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学新生的心理矛盾
大学新生有着一般大学生的共同特点与优点。但由于从中学到大学,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在心理上处在特殊的矛盾阶段,因此表现出许多大学新生特有的心理矛盾。
2.1 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
进入大学的新生,由于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终于变成了现实,面对落榜同学和同龄人的羡慕、亲友的盛赞、父母的骄傲、个人目标的实现,往往以“时代宠儿”、“竞争胜利者”的姿态出现,使得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但是,处在大学这个“群英荟萃”、“强者云集”的新集体中,原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坚强者会调整自我、迎头赶上,而有些同学就产生了消极情绪,自卑感代替了自豪感。
2.2 新鲜感与恋旧感交织
未上大学前很多人把大学想象成“知识的殿堂”、“生活的乐园”,初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任务,不免产生新鲜感,但一段时间后,发现成天围绕着教室、宿舍、食堂、“铁三角”转,感到学习、生活规律单调刻板,于是,新鲜感随之消失,想家、盼信、盼电话、盼汇款者增多。曾有入校不久的同学这样形容这时的心理感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眼泪汪汪”,“回家难,寻觅新友难,见老朋友更难”,身处热闹的学校大集体中,内心反而感到孤独、寂寞而产生恋旧之情,说明一年级新生特别需要关注与关怀。
2.3 轻松感与被动感交织
经过多年的高考压力和激烈的高考竞争,胜利后的轻松感油然而生,思想上极易产生松劲情绪。于是,学习无计划、无要求,时间上大面积失控,导致学习上的被动局面,加之有的同学学习不得其法,期末靠临时突击也无济于事,故一年级新生补考率较高。由于学习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从而产生消极悲观情绪,个别同学会因此一蹶不振。
2.4 充满幻想与天真幼稚交织(www.xing528.com)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对大学生活的陌生,大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脱离实际的想法。进校后一旦发现现实生活与想象相矛盾,则心理上难以接受。其主要表现为:(1)对大学学习的艰苦性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原以为大学的学习比中学轻松,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轻轻松松、高枕无忧了,因此缺乏勤奋学习的心理准备。部分新生由于期中考试成绩不佳,产生对大学生活的惧怕,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大学学业。(2)盲目乐观。上了大学一度沉浸在幸福与喜悦之中,从而滋生了自满心理,少了许多往日的刻苦用功精神,却多了几分对未来辉煌的遐想。(3)仍未脱离儿时的单纯与天真。他们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想象得无限美好,对大学生活、对未来人生充满了理想色彩,一旦事与愿违,便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产生厌倦心理。(4)期望值与自身努力的反差。大多数学生对他人及周围环境的要求较高,但自己却不肯脚踏实地地去努力。笔者在组织一年级大学生讨论“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时发现,他们可以义正词严地指责那些不讲公德者,并呼唤人们的道德良知,却闭口不谈自己做得如何、该如何去做。又如有的大学生抱怨自己“路走对了,门进错了”,终日沉浸在遐想和假设之中。不切实际的幻想心理轻则会影响大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重则导致心理障碍,其危害性不容忽视。大学新生心理过渡阶段的以上心理状态在客观上普遍存在,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在上述矛盾中蕴藏着心理转变和适应的真正起步,多数同学能正视这些矛盾,及时调整情绪,顺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少数同学不能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或处理不当,产生心理不适,个别同学由于矛盾冲突长期得不到调节,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既有大学生该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有的矛盾冲突,又有大学生独特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矛盾冲突,既有家庭环境影响,又有校园文化生活的影响;既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又有主观需求的差异。作为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身心理矛盾及其来源,从而积极地预防和调节;作为学校教育者应该经常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理状况与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樊富珉.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大众心理学,2000,4
[2]翟宏,傅荣.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与心理健康标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 2000
[3]胡竹青等.影响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情境因素的实验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