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教育活动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因为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学校的存在之基、发展之本,为学校命脉所在。在学校教育工作及其学生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促进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
2.1 “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指在教育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和全面发展。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而如何加强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已经成为长期困扰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尽管这些年来我们进行了多维度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在工作中疏于研究新问题,不重视工作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很多东西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学生作为人的自身价值容易被忽视和抹杀,而仅仅成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以人为本”的思想被闲置和扭曲,而出现一定的狭隘的实用主义取向、功利主义管理观。这种现象不纠正,那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缺乏应有的智慧和情感、兴趣和爱好,生活态度冷漠,精神世界贫乏,因而缺乏个性,少有生机与活力、进取与创新。因此,只有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摆在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位置,尊重、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数以亿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什么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当前,什么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关于这一问题,江泽民同志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在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合江泽民同志的论述,笔者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德才兼备,这是全面发展的标准。德,是思想品德;才,是综合素质。德才兼备是成才立业、奋发有为的前提,要想成才立业、有所作为,必须既有德又有才。俗话说得好,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必须兼备,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德比才更重要。一个人如果志大才疏,固然成不了才,但如果没有优秀的思想品德,也难以成就事业。只有德才兼备,才会对理想、信念、道德、责任进行升华。一个面向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二是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是全面发展的内涵。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它们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而其中道德是相当重要的。道德价值实际上就是回答两个问题:人类应该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绝对不能重智轻德。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和道德价值的确立,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有智商但没有智慧,有知识但没有文化,有文化但没有教养,有欲望但没有理想,有目标但没有信仰,有青春但没有热血,这将是非常危险的。三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的较好结合,这是全面发展的底蕴。21世纪是新的综合世纪,认识世界的重大发现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成果,都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西方科学与东方哲学的结合,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1世纪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科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精神世界的知识,古今中外的大家,都是两者皆备。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想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是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是实现人的精神的现代化。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情感和高科技的联姻、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合璧。四是张扬的个性,这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人无个性必平庸,个性愈强,愈能出类拔萃,取得成功。如果求全责备,舍长择短,扼长补短,只能助长平庸,抹杀卓越,埋没人才。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我们要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合格达标的基础上支持冒尖,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个性是教育的灵魂。高校教育应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的部分,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教育工作要尊重学生的特点、爱好、追求、兴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五是较高的情商,这是全面发展的主导。人的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知识要素,更重要的是受到健康情绪的激励,高尚人格的引导,意志力量的支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驱动。当代社会,重视学生的情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尤为突出。在任何领域,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的两倍,特别是在管理层,情商比智商重要9倍。情商理论的创始人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人的成功20%靠智商,80%靠情商。情商就是自信,有自知之明,有自我意识,能自我激励,和人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有同情心,工作主动投入,有热情,能承受挫折与失败。情商教育目标就是具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合适的情趣动机、完善的情感生活和健全的心理环境。情商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做人处事的道德。六是较高的国际人才素质,这是全面发展的借鉴。随着我国加入WTO,人才国际化进程加快。国际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的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现在国外对优秀人才的评价主要参考六个标准:品行、动机、潜能、理解力、知识、经验。它们的重要程度是依次递减。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用五句话表述:没有品行光有动机很危险;没有动机光有潜能是无能;没有潜能光有理解力是有限的;没有理解力光有知识毫无意义;没有知识光有经验则变得非常盲目。我们要培养世界一流人才,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www.xing528.com)
高校学生工作要努力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要务。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首先是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其次要使学生顺利成才,然后是要使学生实现成功。所谓成长,即成人。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首先必须健康成长,这是成长、成功的基础,是先决条件;否则,就谈不上成才、成功。健康成长一是要求身体健康;二是要求心理健康;三是要求思想健康,不违法乱纪。总之一句话,家长把子女送进学校,我们就要把他们“一个也不能少”地送出去。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们就连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都没有尽到。所谓成才,就是要使学生一切为了完成学业,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一切为了就业,能顺利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一切为了创业,有开创一番新天地的勇气、胆识和本领。所谓成功,就是要使学生不仅能就业,而且能优质就业,能到精英岗位去就业。
2.2 在“以学生为本”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第一,把学生看成学校的主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运用学生的自身力量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权,在决定任何一件事情前,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视学生为朋友;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发展特长创造条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心理要求,根据其内在心理需求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管理。要在注重全体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立的人格。要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和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特长,使学生将教育要求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一切,包括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要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性特点、道德品行、爱好志向等;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成败体验告诉学生,由单向交流变双向交流。
第二,树立全心全意为一切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思想。要转变工作职能,在教育、管理中全面贯穿服务。要一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要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质量的服务,使服务贯穿学生培养和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时时体会到由优质服务而带来的关爱、方便和愉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驾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桥梁。要理性分析科学与人文对立的客观性和阶段性,同时克服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种种误解,重塑学生的当代科学和人文精神,要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设桥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充分认识和开掘大学校园精神的塑造功能。校园精神是校园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淀的共同的群体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可以外化为学校的校风。校园精神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弥散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以其富有个性的特征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呈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共性的校园精神包括永恒的理性精神等。校园精神又极富个性,体现出大学独特的魅力。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努力提高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与格调。“营造一个高品位的学校文化环境的目的,在于给学生铸造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理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品位环境就是这些观念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