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勇于不断创新
创新是一所大学不断进步的灵魂。哈佛大学通过不断的创新,最终实现了从一个弱小的、行将倒闭的教学型小学院,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巨变。在建校之初,由于没有得到英国皇室认可的特许状,校长邓斯特率先以大无畏的精神,授予毕业学生学位,成为哈佛大学创新的典范。埃利奥特校长为推动本科生课程自由选修制度的实施,付出艰辛的努力。他在几乎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几十年,终于使本科生自由选修制度顺利在哈佛大学推行,从而建立了具有普遍价值的本科生选修课课程模式。哈佛大学以发现和创造知识为己任,建立了严格的学术制度,教授们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就是在如此压力之下,哈佛却形成了宽容学术失败的良好氛围。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政治学教授约翰·罗尔斯,他在1971年之前的20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学术著作和论文问世,但是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使他在学术界声名鹊起,这本书被学术界认为是20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书籍[1]。
哈佛大学在招生的时候考虑的是培养精英领导阶层。因此,哈佛大学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种超乎寻常的非凡才能。为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哈佛大学不是仅仅依靠分数作为招生的唯一标准,而是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才能,特别是以是否具有领导能力,作为录取本科新生的标准。尽管哈佛大学在不断发展,但其本科生最近10年一直保持在每年招生1 600人左右的规模。研究生人数保持在1.36万人左右,他们分布在哈佛大学大大小小300多个研究机构中,按机构平均起来并不多。因此,哈佛大学的各个学术研究机构仍然保持着小而精的研究生数量,学生质量之高可想而知。2007年,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有研究生3 663人、商学院1 854人、牙医学院250人、设计学院600人、教育学院806人、政府学院880人、法学院1 966人、医学院809人、公共卫生学院598人,这其中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方面除了文理研究生院的博士学位人数培养得多一些,哈佛大学其他专业学院,如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政府学院等哲学博士学位的学生每年的授予人数都非常少,充分体现出专业学院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学术型人才的办学特色。(www.xing528.com)
在课程改革创新方面,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进入20世纪以后,每隔25~30年都会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就是适应未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需要。但是每一次的课程改革都是在前一次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进行剧烈的变革。哈佛通识教育课程一般要求本科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三个领域选择一部分必修课程,培养未来公民。为应对专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本科生要选择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最后为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兴趣,为学生开辟一部分自由选修课程。
正是这种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精神,造就了哈佛大学从宗教氛围浓厚的教学型小学院,发展成今天的包容性极强的研究型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