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蓉
摘 要: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潜在动力,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当代大学生是时代骄子,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历史重任。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纷纭复杂的国际局势,加强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从界定忧患意识的内涵及外延出发,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从实际工作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中忧患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分析,进而讨论我国高校忧患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具体做法和措施,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专家学者的共鸣。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忧患意识 教育 思考
一、忧患意识的内涵及外延
忧患意识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国家、社会历史的命运、前途、生存和发展潜在危机的自觉发现,并由此自警而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通过自身积极的主观努力趋利避害,消除潜在危机。它是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深切的责任意识、昂扬的奋进意识,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觉醒、奋发图强。
首先,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唯物辩证法表明: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在矛盾中前进。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出路与危机共生。忧患意识就是对事物发展中的矛盾性、曲折性保持清醒冷静的认识,尤其是在表面是一片光明的情况下预感到潜在的危机,而不是盲目乐观或者无动于衷。危机意识是忧患意识的心理基础。
其次,忧患意识是一种深切的责任意识。它是对社会之“患”、历史之“患”、人民之“患”有所“忧”,是出于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忧。忧患意识的深层本质是爱国主义,有责任感才能发现危机,才能敢于面对危机。责任感引发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激发责任感。责任意识是忧患意识的精神本质。
再次,忧患意识是一种昂扬的奋进意识。忧患意识不是患得患失,不是悲观主义,不是因忧患而沉沦,而是在忧患中奋进,忧患成为奋斗的动力。即使在不利因素非常大而有利因素非常的微弱的情况下也要以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来努力。奋进意识是忧患意识的实践归宿。
与此同时,忧患意识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任务目标对忧患意识有不同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面对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是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新的复杂形势与艰巨任务决定的。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的重要寄托者,正如恩格斯所言,“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在生存竞争的巨大压力面前,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树立国民的忧患意识,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发展、繁荣富强、长治久安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世纪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个在血液里充满了忧患意思的民族,绝对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会表现出故步自封、坐享其成,就会落后,就要挨打。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对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既存在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民族忧患意识,认清所面临的任务以及严峻挑战,使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和精神准备,信心百倍地迎接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挑战,坚韧不拔地排除一切险阻。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是传承优秀民族精神的需要
忧患意识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素来具有忧患意识。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典型写照。古往今来,这种以同生死、共患难,荣辱与共、赤诚相见为感情特征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蓬勃向上的精神动力。“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的忧患意识往往会焕发人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人们改造社会、变革现实的无穷热情。它蕴含着一颗忧国忧民、忧天下忧民族、忧时世忧前途的拳拳之心,它呼唤全民族永远保持清醒与进取的态势,永远保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振兴民族精神无疑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就巨大,发展举世瞩目。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成长的。提倡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的价值观,与现实的市场经济以利益为前提、人们崇尚金钱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冲突。在不良社会风气之下,一些大学生选择了奢华作为自己人生的价值标准,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不可低估。对大学生加强忧患意识的培养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在遇到挫折时不会悲观失望,在成绩面前不会沾沾自喜或盲目骄傲,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顺不浮、逆不衰”,在人生的旅途中正确地把握自己前进的步伐。因此,加强忧患意识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在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成才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社会现实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几十年,我们仍然面临诸多风险,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社会领域,人口、资源、疾病、毒品、恐怖活动以及高科技的负面影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在生态领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出来;在政治领域,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文化等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等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敌对势力从来就没有放弃“和平演变”的图谋。从国内来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就业方式等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人们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滋生的各种负面的、消极的因素,也自然会引起人们思想波动和心理失衡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强调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社会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历史和现实一再说明,居安思安则危,居安思危则安。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不可能开拓进取,也就不会发展进步。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对他们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就是对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切实关怀。
三、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缺乏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
(1)学习态度怠慢,紧迫感不强。在学习方面,部分大学生学习上缺乏紧迫感,这一点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逃课情况、考试作弊等现象中有明显表现。不少大学生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不愿在精神食粮上投资;甚至在有的大学生眼里只有两种课,一种是“必逃课”,一种是“选逃课”;考试作弊作为一个难以根治的顽症,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2)生活方式发生倾斜,责任感流失。大学校园里的生日热、旅游热、追星热等正是大学生消费观念的真实写照;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休闲方式是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更有甚者,有不少学生在网上查看或下载色情资料;大学生把恋爱当成家常便饭,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不谈恋爱则是不正常。
(3)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使命感薄弱。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规范的遵从缺乏自觉性,大学校园的“课桌文化”便是一大公害;当代大学生比以往更注重实际、实用和实效,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正确信仰缺失和信仰庸俗化的倾向也已凸现出来;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功利化、世俗化倾向十分突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占有很大的市场。
(二)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缺乏的原因
(1)家庭条件优裕,家庭身份独特,家庭教育过于宠溺。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宽裕,父母在儿女身上的开销也会相对慷慨,在他们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谈不上是奢侈、挥霍;独特的家庭身份让大学生感受不到忧患的存在。现代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几代人的细心呵护下成长。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就业,相当多的大学生的个人发展道路早已全盘列入父母的周密计划之中,根本无需自己操心;部分家庭过于宠溺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失去了接受忧患考验的机会。(www.xing528.com)
(2)高校门槛低准入,制度管理松懈,忧患意识教育遭遇忽视。轻而易举跨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进了大学之后,自然也不会提前去考虑自己可能会面对的各种困难和忧患;部分大学松懈的管理制度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忧患意识。在过分宽松的大学管理制度中成长起来大学生,很难培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积极忧患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大学忽视忧患意识教育。
(3)社会环境相对和谐,社会价值标准紊乱,社会舆论导向不健全。从客观方面看,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相对和平、稳定、繁荣,容易导致他们缺乏积极忧患意识;社会价值标准紊乱是当代大学生积极忧患意识缺失的一个文化上的重要原因。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整个社会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大逆转。受社会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实用主义”倾向;在社会舆论宣传方面有利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形成积极忧患意识的因素太少。
四、目前高校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并有着忧患意识教育的良好传统。但反思以往的忧患意识教育,可以发现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也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对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认识不够。由于对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深和认识偏差,使得忧患意识教育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不少人看到我们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国际影响显著扩大,就开始忘记近代血的教训,不顾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无视现实复杂的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忽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无视世界思想教育的发展趋势,无视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淡薄的现状,忽视忧患意识教育将会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看不到忧患意识教育对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国民精神的积极作用,错误认为在改革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天再树立、强化忧患意识与当前的形势是不相符合的。
(2)忧患意识教育内容单一并缺乏时代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延续了对青少年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良好传统,建立了一大批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累了大量忧患意识教育的素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忧患意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多年来我们对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总是停留在民族的存亡、国家的振兴这一层面上。这当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忽略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忧患意识的内涵和外延已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往我们在学生忧患意识的教育中更注重的是对社会忧患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而对自然的忧患意识教育要么重视不够,要么则根本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这一教育的结果给人强烈的反差,那就是:一个缺乏自然忧患的学生却具有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这种角色的错位,与我们忧患意识教育内容的单一和缺乏时代感不能不说有密切的联系。
(3)在长期的教育中充满优越意识,过分强调正面宣传。历史上每次新文明的兴起,都是与民族主体意识中的自我忧患有关;而文明的停滞状态则与极度膨胀的优越意识有着不容置疑的联系。正面宣传在历史上能够发挥凝聚民族精神、稳定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但是,正面宣传本身缺乏批判精神,不能引导思维对事务现存规定性的超越。在某种环境中,正面宣传甚至会发生极度膨胀,发展为对传统不加分析的推崇、对先驱文化和领袖人物的盲目崇拜、对旧体制度固守,以及狭隘的民族主义“自恋狂”与自我中心态度模式。我国是一个具有较为优越意识的国家,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忧患意识才开始走向比较自觉状态,在党的十六大以后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高校在日常的思想和宣传教育中,强调正面宣传,充满优越意识。冷静思考,我们日常的教育是不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4)忧患意识教育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违反忧患意识教育的原则,尤其是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认识上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忧患意识教育实践上没有制度化,实践起来就断断续续、不少大学以形势政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忧患意识教育实行一次性解决的办法;不少教育者为了迎合大学生的心理,无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只是讲存在的问题而看不到成绩所在,看问题只看事物的细枝末节而忽视事物的主要方面,使得忧患意识教育成了悲观主义教育,使得大学生对党、国家、社会丧失信心;有的教育者只是“清谈”,却不注重自己的“身教”作用,不能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上为大学生树立榜样,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积极地影响自己的学生,相反却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不少教育者讲课的时候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教育方式僵化,不生动活泼,泛泛而谈,没有去探索新思路、新途径,不能采取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无关痛痒的空洞说教,结果不能对大学生形成强烈的震撼力。
五、加强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探索与途径
2009年5月3日,胡锦涛同志在与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座谈时说:“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我国的国情,笔者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
(一)遵循忧患意识教育的原则,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第一,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形势政策教育必须是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本来的面貌,以增强忧患教育内容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让大学生明白事实的真相而产生忧患意识。第二,以国情、国内外的形势为基础更让我们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成绩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可以让我们看到与国外的差距,让我们明白“患”在何处,明白“患”在何处才知“忧”之所在,才能让我们明白应该努力奋进的方向。第三,在忧患意识教育中,自省与自信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自省就会趋向盲目乐观;没有自信,就会陷入悲观、消沉而堕落,背离忧患意识教育的初衷。第四,忧患意识不是对历史与现实不满而否定一切、打到一切、夸夸其谈、唉声叹气、牢骚满腹,而是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局限产生危机意识,并由此激发强烈的积极进取的责任意识,并把这份责任意识转化为昂扬奋进、卧薪尝胆的行动,把自己锻造为一个“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与激发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精神空虚,就没有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要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实现。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的繁荣富强联系起来,教育大学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更快更好地成长和成熟起来,磨炼意志、砥砺品格,从小事做起,时刻准备着担当重任,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谱写壮美的青春之歌。
(三)拓宽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增加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加强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历史是在承传中前进的,懂得中国的昨天,才能理解中国的今天,把握中国的明天。大学生必须了解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了解这段惨遭侵略的历史,有助于大学生明白:妄自尊大、缺乏忧患意识必然导致落后,落后必然要挨打。第二,加强现实国情教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并没有根本改变。让大学生了解基本国情,正视现实,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促使他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第三,加强国内外形势教育。新的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目前,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代大学生要以宽广的视野关注世界,牢记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以及自我对国家发展事业应承担的责任,正确把握时代发展对中国、对自我提出的要求,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兢兢业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学习与工作。
(四)创新教育方法,积极探索提升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的途径
第一,忧患意识教育制度化。深化对忧患意识教育认识,应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并借鉴美、日等国经验,结合我国高等院校的具体实际,循序渐进,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忧患意识教育机制,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经常、全面、深入、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力。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在亲身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又清楚地看到我们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与落后,我们的不少制度和体制还很不完善。第三,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影视广播、报刊、校园网的舆论导向作用,做好集中的忧患意识教育;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分散教育的灵活性、时效性,将忧患意识融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由这种危机意识而形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意识,并转化为自己昂扬奋进的实际行动。
总之,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科学的忧患意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关系祖国的发展甚至人类的命运。高等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优势,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2004.8.26
[2] 耿向东.邓小平的忧患意识及其启示[J].高校理论战线,2005(8)
[3] 李瑢瑢.论爱国主义中的忧患意识[J].求索,2004(8)
[4] 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5-3(2)
[5] 王青山,丁亚君.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和培养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8(6)
[6] 夏慧夷,程珂.加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思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