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国的博士生教育在国家、国际背景下的地位

英国的博士生教育在国家、国际背景下的地位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的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英国的博士生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明显失去其地位;博士生缺乏个人及专业技能;博士学位的完成率令人担忧。而英国的博士生教育是三年制,其完成率非常高,是博士生教育的卓越代表之一。

英国的博士生教育在国家、国际背景下的地位

第十三章 中国的博士教育 庄李(Lee Zhuang)

1.介绍

中国在高等教育各个方面都极具潜力。中国博士生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仅有25年。然而在这段时间,博士候选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在1983年到2003年间,博士生人数由18人增加至18.8万人。正如本书提到的其他国家一样,这一快速增长带来了诸多问题。当下,对于候选人的质量、选拔过程的透明性以及过度扩张后的容纳力,存有很多质疑声。中国的博士生教育经历了所谓的“大跃进”发展。本章主要探讨它的起源、改革动力以及相关影响。

2.问卷调查

表13.1 问卷调查

img39

①写作此章时,关于中国博士生教育供给最新的官方分类统计数据截至2003年,而简单汇总的数据信息截至2004年。

(续表)

img40

①2005年4月。《2004年中国国家教育发展统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文可以在www.moe.gov上获得。

②同①。

③社论,2005。《克服当前博士生教育中危机的关键因素》,《教育观察》,中文全文参见http://learning.sohu.com.

④中国DBA中心为美国城市大学与中国经验丰富教授协会合办的机构。详情参见(中文)www.cbma.org.

⑤数据取自中国教育部发布的《2003年教育统计年报》。中国教育部发布的2003年全日制、在职研究生数据表格都可以在www.moe.gov.cn.找到。

(续表)

img41

3.数据来源

在编制表格时,最新的官方数据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它是一个政府部门,负责国家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包含博士生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部发布的数据通常被认为是最全面和权威的,但由于整个国家范围太广以及高等教育规模太大,这些数据不一定精确和及时。中国博士生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因而它的基础设施还在筹建中。这是造成统计资料较少的原因之一,也使得中国的统计数据无法与其他博士生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相比较。

4.博士生教育在国家背景下的地位

4.1 “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机构

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习惯上分为两大类: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前者根据学科及学习层次,开设各种专业并授予学位;后者拥有的专业范围相对较小,可能不授予学位或进行次级学位教育(如两、三年的全日制文凭)。

通常,普通高等院校提供高等文凭课程(两年或三年)和学历,并在中国教育部的批准下,开设硕士或博士学位项目。学生多为直接从高中毕业,通过每年的高考进入大学。另一方面,成人高等学校专门为那些在职人员提供职业教育项目。这些学校强调技能的提升和知识的更新,而非获得学历证书,尽管学生可以在本校或其他学校进行下一层次的教育。因此,学生资源是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区分要素。中国政府准予越来越多的普通高等院校开设博士学位项目,但成人教育机构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尚未拥有此项权力。

4.2 政府准予开设博士学位项目

在中国,通过政府严格的审核程序,博士学位项目由选定的普通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开设。教育部将博士生教育视为学术路径的最高层次,并将它与国家的科技及经济发展相结合。有意申请开设博士学位项目的机构,需经过几轮相当严格的审核。例如,关于学位授予资格审核的2005年政府白皮书(第10轮审核)明文规定,申请仅仅限于普通高等院校,并且审核通过的院校不得超过15所[1]。为了获得该轮申请权,普通高等院校必须在1996年以前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中国的博士生培养始于1980年2月,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里程碑式的法案,规定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历框架应包含本科、硕士和哲学博士。这一法案自1981年1月1日生效,第一批共18名学生在1983年5月27日被授予博士学位。自那时起,博士学位授予量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仅2003年就有48 700名博士新生,并授予博士学位18 000人。

有权开设博士学位项目的机构通常被认为拥有高水平的研究能力,也因此能够吸引更多来自政府和其他私人部门的外来研究拨款。因此,院校都热衷于获得政府的认可,从而在尽可能多的专业领域开设博士学位项目,且越早开设越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来有大批院校申请开设博士学位项目。正如问卷中的问题2所描述的,仅2005年就有超过2 700份递交给教育部的新申请。

5.资助

5.1 对于全日制学生的资助

在中国,所有全日制博士生的录取都是依据国家规划体系。根据资金来源,他们被分为三类:①由国家规划的;②受资助的;③自费的。

第一类学生由政府资助,不包分配工作。政府每年拨款给机构,其中可能包含生活补助。显然,第二类拨款来自某些单位,学生与这些单位签订工作合同,并承诺在完成学位后返回该单位工作一段时间。资助一般包括学费,但不包含生活费。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偿的教学或科研工作,来补贴他们的生活费。关于第三类学生,据资料显示,2004年有40%的全日制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是自费的(Wang,2005),但并不确定其中的博士生比例。

5.2 对于在职学生的资助

对于非全日制博士生,资助计划并不明确。这类学生有很多是年轻的学术工作者,即全职讲师。如果他们在本校攻读博士学位,就不产生任何支付给外部机构的费用,但不同院系间可能存在名义上的内部费用。然而,如果他们自己的院校无法指导所提交的论文主题,他们需要申请其他机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解决资金问题。首先,个人可能需要自己支付学费。对于在外校接受博士学位教育的教员,如果他们同意在获得学位后继续为大学工作一段时间,多数大学会为他们报销一部分费用。当前,各院校每年的博士学习费用有所差异,然而,通常在1万元到2万元人民币之间。

6.机构类型

6.1 博士学位项目和“项目基础”

如前所述,有两类机构开设了博士学位项目:普通高等院校和研究所。普通高等院校是指国立大学,提供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一系列学位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普通高等院校都有权开展博士学位项目。研究所是学术型的研究机构,承担政府委任的或商业的研究活动。研究所并不开设授课型项目,其中只有小部分有权开设研究生项目——包括博士学位项目。2004年,共有769处机构开设了硕士和博士专业项目,包括454所普通高等院校和315个研究所。在这两类机构中,有哪些开设了博士学位项目,这仍然不明确。

关于开设博士学位项目的学术机构数量,目前尚无官方统计数据。然而,官方统计广泛运用“博士点”这一概念。博士点设在教育部批准开设博士项目的普通高等教育机构或研究所内。获得认证的机构通常不止有一个博士点,而且不同的机构可能在相同或相似的学科领域开设博士学位项目。正因为如此,2004年的1 900个博士点既不是所有博士项目的数量,也不是国内开设这些项目的机构数量。

6.2 研究生院

并非所有的中国普通高等院校都有权设立研究生院。如果院校设有研究生院,则博士项目一般隶属其中。研究生院的概念在1984年8月首次引入中国,当时有22所高校成为第一批获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1996年4月,教育部又批准了10所高校成立研究生院。2000年6月,又有22所高校加入其中;2002年5月,又增加了2所。截至那时,共有56所高校获准成立研究生院。据中国教育部统计,这些研究生院负责该国76%的博士生和55%的硕士生[2]

教育部对于高校设立研究生院有着严格的规定,包括教学质量、研究质量、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率、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比率、学术教员中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比例,以及卓越的研究基础等。国家教育委员会对相关申请进行审核和批准[3]

7.博士生教育的形式

当前,中国的博士生教育主要是全日制形式,每位学生必须完成至少13个学分的必修课。在中国,一个学分相当于一个学期内(一般为14—16周)每周一小时的上课时间。

必修课程通常都包含马克思主义课(或类似的)、一门外语课(通常为英语)、一门与博士研究主题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一门导师开设的课程。有趣的是,研究方法论并不在必修课程之列。

中国尚未引入专业博士学位项目,但是有少数商学院开始设立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项目,其授课内容更加深入。

在进入博士学位项目之前,候选人必须参加全国性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一般安排在春季。博士学位项目的必考科目是英语。如果学生的考分达到所申请院校的要求,下一步就是接受院校的考试,之后是导师的面试和复试。考查的主题由院校自主决定,最终结果将综合考虑候选人的背景和面试的表现。

8.学生及其培养项目

8.1 过往资历、年龄及学习模式(www.xing528.com)

博士候选人通常要求具备硕士学历,且年龄在40岁以下。由于大部分中国学生会一口气完成所有层次的教育,例如从高中到本科、硕士直至博士,因此年龄限制通常不是问题。

在中国,“在职”学习的概念还很新,教育部发布的非全日制学生数量实际上针对那些受雇于工作岗位的学生。这些学生是全日制学习还是在职学习,取决于他们从资助单位所获得的奖学金。有些雇主允许他们的员工请假,去完成所有必修课学习;其他一些雇主则不允许,学生只有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之间权衡安排。通常,这些学生需利用很多私人时间完成学业。

8.2 学习时间

博士学位项目的攻读时间一般为三年,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延期。大部分的学生为全日制学习。例外的情况是,有些年轻的教学人员被鼓励进行博士学习。他们一般不能算作是全日制,因为他们仍然全职工作。在攻读博士期间,他们平常的教学任务将有所减轻,但仍会持续。他们仍预期在三年时间里完成博士学位。

8.3 就业前景

在中国,关于获得博士学位人群的职业去向,尚无相关的统计数据。个人观察显示,一大部分成功的候选人就职于学术圈,尽管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银行保险证券交易产业占据要职。

8.4 性别和种族问题

尽管统计数据显示近3/4的博士生为男性,但这更多的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而非性别因素本身。在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于1976年结束,且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性别歧视已经比较不常见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占据了全部人口的95%以上,此外还有55个为少数民族。许多少数民族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高等教育主要为汉语言(即普通话)人群服务,正因为这样,少数民族的人群可能觉得受到不公平待遇。多数大学在招生时会考虑到这一点。然而,由于博士生教育在中国还是一项新鲜事物,并处在发展阶段,因此少数民族学生享有的优惠政策并未体现在博士生教育阶段。

8.5 学习语言

对于有意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而言,语言问题也会造成一定影响。最近几年,多数中国大学都欢迎海外学生,然而博士学位项目海外学生的比例还相对较低,而且大部分来自也是说中文的国家,例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对于那些来自不说中文的国家的学生而言,语言是最大的障碍,因为几乎没有博士生导师能够用英语进行指导。从几所中国大学近期面对海外申请者的博士招生简章来看,并没有大学有相关的语言要求。这可能是因为针对非中文人群的中文测试系统仍在开发中。对于海外博士申请人必须达到的中文标准,目前尚无定论。

8.6 宗教

因为大部分中国人是无神论者,因此在招生时通常不会考虑宗教信仰问题。另外,由于在北京和西安等地区存在大量的穆斯林群体,大学会为他们提供一些特别的服务,例如为穆斯林学生安排特别的食堂。

9.指导

一般情况下,在申请某一机构的博士项目时,候选人往往会偏好某一位导师,并且会在申请中根据导师的研究兴趣表明自己的立场。通过朋友或是阅读导师的作品,候选人可能在申请前对导师有一定的了解。那些比较著名的博士生导师(博导),常常会被超额选择,因而必须拒绝一些申请者。

在成功录取之后,候选人将会持续接受同一位导师的指导,在英国被称为主要导师。如果有必要,该导师还可以选择几位系内或系外的同事,来组成一个指导团队。团队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正式的。如果是正式团队,需要获得该校研究型学位委员会的正式批准。

在中国,取得博导身份的条件是:正教授职称至少五年;相关领域科研带头人;至少指导过一批硕士生(请注意,在中国完成硕士学位通常要花2~3年);生于1949年后的必须拥有博士学位。

成为博导之后,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社会荣誉,因为它被看成是对一个人学术能力最高层次的认可。出于此原因,在那些教育部批准开设博士学位项目的普通高等院校中,高级学术人员都热衷于尽早成为博导。申请材料递交给相关普通高等院校的研究型学位委员会,新任博导的认证每年进行一次。那些被许可成为博导的人,会很骄傲地在他们的名片上标注博导身份。

10.考核

在中国,并未建立起通用的博士生考试程序。在不同的机构和学科之间,具体实施过程有所差异。根据各方提供的信息,大致的趋势如下。

在到达考试阶段以前,候选人必须证明他们已经:

●完成了所有必修课程的学习;

●完成了学位项目所必需的相关研究;

●在指定的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三篇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论文;

●按照指定标准完成学位论文。

在满足上述条件后,将进行以下程序:

(1)候选人向研究型学位委员会或其他同等机构正式申请答辩——这显然已经获得导师的同意,而导师已阅读过论文的终稿,并对终稿表示满意。候选人通常还需要填写正式的申请表格;

(2)在收到正式的书面申请后,负责该项目院校委员会或其他同等机构将任命一位答辩秘书——可以是来自院校内部或外部,将在候选人和评审团队之间保持联系。通常,这名秘书应该十分了解该校与博士学位项目相关的规章制度;

(3)委员会任命5或7名(有些院校要求9名,但不能够为偶数,以避免在投票过程中出现平局)有资格的高级学术成员,组成评审团队。通常,至少80%的评审必须为相关研究领域的教授,或具同等职位。至少有3名评审为博导,必须有2~3名评审为校外专家。主要导师可以作为评审,但不能作为主席;

(4)大约在确定的答辩日期前一个月,答辩秘书将论文复印本及评审报告表,发给各位评审。评审需要在答辩前的某个时间内完成论文阅读,并提交书面报告;

(5)秘书收集评审的书面反馈报告,根据真实的反馈完成一个总结报告。该报告可能会向委员会表明,应该继续答辩或是要求候选人做进一步的工作;

(6)正式答辩时,首先由主席正式宣布答辩开始,接着由秘书简要介绍候选人的背景,再由候选人进行30~60分钟的正式陈述。之后是正式提问环节。对于这部分的时间,并无正式规定;

(7)之后,评审专家进行私下商议,对候选人的论文及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估;

(8)最后将通过匿名投票的方式做出决定。整体而言,有两种不同的决定:①肯定候选人已完成学位项目的所有要求,推荐授予博士学位;②不接收论文,建议候选人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写作。一些院校会给博士论文打分:优、良、及格、不及格,有的院校则没有;

(9)做出决定以后,主席重新召集与会人员,并宣布答辩结果;

(10)答辩秘书负责整理正式的会议纪要及所有相关文书工作。

在过去,很少有候选人无法通过答辩,因为他们会有许多额外的时间重新写作论文。中国学术界一直在讨论:是否应该从严控制博士学位完成时间?如果候选人未能在限定日期内完成论文,是否就不颁发学位?自然地,会有很多否定的回答,因为这会让候选人及其导师相当没面子。对于多数学生和导师而言,“未被博士项目录取”远不如“未能拿到博士学位”丢脸。

11.其他事宜

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1966—1976年)被完全瓦解了,直到1978年才重新恢复高考。博士生教育在1981年被正式引入。因此,支持博士生教育的基础设施仍在筹建中;同时,目前很难找到与英国以及其他博士生教育发达国家可比的博士生教育统计数据。这也导致表13.1中的数据不全面。

12.评论

中国的博士生教育相对比较年轻,但发展迅速。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在过去二十几年里,博士毕业生人数由1983年的18人增加到2003年的188 000人(Lu,2004)。某些评论家称,中国的博士生教育仅仅花了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美国花费100年所取得的成果。

还有一些评论家则质疑这一快速发展的可持续性。他们将中国的博士生教育描述成“大跃进”,并表示博士生教育将面临一些危机(Xu,2005),包括:申请人质量下滑;招生过程缺乏透明性;指导团队压力过大;考核过程缺乏目标性。此外,为了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保持一致,大部分博士学位项目被过分管制了,缺乏真正的独立研究(Xu,2005)。对研究方法不够重视就是证据之一,尽管有些人认为,博士候选人在之前的硕士教育阶段就已经掌握了必要的研究技能。在许多英国院校确实如此,但在中国,研究方法论并不是硕士教育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Lu,N.(2004)The changes in the educational history of new China,PhD graduates from 18to 18.8k,New China Net,10March.Full text in Chinese can be found at www.sina.com.cn.

Wang,D.(2005)Recognising the oversupply of PhD programmes,People Net,10October.Full text in Chinese available at http://edu.people.com.cn/GB/8216/47717/47723/3754919.html.

Xu,Z.(2005)Time to put a break o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in PhD Education,China Education Pioneer Net,11July.Full text available at www.ep-china.net.(In the past couple of years there have been press reports on the impact of the‘Great Leap Forward’in Ph.D.education in China and‘not being able to complete on time’has been cited as evidence of slipping quality of applicants.)

【注释】

[1]中国教育部,2005。‘Announcement on the 10thRound of Approval for Institutions Wishing to Apply for New Postgraduate Qualification Awarding Power’,Ref.Degree[2005]Number 15.中文全文可以在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2675.htm找到。

[2]中国教育部,2005。《研究生院的背景》,中国教育部,2005年6月26日。中文全文可以在www.moe.gov.cn找到。

[3]中国教育部2005,《关于建立研究生院要求的暂行规定》,2005年7月14日。中文全文可以在www.moe.gov.cn找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