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成功素质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与传统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不同的职能定位。传统专业教师的职能定位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中心,而成功素质教育的专业教师的职能定位是以培养学生成功素质为中心,按照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通过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从而全面促成学生成功素质的养成。
成功素质教育的专业教师特征是“四师型”。即要求既是专业理论的教学者和本专业高深学问的研究者,又是具有很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技师,还是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导师。
我校对专业教师的上述要求,主要是根据传统高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弊端,结合我校成功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特别是公办高校,专业教师基本上能做到既是专业理论的教学者,又是专业理论的研究者。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相当多的专业教师在相当程度上偏重专业理论的科学研究,忽视专业理论方面的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专业教师的基本职能是相背离的。更为突出的问题则表现为,高校专业教师普遍地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即使是那些重视系统传授专业理论的教师,也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专业观念、专业品格、专业能力和专业方法的培养。
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很多的专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不熟悉社会,不了解实践,从他们老师那里学到的,也是一些纯而又纯的理论,很多东西自己也没有动手操作过,没有实际运用过,只能纸上谈兵,只能算作一个单纯的专业理论教学者。二是我们的专业教师只懂得教书,忽视了对学生成功素质的开发和对学生人生成功的引导。
针对高校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专业教师的定位实现从重科研到重教学的转变。这主要是由我校的定位决定的。为了加强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对新进教师采取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其具备合格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是充分发挥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采取“老带新”、“传、帮、带”培养年轻老师;再次,通过开展教学竞赛、教学公开课、教学观摩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重教学不等于不搞科研,相反,我校对全体教师提出一定的科研任务,以科研促教学,不仅科研成果丰硕喜人,而且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提高。
重视“技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我校主张专业教师同时是专业技师。为此,学校要求教师队伍的结构要做到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教师是本校培养的,以保证学校的办学特色;三分之一的教师是从其他学校引进的,以保证教学水平在交流中提高;三分之一的教师是从社会业界引进的,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精英,他们大多都是在相关产业、行业工作多年的技术骨干或工作骨干。其中一部分人已经被评聘为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另一部分人受学历等限制没有评聘上专业技术职称,但已是卓有成就、享有盛名的业界能手。这些人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经过多年实践,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但他们也有明显的不足,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理论研究比较欠缺,缺乏理论教学实践经验,对高校备、教、辅、改、考、研等教学环节较为陌生。因此,学校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熟悉教学环节,转换角色,适应教学工作。学校规定:从职场引进的教师,必须安排到相关高校进行专业理论的“回炉”,丰富其理论素养;对已有职称的业界精英,应适时转评或转聘为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对于确有真才实学而没有职称的业界精英,不受学历限制破格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并按其他专业教师同工同酬的原则,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我校专业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重视“成功导师型”教师的培养。学校要求所有的教职工都是学生的成功导师,把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作为一切工作的宗旨。专业教师必须向成为学生的成功导师这一目标努力。对此,学校规定新进的教师,无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都要进行岗前培训,使教师了解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规章制度、学生特点、教学要求以及教研教法等,把学校的成功素质教育办学特色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学校通过加强师德和教风建设,培养专业教师自身的成功素质。只有成功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成功的学生。另外,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要求,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学生的专业观念、专业品格、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方法的全面提升将是我校学生专业素质的综合体现,从而增强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重视“大师型”教师的培养。“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校作为已经有了十余年办学历史的独立学院,现在拥有自己的大师还为时尚早,但我们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希望通过各种措施经过长期的努力,建设一支享誉国内外的大师队伍。
(二)素质导师队伍建设
素质导师队伍建设是成功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最鲜明的特征,是我校对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
素质导师属于教师系列,他们和专业教师一样,在学校的成功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职能定位是以非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指导学生发展为重点,以学生常规管理为基础,以指导学生生涯设计、引导学生自觉消除失败因子为主要任务。可见,素质导师对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培养成功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素质导师建设问题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得到了高度重视,我校将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我校素质导师队伍建设主要是着眼于素质导师的职业化和专家化,使素质导师与专业教师等职业一样,成为一种令人尊重和羡慕的永久性职业,使从业者把素质导师当成终身从事与追求的职业。
职业化建设。实现素质导师职业化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深刻认识素质导师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重要作用,确定其相应的薪酬标准。在社会还没有普遍认可这个新型职业的条件下,对从业者待遇从优,以吸引有志者乐于从事这一职业,我校在制度设计与实践考核措施中都做到了这一点。首先,明确素质导师属教师系列,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专业教师一道共同承担育人职责,共同承担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重任。专业教师侧重于第一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素质导师侧重于第二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这从制度上保证素质导师与专业教师处于同等地位,避免了过去辅导员和班主任感到低人一等、没有前途、不安心工作的现象,有利于充分调动素质导师的积极性。其次,学校针对素质导师特别制定了一系列工资与职务晋升的规章制度,确保了素质导师有发展空间,为推行素质导师专职化及专家化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我校建立四个级别16个档次的素质导师职业技术等级系列,其中,初级、中级素质导师分别相当于助教和讲师,高级素质导师和特级素质导师则相当于副教授、教授。学校每学年对任职期满的素质导师进行有关非专业素质教育和常规管理能力的全面考核,在此基础上实行正常职称晋升及工资调档。如今在学校里,绝大多数素质导师都认同这一岗位的职业特性,并表示愿意在这一岗位继续发展。“把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当成事业,把素质导师作为终身职业”,基本上成为素质导师的共识。
专家化建设。我校在实施素质导师专家化建设方面,主要着力于对素质导师的挑选、培训、管理和优化。
首先是素质导师的挑选。素质导师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担当的,作为大学生人生目标的导师,担当者必须有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学、成功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并从事过对人的组织管理实践工作。因此,在素质导师的选拔上,我校明确规定素质导师必须具有普通本科以上学历,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高,有实际学生工作经验者优先,在校期间任学生干部者优先,党员和研究生优先。素质导师应聘时,必须经过笔试、讲演和面试三关,试用期一年。目前在岗的素质导师都是从历年来数千名应聘者中严格遴选出来的,绝大多数有学生干部或做学生工作的经历,一专多能,专业成绩优异,在外语、计算机、文艺、体育等方面各有特长,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较高。有相当一部分的素质导师具备硕士学历或双学士学位。
其次是素质导师队伍的培训与管理。要想在素质导师岗位上成功,实现成为思想工作大师与人生成功导师的目标,必须不断提升素质导师自身的成功素质。我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素质导师的培养与管理:一是学校规定素质导师上岗前,必须经过三个月的系统培训,通过培训使素质导师了解党和国家关于学生工作的要求,熟悉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掌握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方法,为他们履行岗位职责奠定基础。二是我校还定期为素质导师举行各种形式的专项培训活动,以提高素质导师业务技能和业务水平。培训作为一种例行的制度,贯穿于素质导师工作的全过程。从培训的层次上划分,有学校级的培训和学院级的培训;从培训的形式上划分,有学习型培训、研讨式培训、交流式培训等;从培训的内容上划分,有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培训、学生日常管理培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学生工作创新培训等。通过各种培训,素质导师在学习中进步、在讨论中提高、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极大地提高了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有效地促进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三是制定完备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优胜劣汰。我校实行对素质导师的严格考核,每学期考核一次,由学生评价、学院意见、学工部门意见三部分组成。考核中严格执行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浮动奖金、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等挂钩,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和续聘,不称职者在校内转岗或辞退。一般情况下,经年度考核,完成工作任务,达到责任目标的,每两年晋档,四年晋级。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素质导师可以提前晋级。不能完成工作任务,表现不好的素质导师不予晋级或予以淘汰。我校将严格考核和有效激励结合起来,实现了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保持和优化了素质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最后是素质导师队伍的优化。首先是人员素质优化。素质导师作为一种新型职业,不是人人都可以胜任的。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会出现有的人不适应,有的人不安心,有的人素质跟不上,所以素质导师必须实行优胜劣汰,把不能胜任者调离素质导师队伍,对于能够胜任者适时提级提薪,并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其次是队伍结构优化。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刚开始时素质导师普遍年轻,大多为30岁以下;从学历结构上讲,大多是本科毕业;从经历上看,都刚刚跨出校门,涉世不深;从职称结构上看,素质导师大多没有职称或仅有初级职称;从性别结构上看,男女比例也不尽合理等。为此,我们在招聘、培训、使用与管理素质导师的同时,不断地优化素质导师队伍的结构,构建了一支多元化、多层次结构的素质导师队伍。如在年龄结构上,做到“老、中、青”结合,任职年龄力求保持在26岁至48岁之间,并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在职称结构上,初步形成初、中、高合理搭配。
(三)实验教师队伍建设(www.xing528.com)
实验教师的基本职能,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来培养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在此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养成尊重科学、敢于创新、实事求是、严谨求真、有恒心、有毅力、不畏难等正确观念和优良品质。实验能够有效而直接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验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这些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也是实验教师的重要职责。
国内高校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实验教师在培养学生成功素质方面的重大作用缺乏应有的重视,把实验教师仅仅看作教辅人员,称之为实验员,致使这支队伍的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习惯于把一些照顾对象,表达能力、研究能力、理论水平较差的人员用以充当实验员,从而使这支队伍比专业教师队伍总体水平低。二是实验员忙于日常实验的准备和实验室管理,缺乏应有的提高机会,对许多先进的实验仪表、器材等不太熟悉,更不会应用和操作。三是实验员的专业实验与专业理论相脱离,理论功底差,特别是对理论前沿和新学科不甚了解,从而缺乏对新实验的认识,更谈不上动手设计新实验。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充分认识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等成功素质方面的重要性,将实验环节与理论课程教学环节看成是一样重要的教学环节,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讲,实验环节是比理论环节更为重要的环节。由此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是教辅环节的观念,而且要从根本上重视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重组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把实验员转化为实验教师,这不仅仅是将实验员作为教辅人员挂靠在高校教师系列享受教师待遇的问题,而是将实验教师同专业教师一样列入高校教师行列,两者只是在分工上有所不同。专业教师侧重于专业理论课的讲授,而实验教师则侧重于专业实验课的讲授和专业实验的指导。由此,实验教师在地位上和待遇上与专业教师相比不会低,在专业水平的要求上也不会比专业教师低。现有的实验员队伍必须大幅度调整,需要引进硕士和博士,特别是从社会各部门引进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很强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充实实验教师队伍。
结合成功素质教育,我校的实验教师也必须具备“三师型”重要特征,即:专业技师、专业教师、学生的成功导师。这三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实验教师是专业技师,主要是他们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实验操作方法。实验教师也是专业教师,他们与专业教师一样,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实验教师不同于其他高校实验员,只对学生进行相关实验的指导与服务,而是要具备相关专业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知识与能力教育。在实验课程中,我们的实验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相关实验方法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培养使学生在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相关能力得到提高。实验教师也是学生的成功导师,成功素质教育的“大教师观”认为,所有的教职员工都是学生成功素质的引导者,这就要求实验教师不仅要具有相关专业素质,同时要具备对学生进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相关素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自如地渗透对学生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以及恒心、毅力的教育与培养。
(四)测评师队伍建设
测评师队伍的基本职能是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进行测评,引导学生提高其非专业素质。他们的工作除了具体组织与实施测评活动,还包括对测评的研究与开发任务,比如研究合适的测评方法与测评手段,制定科学的测评项目和测评指标等。
自我校提出成功素质教育之后,测评师队伍建设就成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亮点。我校的师资培养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这一点决定了非专业素质测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决定了非专业素质测评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也就要求有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和稳定的测评师队伍。
首先是测评师队伍职业化。大学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学生的专业素质基本上是通过专业教师和实验教师单独或共同测评的,从这个意义上,专业教师和实验教师兼任了专业素质测评师的职能。非专业素质教育则不同,其教学内容的大部分,尤其是观念体系、品格体系、能力体系、方法体系中的多数并不是靠进课堂和进实验室进行的,而是靠自我修炼,靠在适当的环境中潜移默化,靠学生参加社团、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等形式进行的。素质拓展训练除了需要拓展师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进行测评以外,还需要职业化的测评师来具体测评。所谓测评师职业化就是组建一支测评师队伍,这支队伍以非专业素质测评为专门职业,这就为非专业素质测评的准确性、科学性提供了组织保证,也有利于建设一支稳定的测评师队伍。
其次是测评师队伍专家化。与专业素质测评相比较,非专业素质测评更困难、更复杂,从而对测评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也更高。以对学生“读百本好书”的测评为例,学生读的书五花八门,测评标准如何定、测评人员如何评都是难题。解决难题的办法就是测评人员专家化。即让一定领域的专门人才专门从事该领域的测评工作,由他们制定测评标准并实施测评,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非专业素质进行准确、科学的测评。
最后是测评师队伍稳定性。非专业素质测评是一个崭新的创造,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测评师队伍,并非一劳永逸。非专业素质测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测评工作没有现存的经验,需要长期摸索和长期的经验积累,因而职业化、专业化的测评师队伍必须稳定。因此,必须高度认识测评师队伍的重要性,切实把这个职业与专业教师放在同等重要的层面上认识,切实保证测评师与专业教师同等经济待遇,不能有任何的歧视;切实保障测评师有职业发展的空间,学校为测评师评定相应的技术职称,使测评师有从初级测评师、中级测评师、高级测评师,再向特级测评师发展的空间,以促进测评师的素质和业绩不断提升,使测评师队伍稳定发展。
(五)素质拓展师队伍建设
素质拓展师队伍的基本职能就是组织与实施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在非专业素质中,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出色的个人创造力、很强的团队精神、卓越的领导能力、执著地精神追求等,对一个人的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些非专业素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不同程度的养成和提升,但在高校中,素质拓展训练是使大学生提高这些非专业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素质拓展训练通常是利用现有的水上、野外等自然环境或人工模拟的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项目进行培训,使参加者磨砺意志,锻炼体魄,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素质拓展是一种体验性教学活动,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对培养非专业素质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2002年,北京大学在我国高校中率先组建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并把素质拓展列为本科生选修课,随后又有几十所普通高校陆续开设素质拓展课。目前高校在素质拓展方面存在以下三大问题:一是虽然不少高校已普遍认识到素质拓展的重大意义,但都只是把它放在选修课的位置上;二是大多数高校让体育老师担任素质拓展课教师,实施过程中又偏重体能训练,达不到通过素质拓展全面提高学生成功素质的目的;三是素质拓展的内容过于狭窄,缺乏训练方式的创新。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学生非专业素质重要性的认识,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提高到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高度上,不是把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看做一个附带任务去完成,不是当成一门选修课去教学,而是任何学生都要必修的一门主课。这门课并不是随便一个体育老师可以胜任的,而是只能由那些拥有丰富的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理论并兼具这些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方能胜任。因此,必须组建职业化、专业化的素质拓展师队伍。也只有如此,才会有专门的人来研究、创新,才有可能达到素质拓展效果。
根据素质拓展师队伍建设的职能要求,我校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广开素质拓展师的来源渠道,打破仅仅让体育教师或学体育的大学毕业生担任素质拓展师的现状;二是确保素质拓展师的质量,拓展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拓展训练,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训练方案,还要根据学生提高非专业素质的需要和素质拓展训练的发展,不断创新素质拓展的内容和形式,使素质拓展内容更加具有丰富性、新颖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三是努力实现素质拓展师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其关键在于学校重视这一队伍建设,把这支队伍与其他几支队伍同等对待;四是努力创造条件,使素质拓展师具有发展空间。以拓展训练指导、拓展方案制订、拓展形式创新的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制订拓展师的每个级别标准,使拓展师有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目标,由初级拓展师、中级拓展师、高级拓展师,直到向特级拓展师不断提升。
(六)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在我国高校中,已经普遍注意到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关联,提出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很有价值的见解。但是,管理人员“育人”主要偏重于服务专业教育,而忽视服务非专业素质教育。
在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上,我们重点抓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管理人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是一种职业,由于高校长期以来盛行“双肩挑”,致使早已职业化的管理人员由部分教师兼职,这是一种倒退。高校应该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恢复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取消“双肩挑”,让每一个管理人员都专门履行管理人员的职能。高校管理是一个由党、政、工、团以及教学、科研、后勤、财务、基建、监察、审计、组织、人事等构成的一个极其庞大的体系,其中每一个岗位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都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这就要求每个管理人员都应努力成为所从事的特定管理岗位的专家。二是努力培养和提升管理人员的非专业素质。从学校的角度上讲,应该营造养成和提升管理人员非专业素质的氛围和条件,从制度的规定和奖惩的导向上对管理人员非专业素质的提升给予激励。每个管理人员必须明确在高校中从事管理工作具备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觉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方法、形式,努力培养和提升自身的非专业素质,以便在各自的管理工作和为学生服务过程中,以自身多方面的非专业素质为人师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