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与培育策略
潘光林
摘 要: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是:可控制性、可排他性、可持续性和可扩展性。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由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三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构成一个子系统。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责任,基本策略是:政府部门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观念变革与制度创新;高等院校应推行基于思辨和探究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应构建有效的自主学习系统;大学生家庭应提供最大可能的辅助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高等教育 教育模式 自主学习系统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和逻辑起点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交融的边缘理论。自从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Hamel)于 1990年在《 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一词以后,核心竞争力研究和讨论在西方掀起了高潮。尽管诸多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从系统、资源、能力、知识和文化等不同角度加以描述并各有分歧,但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观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学说,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知识”)显然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随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渐趋一致。今天,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成为分析企业间有效竞争和成长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建立和发展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日益发达、知识日益更新、人才日益流动、竞争日益激烈的后现代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正在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供求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和双向选择的条件下,作为“受雇者”的个人,也与组织一样,参与社会竞争,并凭借同他人的比较优势获得工作机会,我们可以把这种比较优势的核心部分称为个人核心竞争力。因此,个人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立足社会、改造社会至关重要的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在诸多投资之中,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一个误区却流弊多年: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缺乏明显个体优势的大学毕业生,当他们踏入社会的初期,作为求职者参与职场竞争时,相当一部分人却被雇主认为不好“用”而往往被淘汰。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促使大学生(这一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者和主力军)在学习中获得逐渐完备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1.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截至2010年,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研究者们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内涵的认识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俞锋的持续竞争优势能力说——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二是张小刚的比较优势能力说——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各种竞争力的核心,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3];三是李国、方丽英的综合能力说——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以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国际竞争力、持续发展能力、创业能力为载体而整合的一种综合能力[4];四是沈超、郭鹏的及时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同的内涵,对于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及时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
上述观点的共同之处是,均认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大学生拥有的某种能力,但是,这些观点无法解释现实中社会关系给个人竞争带来某些优势问题(如:同等情况下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的竞争优势)、因拥有特殊地缘条件或特殊身份而给某些人带来的竞争优势问题(如:民俗旅游业中当地人员或该民族成员独具的竞争优势)、拥有特殊心理素质而给某些人带来的竞争优势(如:患有恐高症的人就不能从事高空作业)等等,这些竞争优势并非来自于个人具备的特殊能力,而是他们所拥有的特殊资本。由此可见,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单单是指某种特殊能力,而是指某种特殊资本(大学生个体的特殊能力实际上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它的内涵: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生拥有或控制的、可以持续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本。
2.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从上述概念出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表现出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可控制性,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一定是大学生自身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本;二是可排他性,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强调独特竞争优势,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三是可持续性,大学生个体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绝非昙花一现,或者短时存在,而是在可预见的较长时期持续显现的竞争优势;四是可扩展性,大学生通过知识的习得、素质的提升、能力的强化、资源的获取等方式可以不断强化或拓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由三个基本单元构成,每个单元构成一个子系统。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可以将其划分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如图1所示。理论界虽然对这三种资本的认识尚不完全统一,但能被大家接受的基本定义可以分别表述为:人力资本是指体现于人身体上的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和道德,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社会资本是指通过对社会关系投资并能获得回报的、并嵌入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的资本;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王雁飞、朱瑜认为,人力资本强调,“你知道什么”,它明确了员工应该具备的受教育程度与技能;社会资本强调“你认识谁”,它注重的是关系网络和人脉;而心理资本则强调,“你是谁”以及“你想成为什么”,即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6]。
图1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1)人力资本:包括硬能力和软能力。硬能力是指人力资本中适应特定岗位的基础和专业的知识或技能,由身体素质、基础工具应用能力、专业能力三要素组成,具有显性特点。软能力则是除硬技能之外的其他人力资本,包括价值观、思维和方法,具有隐性特点。组成价值观的要素,一是道德修养,包括爱(爱自然、爱社会、爱他人、爱自己)、责任感(知晓并愿承担自己肩负的社会、团队、家庭以及对自己期许的责任)、尊重(尊重多元价值观、尊重多元文化与传统、尊重他人的合法行为方式、守时)、勇气(具备挑战错误的胆识)、勤奋(愿意通过勤恳工作实现自身价值)、诚信、正直;二是法制观念,包括知法(愿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并掌握与自己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守法(在法律框架下行事)。组成思维的要素,一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对事物的敏感性、问题的价值判断);二是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三是决策(在信息对称或不对称情况下的方案选择);四是计划(周全和可操作);五是执行(规范和注重细节)。组成方法的要素一是沟通(倾听、理解、主动和表达);二是协作(依靠团队、角色定位、分工协作);三是学习(学习需要和学习方法);四是独立(无监督状态下的工作);五是创新(创造欲望与创造能力)。
(2)社会资本:包括个人关系、成员关系和社会网络关系。促使社会资本产生竞争力的核心原因是由这三种关系衍生的组织对个体的特殊信任感。以前关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忽视了社会资本的独特作用,这也许与部分人对社会资本的误解有一定的关系。民间流传“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的谚语虽然有夸大社会资本的作用之嫌,但却说明这种嵌入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的资本,对其拥有者获得竞争优势能够产生直接助力。
(3)心理资本。根据Luthans、Youssef和Avolio对心理资本的分析,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悦纳自我、自我激励、有信心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乐观(对当前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希望(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灵活的方法)以及韧性(能妥善处理意外事件以达到目标)[7]。获得上述四种心理素质的人,总是能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应对遭遇的各种挑战,尽最大努力去追求工作和事业的成功。
四、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是学生个体人生发展的核心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当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将在世界上拥有核心竞争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调动来自于社会各界(包括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学生、家长和相关社会力量)的动力,克服教育中的批量复制模式,大力开展以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主的个性教育,不失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当下社会评价普遍欠佳的有效策略之一。(www.xing528.com)
1.政府部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观念变革与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具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哲学理念——科学发展观逐渐形成。我们知道,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当前,围绕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观念变革和制度创新中积聚能量,从而促使我国由一个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
第一,观念:权力下放,百花齐放。美国高等教育长期领先世界,与政府对高校的办学权干预较少有极大关系。我国高等教育保留了太多的行政办学色彩,它虽然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指令的执行效率,但却使高校失去了应有的自由与独立。当前,政府部门在管理观念上,应变行政指令为行政指导(或者行政疏导),下放高校办学权,鼓励高校百花齐放(比如: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进一步为高校松绑,大幅扩大高校在招生、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自主权;催生一大批有实力、有责任感、有合理办学利润的民办高校;社会选择与政府选择相结合,使不能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高校被用人单位和学生通过选择淘汰等等),会直接推动国内高校提高办学的适应性、针对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第二,制度:提升效率,百家争鸣。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绩效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人才的水平不高;二是国家财政划拨的运转效能不高。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办学理念停留在纸上,说得多,做得少;二是教育行政化难以真正实现教授治校,产生学术资源使用效率较低;三是教育不能适应社会新需求,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2005年钱学森先生在病榻上曾对温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为此,政府部门在制度安排上不妨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2006年9月为美国政府的建议,着力塑造具有高度透明性的高校文化[8]。在资源分配上效率优先,制定一套支持不断提升办学效率的绩效评估方案,以此作为财政划拨的透明依据,从而促进各高校不断开拓进取,各展所长,百家争鸣,最终实现培养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2.高等院校:推行基于思辨和探究的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普遍是:大课堂教学(上百人的大课堂随处可见)、灌输式讲授(教学过程往往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识记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重所知、轻所会)、家长式管理(学校管理往往忽视社会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求,调查研究少,自以为是多)。这种教育模式由于教育成本低而大行其道,这是造成众多大学校园缺乏甚至丧失思辨与探究之风的重要祸端,它使学生得到的是过耳却难过脑的嗟来之“识”,形成众所周知的“知行不一”。
为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推行基于思辨和探究的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培养严谨、敏锐、开放的思维方式,在理论思维上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助于大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亲身经历,潜移默化地达到特定目标。
推行基于思辨和探究的教育模式,必将要求高校在教育理念上重视个性教育(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推行交往式教学(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追问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重视开放办学(聘请行业专家和业务精英授课,重视第二、第三课堂建设);在学生学习评价上重视素质本位(变考查学生知识为主为考查学生素质为主);在师资上塑造“新型教师”(相比传统教师,“新型教师”有现代的教育理念、更好的知识结构、更好的组织和沟通能力、突出的研究和创造能力,善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师生平等讨论,是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3.大学生:构建有效的自主学习系统
自主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它也指学习能力),又称自我调节的学习。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流派虽然为数甚多,但基本上都是想解决学习者学习动机、方法、时间、效果、环境等问题。今天,自主学习之所以愈来愈重要,与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新时代的到来,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普及有着重要的因果联系(事实上,消弭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巨大差异同样急需学习者完善自主学习),它们正在而且必将改变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大学生完善自主学习并构建一套适应自己特点的自主学习系统迫在眉睫。
从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视角出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的构建应重点关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确立基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学习目标。大学生可以首先通过职业发展规划和专家咨询寻找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其次通过自我检视找出现状对目标的满足程度,最后按照缺啥补啥的策略确定学习目标(将目标分解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是促使系统产生效率的关键起点);二是选择基于获得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由于这三种资本要在社会竞争中表现出使用价值,结合自身的学习习惯,反复训练自己在观察中学、在模仿中学、在做中学、在扬弃中学,同时,随时总结学习成果并不断通过实验、实践使之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十分重要;三是不断的自我激励,自主学习由于学习者处于无外界监督状态,对于年龄和心智还处于思想跳跃大、选择面较宽、耐挫力较差、比较容易放弃、改变和自我否定状态的大学生而言,不断的自我激励能强化和优化他们的自主学习系统。
4.大学生家庭:提供最大可能的辅助支持
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价值对国内大学生群体的巨大冲击,大学生群体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较为普遍、人际关系困扰增多、自我效能感降低、智商高却情商低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于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和具有“光宗耀祖”价值追求的中国家庭而言,完全可以整合家族力量和社会资源,为其子女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独特的辅助支持作用。比如,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及时与学校沟通,了解其子女的身心发展状态,为他们及时提供来自亲情的帮助和鼓励,将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寒暑假期间,调动家庭的社会资源为其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将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
2009年11月26日,一位名叫杨元元的研究生自缢于自己宿舍的盥洗室里,她幼年丧父,家庭特困,考入名牌大学却从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她30岁了还没有一次完整的恋爱,至死与母亲一起生活,且因此愧不如人。尽管她笃信“人不可以被打败”,但一生奋斗却无法为自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丝容身之地。之前,一向以坚强示人的杨元元最后感慨:知识为什么没有改变她的命运?[9] 事实上,类似的极端事件大家时有耳闻。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看,杨元元们的悲剧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教育需要自我救赎!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俞锋.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人格[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3] 张小刚.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 李国,方丽英.论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求实,2006(2)
[5] 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6] 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5)
[7] 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
[8] 孔令帅.美国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报告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0)
[9] 叶伟民,赵一海.自杀女研究生杨元元:她的路为何越走越窄[N].南方周末,2009-12-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