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素质的特征
素质有诸多特征,笔者主要揭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素质是内隐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素质是人在自身潜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开发内化而成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在平常是不外显的,正如人们通常说的“人不可貌相”,具有内隐性。
素质对人的言行起着重要的支配和调控作用,深刻、普遍、持久地决定或影响着人的言行。素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因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两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即言论和行为。比如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很高,那么表现出来的思想、谈吐就很深刻、优雅;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如何,也是通过他的各种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外在言行是展现内在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唯一途径。正是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我们才能知晓和评判一个人的素质优劣。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又是外显的,也是可以测评的。
实践活动是素质外化的桥梁。人们通常所说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其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素质只有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才能展现出来,才能获得别人的承认和肯定。正是通过实践活动,人的内在素质才以实实在在的言行表征出来,从而具有鲜活的意义。
(二)素质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只有那些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品质,才算得上是素质;而那些不稳定的、只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偶有表现的品质,不能称为素质。一方面,由于素质具有先天性物质基础,表现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潜质,所以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比如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很好,没有特殊情况它不可能很快变坏;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就是具有复杂结构的身心各方面能力及其品质特征的总和,所以人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其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都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素质之所以稳定,则是由于它在主体身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稳固结构,即解剖的生理结构和知情意行的心理结构。人的某种具体素质一旦形成,就会稳定下来,长期存在,而不会时有时无,也不会忽高忽低。素质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它是我们识别素质、评价素质预测人的思想行为倾向的一个重要依据。
然而,素质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人的素质可通过后天的开发、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尤其是通过个体的努力而改变。随着环境影响和教育作用力的增强,随着个体主观努力程度的增强,其素质水平必然会相应地得到提高。因此,人的素质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经过若干层次逐步发展形成的,由量变到质变,从不稳定到比较稳定,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不断扩展、深化、延伸。这种发展,不是跳跃式的一蹴而就,而是以原有的或本来的素质为基础,通过对潜质的不断开发、逐步积累实现的。《荀子·劝学》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正是在量的积聚与质的渐变中,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静态与动态的相互交织之中得以实现。
素质的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个体的素质发展同年龄有密切关系。素质是以先天遗传为基础的,也就是与身体的发育有关联,因而它必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不同年龄的人,思维方法和处事方法都有不同特点。如对待婚姻,年轻人一般追求浪漫,而成年人则更多的是考虑实际,这就显示出不同年龄的人在素质上的差异。二是素质的发展同后天开发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后天开发越科学、越到位,则人的素质就越高。如对诸多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先天素质基本相同的双胞胎中,后天受到良好教育、得到系统开发的那一个的素质比没有进行系统开发的他的兄弟姐妹的素质要高。
(三)素质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素质由于个体先天遗传和后天开发的差异必然在不同个体中表现出个性差异,即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素质结构和素质差异。如A的整体素质较高,B的整体素质较差;又如A的思想素质很好,文化素质欠佳,B的文化素质很高但思想素质有待提高。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两个素质完全一样的人。(www.xing528.com)
素质不仅表现为个性,而且表现为共性,即表现为各类群体中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某些共同的基本素质。换句话说,生活在某一群体中的人必然带有某种必须共同遵循的规范或价值,体现共同性。小到一个单位、一个组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们的素质都有共性。民族素质就是一个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稳定的特征,包括民族智慧、意志、气质、情感、性格、体质等因素的综合。共性还表现在素质的类似构成上,如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我国素质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使整个中华民族达到应有的素质水平。
总之,素质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个性素质是构成共性素质的细胞,共性素质是个性素质整合的结果。个体素质的提高是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提高每个中国国民的素质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前提。
(四)素质是先天直接传递性与后天不可直接传递性的统一
人的素质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先天遗传,二是后天内化。素质是先天直接传递性与后天不可直接传递性的统一。
人的最初素质或本来潜质来自于先天遗传,其内容主要是生理上的特点和机能,一般称为先天素质或遗传素质。这类素质具有直接传递性,是通过父母基因的重组,DNA的复制直接传递给子女的。它是素质得以依附和发展的重要生理和心理基础,是后天素质形成和提高的条件和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先天素质因人而异,为人的素质形成提供了多样性,也是个体之间素质差异形成的基础。
总体而言,人的素质主要不是先天素质,而是后天通过对潜质的开发内化而成的素质,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孔子早就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是说,人们之间的先天素质相差不大,后天素质表现之所以相差甚远,取决于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及个体主观努力的程度。后天的开发是素质发展提高的重要条件。人的素质虽以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但素质的提高,后天开发特别是教育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为人的可能性发展提供现实性和可行性。英国教育家洛克秉持“教育万能说”与“白板论”,他在《教育漫话》中指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但后天素质不能直接传递,只能开发内化。开发内化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例如A、B二人,A的身体素质很好,B的文化素质很高,则A的身体素质不能直接传递给B,B的文化素质也不能直接传递给A。A要想提高他的身体素质只能通过自身的刻苦锻炼,B也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将知识不断内化。“内化”与“同化”的含义相近,人吃五谷杂粮,鱼肉蛋奶,经过消化吸收等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一部分残渣排泄掉了,一部分转化为能量消耗掉了,一部分融入了人的肌体,这个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转化为生命体一部分的过程就是同化。内化与此类似,只不过,它的原材料由食物换成了知识、信息、活动,场所由消化系统换成了大脑,过程由生物化学反应换成了以思维为核心的高级心理反应过程。学习积累、训练习得、实践提升、自我修炼是后天开发的重要形式与途径,是推动素质形成与不断提升的强大动力。
(五)素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素质的自然性是指素质的先天生理和心理特性,素质都以先天的生理和心理为基础,也就是以遗传为基础,即使是后天开发、提升的素质,也得以先天的生理和心理为载体。素质的社会性是指素质受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展变化,人的素质必定要体现一定的社会要求。一切素质都有其自然性,又有其社会性,素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正因为人的先天素质是有差异的,所以才形成了不同特点的人。因此,素质的自然性,揭示了素质的差异性。同时,人的素质又不可避免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根据社会的要求而发生变化。素质的社会性引导了素质的发展性和趋同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