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功素质教育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一)成功素质教育对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解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反映。人民满意的教育总体要求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符合人民的意愿,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体而言,就是确保学生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为创业成功、事业成功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让学生和家长满意。同时,通过高等教育,为学生奠定成功素质基础,促使他们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建功立业,让社会满意,让党和政府满意。
成功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成功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成功素质为直接目标,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学生自身实现积极人生目标的需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这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最本质的体现。
(二)办人民满意教育需要更新观念,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大学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主流教育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基本照搬前苏联专业教育模式而延续至今的。其间,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传统模式的弊端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特别是近些年来,一方面,由于大量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大,教育资源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发展需要,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束缚,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仍停留在一般号召和理论研究上,实际工作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虽有许多高校也曾对素质教育模式进行过一些探讨,如有的高校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角度出发,探讨过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有的高校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层面,尝试过以“人文素养”为侧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还有的高校从我国加入WTO以后需要大量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的角度出发,尝试和推行过以适应“国际需求”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等等。但这都只是更多地停留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或者仅仅只是“阵风阵雨”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少数学生的特长、才艺展示,并没有出现具有一定影响、相对系统的实践模式。传统高等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素质教育轻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顽疾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导致许多完成学业后的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缺乏敬业精神和拼搏精神等成功素质,普遍存在“学历与能力”、“学位与品位”不对称的现象,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而及时就业。同时,部分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往往也因某种素质缺陷不能胜任工作而难有作为,造成毕业生本人、家长及社会方方面面都不满意。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成功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需要中诞生的一种新型的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成功素质教育体现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
办人民满意教育是全社会对教育的普遍要求。成功素质教育基于对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解,认为就学校而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考虑的因素应该包括:学生对成功期盼的“实现度”有多大?学生家长对其子女成才的“期望值”和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有多高?社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满意度”如何?基于这一认识,成功素质教育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层面的尝试。
1.促成学生成功的教育必然首先是学生满意的教育
衡量大学教育是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直接对象应该是所有学生。
追求成功是每一个大学生的一种积极愿望。当代大学生满怀着对成功的期盼和对未来的憧憬跨入大学,以期寻找新的起点,历练人生,报答父母,回报社会,成就自我。他们对大学有太多的期待和愿景!
正是因为大学生的这种寄托,出于一种使命与责任,成功素质教育在对自己所提出的理念基础上,对教育思想观念、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过程、教育组织机制、教育保证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和系统构建。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激励式教育,使学生笃成功之志,永葆积极的人生追求;注重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有计划、合理地确立目标,规划生涯设计;注重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相得益彰地奠定成功素质基础,增强核心竞争力;注重对学生失败因子的抑制与消除,促成其积极健康地成长;注重实战式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其对社会岗位的适应能力;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素质的培育,提升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引领其成功素质的不断形成与发展。(www.xing528.com)
可见,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唯一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着想,对学生负责,让学生满意。换言之,学生具备了成功素质,学生必然满意。
2.学生成功能直接带来学生家长的满意
学生家长满意,是“人民满意”的直接体现。
家长为了子女成才,节衣缩食,有的甚至举全家之力,倾其所有,让子女完成学业。按照经济学的观点,这种行为可以称为一种“投资”。而任何投资的价值取向,是为更快地获得更多的回报。大学教育能否让学生家长满意,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这种“投资初衷”,能否分担起这份“承受之重”。
为把学生培养成成功的人,我校在推行成功素质教育中,不惜花费大量的投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引进专门人才,兴建专门场所、设施和基地,系统地开展非专业素质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成功素质教育在培养成功人才方面的努力,与学生家长在子女培养和成长问题上的倾注是一致的。成功素质教育工作者把自己与学生家长置于一个“共同体”,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素质提升了,个人的价值实现了,学生满意了,学生家长自然也随之满意了。
3.学生成功的同时给用人单位和社会创造效益,社会必然满意
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学生大学毕业,首先面对的是角色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而要成就为业界骨干甚至社会英才,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历练。许多完成学业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期频繁“跳槽”,就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调适”。然而,在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的现代社会,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则是“拿来即用”。这就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大学培养的学生状况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大学因各种原因特别是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片面强调专业知识教育,使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面临社会实践的转变适应期;而用人单位出于效益的考虑希望这种转变适应期越短越好,没有适应期到岗更好。
成功素质教育十分关注这两种差异的客观存在,谋求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两种差异,缩短“转变适应期”,以便使具有成功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很快地融入社会,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胜出,在个人价值得以彰显的同时,还将更多地给社会(用人单位)创造效益和财富,这无疑是令社会满意的教育。
总之,学生渴望通过大学生活历练人生,提高素质,以期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学生的素质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还将直接关乎数千万个家庭和数以亿计的人民群众。社会各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有着强烈的期待和需求。“教育好一个学生能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大学则能造福一方社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具有成功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要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