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科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日常教育浅析

理科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日常教育浅析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在分析目前理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大学生日常德育教育对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同时指出学校应该将职业生涯设计贯穿大学日常教育。同时,失业率有上升之势,据统计,大学生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仅为20%。

理科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日常教育浅析

理科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日常教育浅析

妮娜

摘 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供给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的就业现状以及如何帮助自己更好的就业还不明确。本文在分析目前理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大学生日常德育教育对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同时指出学校应该将职业生涯设计贯穿大学日常教育。

关键词:职业生涯设计 日常教育 大学生就业 理科专业

引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昔日被誉为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就业具有很大的压力和难度。因此,从大一入校开始,大学生就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所规划,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正确分析和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期间加以解决或完善,同时,开发自己的兴趣和技能,加强职业了解,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

一、理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分析

(一)理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一方面,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劳动力的明显过剩。加入WTO以后,由于发展大工业和高新科技产业所导致的高投资、高增长、低劳动力使用的趋势,造成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降低到0.1左右的水平,比同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低一半以上。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大学生的供给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20%~40%左右。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大学毕业生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同时,失业率有上升之势,据统计,大学生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仅为20%。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纵观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状况,凸现了“三大矛盾:,即一般性就业矛盾、选择性就业矛盾和结构性就业矛盾。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由于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有限,而且理科类学科专业重基础研究、替代性比较大。学生学业不精,高尖端单位不要,普通岗位不需要,所以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很尴尬,受到限制,到研发部门专业学习不够深入,而面对市场鲜有对口岗位。因此,很多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但是,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理科毕业生将再次显示出他们的优势。比如像IBM等大型跨国公司在招聘中大多优先选择理科本科背景的优秀毕业生。

(二)理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1.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

据统计,2008年共有应届毕业生559万人,是近年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1400万人,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十一五”时期,全国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

众所周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但是,毕业生的观念却没有及时转变,“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远远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许多人心里还保留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精英情结”。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而望而却步。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同样,虽然国家呼吁大学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发展,但仍有一些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如果到基层和西部工作,自己的户口和档案将可能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

(3)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画等号。

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一般成功欲望很强,其中就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现实情况则是应届毕业生没有经历社会生活的磨炼,就业心态浮躁,往往陷入相互攀比的情况,一味强调单位能给予他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创造什么,对物质和生活待遇的要求超出企业愿意支付的标准,同时他们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他们一直在路上,只有目标,没有方向。

2.过高的回报期望与下降的市场价格之间差异加大

高校扩招,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已经不再是“稀有人才”了,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工资标准也比以前低了许多。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加上信息不对称,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并不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由于机会成本(大学期间放弃就业机会而失去的收入加上在校学习期间付出的所有花费)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在求职时对月薪有自己的心理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异日益增大,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匹配率低的原因之一。

3.大学生准备不足,职业规划不明造成“隐性”失业

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在应付考试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在自我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及评估反馈等环节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自我评价不够客观、期望值过高。(2)职业规划过于“理想化”。很多大学生过于追求完美,总想一步到位,从而造成了许多“隐性”失业。

4.就业市场缺陷减小就业投资回报率

就业投资回报率等于个体成功就业收益与就业成本支出的比值,它是衡量就业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周期性失业。同时,违约问题也成为就业难的又一因素。违约不仅影响学校的声誉,也影响其他学生的就业,影响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就业的支出成本,从而加大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减小了就业投资回报率。

二、职业生涯设计与日常教育关系分析

(一)职业生涯设计的含义

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这样界定职业规划的内涵: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探索阶段恰好是大学教育阶段,这一阶段职业的选择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毕业生没有一个完善的自我概念,不懂得规划职业生涯,不能准确进行职业定位。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就是重点解决“身在何处”和“去向何方”的问题,规划的内容包括了评估自我、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制订行动计划和内容、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等四个步骤。首先是进行自我评估。其次是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再次是制订大学四年的行动计划及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一般来说,一年级为认知期,初步了解职业。二年级为定向期,考虑清楚自己未来是深造还是就业,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三年级为冲刺期,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就业的同学开始做求职准备,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www.xing528.com)

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分析、自我认知的过程,是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能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自我教育,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借助于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日常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大学生日常德育教育内容得以优化、突出和落实,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念。

(二)职业生涯设计步骤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第一步要确定志向。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是职业生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步。第二步要进行自我评估,人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做出最佳抉择。第三步进行综合评估。第四步进行人格匹配研究。评估的结果就是要指导实践,帮助确定职业。第五步是确定职业生涯的路线。第六步要设定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目标,这是职业生涯的核心。第七步是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实践是最好的裁判。最后一个环节是回馈与修正。

(三)职业生涯设计与日常教育关系

影响毕业生就业成功的除了专业技能外,综合素质也至关重要,其一点一滴地显露于求职的全过程。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会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一名毕业生的个人品德修养。这些都会构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直接印象,也直接决定着毕业生求职的成功与否。即使是就业成功,进入单位后,是否具有较好的团队意识、创意意识也是决定毕业生个人事业发展好坏的重要因素。

用人单位中没有不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或者主动性的。对用人单位而言,最迫切希望的就是毕业生尽快融入自己的大家庭中,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如果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毕业生就业的“硬素质”的话,品德修养、责任意识、敬业和合作精神等则是一个人必备的“软素质”,两者只有较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力。在对一些来校招聘的企业交谈时,许多负责人也都坦言,现在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虽然本科学历,但是研究能力不如研究生,应用能力不如中专和大专生,很难用。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额外砝码。根据2006年和2007年对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其就业的整体影响很大。

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养成离不开大学四年日常细节的培养,因此,职业生涯设计的引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样化。日常德育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全面设计未来职业生涯,根据大学要求,加强学生个性化教育,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培养方案,不断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日常德育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日常德育教育是职业生涯设计的支撑,对职业生涯设计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日常德育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又需要依赖职业生涯设计。把职业生涯设计思想渗透进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去,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三、职业生涯设计和日常德育教育的结合

(一)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有效载体,强化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在认真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及理科专业学生的特点,把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在学生中加以传承。同时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如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等机会,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要求,在不同地点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预演,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明确职业需求、充分认识自我、着力发展个性、着重增长才干。同时,指导大学生参加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研究,把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出来。

(二)以职业生涯为前提,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1)注重构建完备的知识结构。由于信息社会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熟练运用知识的技能。比如理科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崇尚严谨、认真、求新的科学精神。

(2)主动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

(3)做一名文理兼备、广博精专的大学生。

(4)多动手,勤实践。是否具备良好的实践经验成了毕业生就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额外“砝码”。动手和动脑是紧密相连的,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社会意义的重要条件,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和品格的必要途径。

(5)注重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如何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呢?向老师学,向书本学,向优秀的同学学,向社会学,还应多读书,多接触社会。

(6)注重心理的健康。调整心态,心态差异导致就业差异。应届毕业生有一定年龄及理论优势,脚踏实地,由零开始。从最基层开始逐步成长,坚决摒弃不切实际的空想,找准自己的坐标点和人生发展战略。

结论:我国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困难,但是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在日常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职业自我,从细节做起,了解职业世界,对即时的职业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为未来职业的自我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沛.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安身健.大学启思录 与大学生谈就业[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祝利克,狄涛.没有上锁的保险箱 写给大学生的家长[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 鲁鸣.软能力 在竞争中胜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5] 尹琦.大学生创业实务[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6] 段鑫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 王文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