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视野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刍议

和谐视野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刍议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论证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本质是创新大学文化;着力点是加强师德建设;关键点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运行机制。研究和探讨和谐视野下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问题,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视野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刍议

和谐视野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刍议

戴丽红

摘 要:本文认为和谐视野下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应当理清思路,找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本质、着力点和关键点。文章论证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本质是创新大学文化;着力点是加强师德建设;关键点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运行机制。

关键词:和谐视野 高校 和谐校园文化 构建

当今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研究和探讨和谐视野下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问题,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新时期,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和知识创新的高地,如何构建健康向上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探索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架,对和谐视野下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本质、关键和着力点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此促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内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如果说和谐文化是一棵大树,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它的根基和主干。没有根基就没有大树。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和谐文化。”[2]高校是社会文明的窗口,社会主义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导作用,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示范区和精神文明的窗口。要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先导,引导师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进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实现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高校党委必须按照中央关于繁荣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部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作用,为师生员工提供先进思想和精神动力,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以正确的舆论为导向,奠定和谐校园的精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创新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核心理念体系。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培养理念,需要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创新人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青年学子的学习行为和创新热情,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他们的斗志和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创新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对创新事业的追求与对祖国的热爱结合起来,用爱国主义情怀来克服他们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4]

牢牢把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强化党组织的教育功能,以党校教育为纽带,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将远大理想与基础道德相结合,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共同理想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时代精神;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追随者,创新工作载体,着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问题;强化党组织推动高校发展的功能,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实践者。

正确处理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核,没有它,和谐校园文化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体现、来反映、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抓好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确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都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校师生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本质:创新大学文化

和谐视野下的高校和校园文化建设,本质在于创新大学文化。坚持大学文化创新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大学文化创新是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坚实的精神基础。通过大学文化创新,可以使大学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并且在大学自身的改革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必须遵循高校的办学规律、学生成才成长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努力建设既有主旋律又有多样化,既有高品位又有多层次,既反映高校共性又有个性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为教学科研与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氛围。

大学文化依据层次不同,可以划分为: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精神文化主导着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方向,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大学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和谐结合,是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大学文化具有团结认同功能、教育导向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开放交流功能、传承与创新功能等。大学文化渗透到大学的各个层面,对大学的形成、改革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创新办学理念。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办学理念作为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包括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方式等,它直接影响大学培育人才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

树立先进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办学。创新办学理念是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迫切要求。当前,面临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教育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大学只有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才能不断地为大学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第二,创新大学精神。

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关怀人类的命运和未来是大学的本质精神所在,大学的基本使命就在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等,它们集中体现了最根本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创新可以通过教育精神和社会文化精神的变化促使大学精神发生变化,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5]

第三,创新大学发展战略。

大学发展战略是大学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战略实施的总体部署。发展战略创新表达了大学的目标和战略实施步骤的创新。实现战略创新不仅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将学校置于世界高校之林,将学校置于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中,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而且还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走特色发展之路,以特色赢得竞争是现代大学的必然选择。

第四,创新领导模式。

要实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目标,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是第一要素。高校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组织者、推动者,领导班子的领导模式、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必须创新领导模式,提高领导班子的能力和水平。高校领导要实施战略管理,“要有大视野、大智慧、大手笔”。[6]高校领导班子应该在领导方式上增加决策透明度,扩大校内民主。在领导风格上,要善于综合运用权力因素和非权力因素,塑造信任、理解的沟通气氛,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和激励全体师生。

第五,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要真正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通过人员外部招聘和内部流动,将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带到大学组织中来,从而促成大学文化创新。通过教师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激发和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

第六,注重大学形象的塑造。

大学形象是大学无形的财富,由自然形象、历史形象、品牌形象、校长形象、教师形象、校园文化形象构成。大学形象既是学校走向成功的结果,更是学校走向新的成功的更大的前提。大学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7]

第七,创新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形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整体水平。物质文化的建设既包括校园内可见可触的客观存在物,如各种建筑物、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文体活动设施、校园网络等教育教学硬件设施,还包括可观可赏的环境布局,如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楼堂馆所的布局美化、校园道路、花草树木、雕塑牌匾壁挂等。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既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高等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师生员工的素质和创造能力。同时这种物质文化营造出的境界和氛围,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折射出一所大学的精神特征,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师生员工的积极进取。

三、着力点:加强高校师德建设(www.xing528.com)

十七大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师德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高校师德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一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经济全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挑战,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教师的负面影响,有的青年教师政治观念比较淡薄,思想政治修养不高。二是一些高校对师德建设认识不够,在学校发展上重外延轻内涵,在队伍建设上重学历轻师德,在思想教育上重学生轻教师,抓师德建设不够;三是在教育大众化前提下,多校区办学,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不合理,整合的学校师资水平也有待提高。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教师只要教好书就行了,育人是思政人员的事情。”四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亟待改进和创新,有的政治学习流于形式,师德建设规律有待探索。

大学者,必有大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大学生的智力导师,又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德才兼备的教师与学生形成的师生和谐关系自然会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和谐和自由全面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表明师德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灵魂意义。师德建设应当成为学校党委抓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坚持以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为着力点,激励高校教师树立高尚师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氛围建设、精神奖励等多重渠道引导、激励教师,满足他们在物质、归宿感、受尊重感及自我实现感等多个层次的需求。

重点抓好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搞好师德建设的根本保证,通过制定实施师德规范,促进师德内化,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和约束逐步内化为教师自身的道德要求。高校要因地因校制宜,制定和完善可操作的师德教育培训制度,实行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重视现代薪酬管理体系的建设,改革并真正建立起“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

加强考核管理。师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科学的师德考评制度体系,形成师德目标的导向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与人事制度改革、年度考核、晋职晋升、教育教学管理等师资队伍建设的其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师德考评结果、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职务评聘、培养选拔、评优晋级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是做好师德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8]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9]因此,国家、政府与各高等学校应考虑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的主要精力全部投入教学科研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创造良好教学科研工作环境,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关键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运行机制

(一)健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

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质量和育人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和改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关键之一在领导。建立和完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第一,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作为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第二,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与措施,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给予足够的投入,要定期开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研究。第三,建立机构,完善机制。要成立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全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明确职能,宣传部具体负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

(二)健全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当前要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反映时代要求和思想政治工作内在规律的新机制。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目标机制,根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内容,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作出计划安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对新形势下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出现的新的思想动态进行预测,主动出击,克服以往出现问题和矛盾激化后再去做思想工作的滞后现象;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渗透机制,讲究效益,把那些影响大局、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使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人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避免空谈说教。高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师生和谐人格的形成。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机制,继续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总支目标责任制进行考评,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制度,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和评估。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结果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综合性评估。不断改进考评方法,以考核考评促进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奖惩机制,通过建立奖惩机制,达到及时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推动整体前进的目的。

(三)完善民主顺畅的沟通机制

重视沟通,消解矛盾和纠纷的、完善民主顺畅的沟通机制,建立沟通民情民意的常设渠道,使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顺畅地反映到决策层,并且能够迅速得到妥善处理,以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党组织把畅通民主沟通渠道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党内民主的健全带动学院民主管理的完善,在党委任期内每年召开党代会代表会议,汇报学校的工作,把学校的重大决策交给他们审议,进一步发挥党代会的作用。建立起包括领导与领导、教职工与教职工、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沟通机制,坚持院领导联系教学院、系(部)制度,通过听课、走访、调研等方式,深入教学第一线;通过院长信箱、网上教学投诉、校领导接待日等渠道,了解师生的需求,了解学校各项工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增进理解。

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程序,建立公开公平的校务运行机制。对涉及学校政务、财务以及事关学校重大发展或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及时通报。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明确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和程序,使校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以民主沟通推动校园和谐。

(四)建立稳定和平安的维护机制

在高校中开设安全行为教育课程,加强系统性安全教育。利用板报、宣传橱窗、宣传标语和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载体进行普法宣传;指导学生开展“校园拒绝邪教”、“拒绝诱惑、远离网吧”、“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文明上学、远离赌博、远离不良嗜好”等主题班会,努力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氛围。不断完善处置群体事件的指挥体系和相关工作预案,努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及时排查调解发生在校园内的矛盾纠纷事件,实行案件首问负责制,进一步净化校园育人环境。

(五)构建充满活力的动力机制

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职务评聘、津贴发放、资源利用、教学科研以及考核奖励等一系列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都应当建立比较科学、公平、合理的制度,建立活力创造的激发机制,坚持正确的制度导向,以制度机制保障校园和谐。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坚持三贴近,贴近教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和谐校园建设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关心教职工的需求,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于学校来说,教师的精力只有100%投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会有社会对教育的100%满意。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关注教师,毕竟只有当我们的教师能够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专业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的工作时,他们才能真正为社会培育出所需要的人才。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需求与教师工作积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高校教师主体地位有待加强,教师需求未得到较好满足,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

尽管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但他们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最好的发挥,我们部分教师对于当前生存状态和工作环境不满意。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当个体的满意度比较低时,他们的工作效率与效果也会大幅度下降。高校教师作为肩负特殊使命的高素质群体,客观上存在着较强的物质、情感、价值需要,他们也渴求相对优越的生活,特别是渴望被关心和受尊重,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表示最迫切的愿望是增加经济收入、迫切需要“受尊重、被理解,有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迫切希望学校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的事业平台和发展机会。老师认为加大政府对学校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是促进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广大教师有增加收入、解决住房以及更多的学习交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的迫切愿望。职业满意度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情绪与感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在工作中经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找不到成就感,积极性不高,被动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或者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在工作,可以想象,他们又怎么会关心教学质量与成效,关心学生成长,又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作为高等学校,如果教师积极性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如何能够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相当多的师生已经不赞同“教师应该安贫乐道”、“教师应该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价值理念。“教育投入不足,后顾之忧问题未解决好”,又如何要求教师“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工作和学生身上去呢?”因此,搞好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处理好对教师的高期望、严要求与国家、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关怀之间的关系,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的内心需求。在建立和完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时,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激励与约束制度,尽可能避免由于激励不当造成的不公平感而导致激励机制的失效,使激励机制真正起到正确引导教师的需求、引导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田心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N].光明日报,2007-09-25(9)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倪海东.培育大学创新文化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07-12-19(11)

[5][7] 夏敏.试论大学文化创新[N].光明日报,2006-04-21(11)

[6] 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9-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