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的这些影响,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加强对策研究,增强阵地意识,积极搭建网络德育新平台。在这个村落里,通行无阻的是“网络语言”,而当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使用着统一的网络语言的时候,人们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不但不会成为沟通的障碍,还会突破民族的局限,赋予人们思维更大的国际性,从而形成一种弥漫全球的国际文化。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袁世斌

摘 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给大学生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便利与惊喜的同时,也使高校德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网络文化对德育对象、传统德育方式、德育环境、德育主体地位均产生着这样那样的影响。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的这些影响,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加强对策研究,增强阵地意识,积极搭建网络德育新平台。

关键词:网络文化 高校德育 影响及对策 研究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互联网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但对人类社会经济生产、社会生活、教育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影响,而且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认知渠道、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给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便利与惊喜的同时,也使高校德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积极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这是德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文化。网络文化主要是指基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通过一定的网络行为而形成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认知、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等。网络文化内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其范围较为广泛;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显示出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网络文化是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正迅速改变人类传统的认知渠道、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对经济生产、社会生活、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网络文化的特点

(1)网络文化具有全球性。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网络的全球性意味着传统地理位置上国境的消失,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这个村落里,通行无阻的是“网络语言”,而当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使用着统一的网络语言的时候,人们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不但不会成为沟通的障碍,还会突破民族的局限,赋予人们思维更大的国际性,从而形成一种弥漫全球的国际文化。

(2)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网络不存在控制的问题,也没有一个中心,这是网络得以存在的原则。他们可以任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选择“Yes”或“No”,这就弱化了个人对社团及他人权威的依附,它不仅构成了对权威的挑战,也是对信任权威的集体意识的挑战,这就使人更多地享受到民主和平等。过去,人们所了解到的信息都是经过当地政府过滤过的,而有了网络,人们可以了解事物最真实的内容。

(3)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带来了思想的多元、形式的多元、内容的多元、选择的多元,这是网络文化多元的形式和表现。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既给主流文化提供了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机遇,又给非主流甚至反主流文化以发展空间;既给精英文化提供了舞台,又为大众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甚至还有充斥着色情、暴力、迷信等低俗文化的一席之地。

(4)网络文化具有便捷性。一是传播的快捷。在互联网这个全球性开放的系统中,任何一个小的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能迅速波及全球各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二是使用的便捷。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查阅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新闻,调用一些数据库里研究报告以及提供共享的科技成果;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聊天、下棋、玩牌等;任何一个公司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打入国际市场,参与网络营销。网络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自由交流平台。

(5)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互联网上有一句名言:“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来自于一幅漫画的标题,意思就体现了互联网是一个匿名的在线社会,用户可以以一种不透露个人信息的方式来发送或接受信息。网络社会一定的隐匿性,表现为用户匿名、隐私保密和言论自由。

三、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德育对象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积极因素。包括:通过网络文化,学生可以了解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事物,掌握新的方法,获取创新的灵感,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网络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网络文化可以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强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网络文化能促进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培养信息分析、辨别、处理能力;网络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参与意识等。但网络文化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破坏作用,如何减小负面影响和破坏是德育工作者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第一,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铺天盖地的网络语言,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有困难找网络,怕写论文到网上“DOWN”;网络成了部分学生唯一的依靠,制约着他们的思维。第二,冲击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对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网络文化内容丰富,但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监管,伪科学、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大量存在,加之青年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想难以进行全面、正确地取舍,势必会使他们头脑中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使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不利于健康成长。第三,弱化大学生的伦理道德,造成青年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它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青年学生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接受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都极易弱化他们的道德意识,降低社会责任感,甚至丧失必要的社会伦理道德。第四,使青年学生的人格冲突突出,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部分青年学生一旦“进入”没有人认识“我”的这个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极易导致道德人格缺失,形成双重甚至于多重人格,伴之于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网络犯罪、网络绮恋等道德失范行为,有的还沉溺于各种网络游戏、色情信息、“网恋”、“网上婚姻”等虚拟化的生活方式中,长此以往必将不利于健康成长。第五,网络尽管扩大了人际交往,同时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道德情感的淡漠和疏远,导致心理障碍、神经错乱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

(二)网络文化对传统德育方式的影响

网络文化一经出现,似乎就急于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由于其隐匿性,一些在现实生活中被视为离经叛道的思想、行为、观念在网上却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在网络上可以不必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社会责任,这将使青少年忽视现实社会中的行为规范。这样,传统的单向式说教方法已显得苍白无力,必须在新的德育方法、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www.xing528.com)

(三)网络文化对德育环境的影响

网络文化影响德育大环境。网络文化内容的广泛性,使其包罗万象,“文化垃圾”席卷而来,色情、暴力,诱引着大学生;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让西方霸权主义文化、敌对势力入侵易如反掌,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巨大的冲击;网络角色的虚拟、规则的淡薄,使一些大学生“自由驰骋”,失去了道德约束,凡此种种,使得高校德育处于开放的不可控环境中,处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在这样的客观状况下,再想通过传统的方式来人为制造一个“封闭”的环境不可能,也无必要,必须有效地利用好网络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对网络文化进行正确的分析吸收。

(四)网络文化对德育主体地位的影响

网络文化使高校德育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过去的德育教育借助于可控媒介的单向传输,可以形成较大的舆论优势和时空优势,使主体性易于显现。而今天,学生接受信息的时空几何级数增大并多元分割,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又大大增强。这样,在形形色色良莠混杂的信息中,如何形成正确的导向,保持德育的主体性地位是高校德育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四、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积极构建以“慎独”为特征的网络伦理体系

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相比较,网络伦理更为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传统的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虽然传统理论也讲“慎独”,但实际上对个体行为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而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由于以网络化的信息为中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突现出间接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而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正常的伦理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特别是在网络文化中,由于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道德舆论的承受对象就变得极为模糊,对于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这就需要将传统伦理中的“慎独”与网络规范结合起来,增加新的内涵,构建起网络时代以“慎独”为特征的网络伦理体系。

(二)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是网络运用的主体,应该在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发挥主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素质教育,使他们自觉遵守网络社会的行为规则,自觉维护网络社会的秩序。只有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了,并具有较高的选择能力、判断能力、鉴赏能力和批判意识,才能在浩如烟海、良莠并存的信息海洋中获取有用的知识,抵制庸俗、低劣,甚至是反动信息的诱惑和侵蚀。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必须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放在首位,突出其核心作用。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在实践中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理论追求和时代风采。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道德文化的价值引导,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能够自觉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不良意识形态的冲击。三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和遵守网络“游戏”规则的法制意识,做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

(三)夯实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自身素质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时代责任感,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特征,熟练地运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能迅速抓住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新型德育队伍的建立,一是必须加强网络知识与技术、网络操作能力、信息识辨能力的学习,要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及网络工具(包括QQ、博客、论坛、手机短信)开展工作,条件允许的高校还应当配备具有网络专业知识的网络辅导员,这样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学生对德育教育需求的变化。二是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在全面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工夫,要在科学运用、不断探索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途径上做文章。让思德工作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有效地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三是要求德育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具有健康的人格,要成为学生信服的楷模。在网络文化条件下,要让自己从“教”师成为学生真正的“导”师,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创设学习情境,激励、指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会用知识传授知识,用能力培养能力,用品德塑造品德,用人格养成人格。为此,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夯实队伍建设,促进德育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努力建设一支专家型、专业型、研究型的德育队伍,使他们尽快成为网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行家里手,形成以“灌输、引导、监控”为主要方式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新格局。

(四)增强阵地意识,建立健康向上、科学文明、寓教于乐的德育网站

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我们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思想道德文化阵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种思潮踏着网络快车滚滚而来,冲击着社会各界,影响着各个领域,都力图在互联网上占据一席之地。西方国家利用他们在网上的优势,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必须增强阵地意识,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互联网上建立健康向上、科学文明、寓教于乐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的建设,这不仅是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防止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图谋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迫切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高校党政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变化,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的精神,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意识。

(五)进一步加强网络载体建设,积极搭建网络德育新平台

1999年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在这两个文件的推动下,十年来,高校“红色网站”随着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壮大。但很快,其呆板的形式和严肃的内容,使不少同学对其敬而远之,用户群逐渐变为党员和积极分子中的一部分。网站的主动性也都比较差,有些依赖于行政命令。比如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期间,“红色网站”的访问量都大幅上升,过后访问量就开始回落。用户的行为也表现出了一种功利性,明天要进行理论学习了,今天就上来找找资料。如果没有学习,那就没有上网看看的动力了。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充分激发用户的积极性,在全体学生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是“红色网站”所面临的一个问题。(1)建立特色校园网站。一是要不断完善网站人才的梯队建设、自我培养和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充实频道内容、创新内容更新机制、完善网站的技术管理和视觉表现水平,设计、开发并完善手机报、网络问卷、个人及集体博客等频道和服务,进一步扩大校园网站在同学中的影响力。二是要进一步充分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同学个体和各类学生组织的现实及潜在需求,创造性地打造出若干符合学生特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能够充分发挥网站独有的资源优势的品牌项目和频道服务,并为部分学生组织提供较为完善的网络平台和技术支持。三是努力把校园网站建设成为在学生中具有广泛而重要影响力的第二课堂的关键门户、信息化生活的主要平台、校园文化宣传建设的重要阵地、网络文明引导的关键载体、学生风采展示的特色媒介,以及开展网络技术培训的主要机构。最新的特色校园网站的功能还应该包括:手机短信群发功能、建立有“辅导员—班级—学生”博客链接、创建有“学校—学院—班级”BBS论坛等。(2)注重网站教育内容的长期积累。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而且也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因此德育工作者需要有坚持长期工作的决心和信心。要坚持搜集整理包括经典理论原著以及科学理论著作导读、专家评论、读书报告、“专家解决同学关心的问题”等资料,形成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受同学喜爱的“红色资料库”,为同学们的理论学习提供丰富而全面的素材。(3)积极利用网站开展教育活动。一是因势利导、造势引导。“因势利导”也就是当网络舆论中出现某种不良倾向时,应该顺应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他们的好奇好胜之心,通过合适的引导,调动他们本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的工作做好了,舆论方向会不知不觉发生转化,学生也会对社会事物了解得更加透彻。网络的匿名行为、自组织特征和互联网上信息的流动性,也为德育工作者进行“造势引导”教育提供了可能。德育工作者可以深入普通同学当中,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精神需求,运用网络环境下的各种有特色的书写风格,发布一些既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又能激发起青年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信息,以主动引导舆论方向,使其进入良性循环,从而构建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二是抓住热点,占领先机。除了合适的引导外,还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围绕某一特定事件突出重点、全面出击,在有害信息尚未对大众形成认识冲击之前作足够的正面宣传工作,给广大学生留下正确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发挥特长,贴近青年。网络这一宣传阵地形式新颖,生动活泼,能吸引广大同学的兴趣,这是网络相对于常规媒体的主要优势之一,适当运用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红色网站在建设中就注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资料代替传统的书本和报纸,这种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会充分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大家学习理论的兴趣和效率。

(六)加强网络管理,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

一是要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要认真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加强对个人主页的审查,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二是坚持以“法’’治“网”。面对互联网上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信息潮流,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还信息空间以“清白”的目的。首先,应建立国家级“信息海关”,严密监控和检测互联网人口,对所有进入我国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其次,加强对国内所有校园网吧的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进一步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校园网吧的管理应由专门部门负责,做到心中有数,记录在册,定期抽查,鼓励举报。最后,加大立法执法力度,以强大的法律武器打击网络犯罪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