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婞 陈智勇 朱克云
摘 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现代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使得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作为现代社会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而日益成为军队干部重要来源的国防生,心理素质水平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部队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因此增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根据高校普通大学生和国防生心理健康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出了几点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普通大学生 国防生 心理素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新理念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新标准可概括为: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标准。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优良的心理素质是维护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保障
心理健康与身理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大学生若在心理上有疾病,往往会产生烦恼、忧虑、灰心等不良情绪,影响其情感、意志、性格的正常发展。长期的心理疾病又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产生各种疾病。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保证人体处于完整统一的健康状况,才能维护身心功能的协调稳定。
2.优良的心理素质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大学阶段,不仅是增长知识才干的时期,也是人格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的阶段。心理素质的高层次标准,就个体而言实际上就是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优良的心理素质能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和调整,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优良的心理素质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可靠方式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真才实学,也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心理素质不强的青年大学生,难以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年轻大学生,具有开拓精神,充满自信,受挫能力强,勇于承担责任,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客观分析,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普通大学生和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
1.普通大学生和国防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现状
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据北京16所大学的联合报告,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最近由四川农业大学学生会发起的一项问卷调查也显示,95%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值得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中的矛盾。在学习、恋爱、交际问题中出现困扰的占20%~30%,对正常学习生活明显产生影响、有严重困扰的占7%~8%,患精神疾病的占1%左右。这几年在我校心理健康咨询过程中发现,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存在差异。一年级主要是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如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方法、生活的适应问题等;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多,如人际关系的处理,恋爱中的矛盾问题,评定奖学金问题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四个年级中最高;三年级恋爱情感问题比较突出,考研、就业压力提前,对未来规划、职业选择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四年级考研、择业是主题,继续升学还是工作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大四的同学在思考自己前途时往往产生困惑。
(2)普通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贫困生:由于扩大招生规模,使得更多的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学生进入大学,这对于提高落后地区文化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但缴费上学,又使得这些农村、偏远山区以及经济贫困的城市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由此折射到学生身上会表现出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以及健康成长。经济困难会给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造成困难,这是贫困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而自卑往往成为贫困生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状态。这种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上分析,地区的文化差异、生长环境的差别,客观上造成了贫困生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从心理过程看,自卑是部分贫困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自我评价过低的结果,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差距过大而产生的消极因素。
心理特殊学生: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刘海洋伤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以及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增多等,说明大学生中存在一部分心理特殊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
(3)国防生军事心理素质现状
军人的心理素质作为心理力量,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锻造国防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国防生能力素质培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从培养国防生的工作实践和部队反馈的信息看,一些国防生存在诸如:入伍动机复杂,在面临利益抉择时经常发生明显的心理冲突;意志不够坚定,对困难和遭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从而产生心理障碍等。通过对我校各年级部分国防生面视交谈、调查走访、个案追踪等发现,我校国防生心理素质状况如下:
①入伍动机
国防生的入伍动机,必然会反映到今后的工作、学习、训练和生活之中,直接影响军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入伍动机主要有:“向往军营”、“热爱国防”;家庭经济困难;避免就业压力;提前批录取,进来再说。
②学习态度
国防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比普通大学生更为严重,主要取决于他们看待学习的态度问题。一部分国防生认为,他们没有就业的压力,可以更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有更多的精力自主学习,以后在部队是技术性人才,更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还有部分国防生认为,工作不成问题,只要不挂科就行,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优哉游哉,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或者认为自己选择面没有普通学生大,太局限,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③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
军兵种之间协同作战,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协调配合都对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国防生希望通过担任院校的学生干部或在国防生模拟连任职来锻炼自己的军事素质。国防普遍认为,模拟连连长的身价比学生会部长的身价高,也就是说,国防生更看重在选陪办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在模拟连学到的东西更实际,到部队以后也更容易融入部队生活。
④心理应激水平
现代高技术战争情况复杂,瞬息万变,要求指战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应激水平。心理承受和应变能力强是对国防生心理素质的必然要求。然而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国防生也难免要面对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求知与辨别能力、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在他们面对不良情绪时,国防生宣泄的对象依次是,谈得来的朋友、父母、老师、选陪办。更多的学生选择闷在心里,或者去图书馆借书来看。选择最少的是与选陪办沟通,他们认为氛围过于严肃和紧张。当然,如果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较为专业,他们也会选择去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
国防生虽然与普通大学生在同一校园学习同样的专业课程,但他们额外享受由部队提供的助学津贴和明确的分配去向,其经济负担、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应激源相对适中。加之国防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严明的组织纪律和严格的军事训练,使他们的行为更为规范,身心受到磨炼。因此,其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
三、抓住重点,加强培养,努力锻造普通大学生和国防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必然要求高校在继承传统教育方法和载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新方法和新载体,努力锻造普通大学生和国防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1.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实效性(www.xing528.com)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只有做好学生工作,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把握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拥有教育的主动权,增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实效性。为此,辅导员(班主任)应当做到:
(1)了解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男生、女生数各是多少,有没有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团员、积极分子各有多少,学生中有什么特殊的困难,哪些学生擅长文艺或体育活动,学生中有无各类违纪的情况发生,本学期本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哪几门,一段时间来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等。辅导员只有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学生才会感受到辅导员对自己的关心与重视,才愿意接近信任辅导员。
(2)多与学生交流与联系,真正融入学生当中。
大学的辅导员不像中学阶段的班主任,随时随地地守在学生身边,早晚跟班,无所不管。大学更讲求一种独立与自主,学生与辅导员在一起的时间较少,就很可能出现辅导员对学生情况的不了解或学生对辅导员的陌生与不信任。那么辅导员怎样才能加大与学生间的联系?
①定期召开班会。每学期召开班会的次数不宜过多,但要求每次都能总结近期班内的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能使每次班会具有实际的意义,辅导员除了平时多关注所管理班级的动态外,还可请班长收集同学的意见,以小纸条或书信的方式加大与学生间的联系与沟通。对同学提出的问题或建议,具有广泛性或可以公开解决的可利用班会的时间集体解答;对那些比较私人的或问题特殊的可采用回信或当面谈心的方式。
②谈心。谈心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解决学生特殊问题的一种很好的形式。特别是对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如“落后生”,心理敏感的学生或被一些事情困扰的学生,辅导员对这部分学生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摆脱困难,重拾自信,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谈心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掌握前因后果,确定谈心的主题,明确谈心所要明确的目的。当然谈心也是需要把握时机的。对于已经发现苗头、出现隐患的要及时谈;对于一时产生烦恼、处于气头上的要缓些谈;对于身处逆境、情绪低落的要抓紧谈。因人因事而异,审时度势。
③深入学生寝室,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活动。寝室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生活、学习、交流最基本单位。寝室室风的好坏能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面貌,也是班风、校风的缩影。所以想管理好一个班集,和学生打成一片,就必须深入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生活状况,纠正不良寝室风气,深入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④大力培养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是辅导员开展基层学生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是辅导员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工作的重要渠道。辅导员应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培养他们成为学生中有关问题的监控者。
⑤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大学生受家庭影响较大,但家庭力量发挥渠道不明。家长对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非常关注。因此辅导员应做好连接工作,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利于家长与学生更好的交流沟通,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在家表现情况,以及与家人的交流,这样能更准确、及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发挥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作用,与家长携手共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
2.关注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培养特殊群体学生优良心理素质
(1)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就首先要解决他们基本的生活问题。对此,有如下的三点思考和建议:①加大对贫困生的救助,建立贫困生档案,确切掌握贫困生家庭状况,重视特困学生,把助学贷款等落到实处。②建立良好的贫困生入学期间打工机制,让贫困生在自己的努力下能自筹学费。③贫困生应该树立自立精神,不要把强大的入学经济压力完全放在家长身上,勤工俭学,做自强自立的大学生。其次是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贫困生由于经济的困难制约着他们对学习的投入,他们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维持生活,难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更难于参加提高自身素质的培训活动。贫困生存在心理误区。因此,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消除自卑心理,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是首要任务。
(2)指导心理特殊学生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大学生应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估计过高,会过于自信,在实现抱负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处处碰壁,以为自己怀才不遇而牢骚满腹;过低估计自己会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进取心,坐失良机,没有竞争的勇气,最终导致自暴自弃。大学生应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愉快地接受自己。②要有一个正确的行为模式:集中精力去干你手头的事并尽力干出最好的结果;当在这个问题上无进展时,要有一种补偿能力,开辟新的领域;当你处在下滑阶段时,一定要稳住。③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要适度,既不要无限的压抑自己,也不能无克制地发作、放纵自己;对于消极情绪,不能一味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要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恰当的宣泄、注意力转移及目标升华等自我疏导方式;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这也是保持良好情绪状态的较好方式。只有正确面对现实的自我和挫折感,才能使这部分特殊学生群体,克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障碍,从而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去勇敢地面对自我,面对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3.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充分利用“助人自助”原则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5.着眼国防生培养目标特殊需要,有效提高适应军队建设需要的心理素质
对国防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涉及思想政治、军事训练、行政管理和心理干预等方方面面的工作。立足现有培养条件,着眼国防生的特殊成长经历和培养目标的特殊需要,有效提高他们适应军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的心理素质。
(1)突出国防生政治素养的培养
选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这是党对干部标准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军事人才的特殊要求。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军事人才素质结构中的灵魂,也是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首要条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国防生关心政治、学习政治,要通过多种渠道,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课堂里对国防生进行全面的共产主义、党情国情和我军优良传统教育,铸牢国防生献身国防的坚定信念。
(2)引导国防生坚定立足军营成才的信念
渴望成才和自我实现是当代大学生最普遍的心理状态,也是军事人才成长的内在驱动力,而我军的机械化、信息化建设,为军事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生献身国防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组织国防生学习国防高科技知识,介绍我军科技强军的现状与远景和到部队参观实践等,使国防生了解部队,热爱军营;通过宣扬地方大学生在军营成才的先进事迹,使国防生坚定从军报国的信心,自觉把个人成才与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结合在一起。
(3)加强国防生军事心理素质的培养
对国防生而言,要培养他们坚毅、勇敢、沉着、果断等军人必备的心理品质。我们必须把军事心理素质训练贯穿于国防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全过程。一是要严格落实军政训练,通过适当强度的体能训练等活动,锻炼国防生抗疲劳的生理耐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提高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参与军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信心与勇气。二是要增强国防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帮助国防生找准目标和定位,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三是要善于将军营文化引进校园,强化国防生的军魂意识,用浓厚的军营文化熏陶国防生,尽早使他们从心理上完成由大学生向合格军人的转变过程。四是要通过组织国防生轮流担任骨干和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大型活动等,在帮助他们通过实践提高组织领导能力的同时,培养沉着、果断和指挥若定的心理素质。
四、普通大学生和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与21世纪人才建设息息相关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优良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交往、发展的基本保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客观分析、高度重视、抓住重点、锻造普通大学生和国防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者重要的任务和全新的挑战。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成长,感受他们的心灵跳动,关怀他们的真情流露。对国防生而言,面对作战样式纷繁复杂、战斗对抗日趋激烈的未来战争对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军人的心理素质作为心理力量,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锻造国防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国防生能力素质培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抓国防生能力素质建设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力度,努力锻造国防生过硬的军事心理素质。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逐步形成坚毅、勇敢、沉着、果断等军人必备的心理品质,成为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的复合型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 薛德钧.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宗文举.现代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戴海.人生箴言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 白侠.大学生自我心理辅导手册.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6] 樊中勤.大学生能力培养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