500多万回汉各族人民培养起来的,是黄河水养育起来的,我们理所应当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这支队伍,不仅要搞好学校的教学,培养人才,而且要多出成果,这个成果要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这种转化又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推动研究成果进一步产业化。这就是大学的一个发展思路。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复合型的、应用型的、创新型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会教书,还会搞研究,更会把研究成果和生产需要迅速结合起来,推动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所以,这个基地的建立,其意义远在基地之外。我对刘万毅、高作宁两位博士说,你们把基地项目做好,这样,在基地的带动下,对我们学校的教学改革,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将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在这里,我也向盐池县人民政府、吴忠市人民政府表个态,宁夏大学将积极支持这个基地的工作,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把今后的工作深入地开展下去。不仅在盐池县原来沙漠化防治的基础上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把治沙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而且使我们学校的产、学、研能够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基地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不仅需要宁夏大学和盐池县政府两家携起手来,共同把基地搞好,还要眼睛向外,取得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我完全同意刘万毅博士讲的,将这个项目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组织,不仅要列出项目的内容,而且要组织、管理好这个项目,这种管理应该是开放式的。我们一方面邀请区内荒漠化治理方面的专家参与进来,得到他们的支持,一方面争取国家、自治区和有关部门对项目的支持,同时,学习许多先进地区在开展此类项目中的新的机制,新的办法,把这个项目做好。只要我们团结起来,采用新的机制,克服一系列困难,通过项目本身的效益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我们可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基地的建立,挂牌仅仅是个开始,将来要更好地制订计划,落实责任,进行检查。我想这个基地的建立,对于我们地区在以科技推动沙漠化防治方面,能起到示范性的作用。
【注释】
[1]*2001年11月22日在宁夏盐池县宁夏大学沙漠化防治生态教育与科技开发基地揭牌仪式上的演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