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勇 瞿 婞 朱克云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发展出路和个人素质提高等问题进行分析,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专家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辅导员工作队伍。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队伍建设 思考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高校辅导员是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能不能健康成长,关键之一是看我们能不能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角色定位问题
所谓角色定位,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辅导员在高校中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呢?1995 年12 月国家教委颁发的《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 中这样界定:“辅导员属于学生专职政工人员,即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并且和‘两课’教师一并同属德育专职教师。”2005 年l 月,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进一步完善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问题分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是当前一些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明晰甚至有失偏颇,认为辅导员只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而已,由于学校管理层有这样的观点,所以导致认为辅导员就是管管学生、组织学生活动的“勤杂工”和“保姆”。而且一些应该由其他管理学生部门完成的事务,辅导员往往成了“代职”者,甚至凡是涉及学生的大小事务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和参与,使得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事务太多太杂,超出其职责范围。由于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系统中连接学生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辅导员的“婆婆”多,有院(系)书记、主任、院(系)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校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组织部、宿管科等。“婆婆”多了,事务也必然多,且很多学生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课余时间进行,所以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另一个方面是从辅导员自身定位来说。近些年来,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来源于本科毕业生。而符合留校的本科毕业生中,从一开始就心甘情愿地愿意留校做辅导员的非常少,有的辅导员从走上这个岗位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定位在辅导员这个层次上,只是把眼前的这个岗位当作跳板,希望进入高校后干几年的辅导员工作,就考研或者转岗。作为“5·12”大地震后四川省规模最大的一次公招考试,全省174个事业单位拿出了900多个工作岗位1314个名额,吸引了2.7万多人来抢“铁饭碗”,其中最吃香岗位的居然是高校辅导员,四川理工学院学生工作辅导员一职,计划招收15名,有1844人报名竞争,出现了122人争抢1个岗位的火热局面。这看起来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算是个好消息了,因为可以挑选出优秀人才进入辅导员队伍了,但听专家分析后就不那么乐观了,专家分析说:“可能因为这岗位招收的人数比较多,且硬性要求又不是很高,又没有专业限制,只要求学历本科以上、中共党员就有资格报考。” [1]再加上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就业难,不排除这些人只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进入高校工作的一个跳板的因素。
有些高校是让免试推荐读研的同学干两年辅导员工作,然后再读研究生,本来这在目前高校辅导员缺编的情况应该算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但是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稳定是不利的。由于只是过渡而已,所以,他们在工作中可能不积极主动,应付了事。另外,由于工作性质不明确,许多辅导员在工作中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规划。平时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虽然对待工作认真细致,任劳任怨,但每次总结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什么可总结的,都是一些琐碎小事,所以导致很多辅导员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恰当。
(二)出路问题
辅导员的职称评聘和今后的发展等工作出路的问题时时困扰着辅导员。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干了几年工作后,去向不能确定。如果进教研室,自己才本科学历,资历太浅,且专业研究这块已经荒废了好几年。如果继续从政,人人都想职务得到提升,但毕竟行政职务岗位是非常有限的。职称评聘问题是辅导员们非常关心的,由于他们身为教师却没有课堂,加上事务性工作特别多,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生工作科学理论研究,因为职称评聘较困难。在辅导员中流传着“学生都是高材生,辅导员‘讲师’过一生”的顺口溜,也是老辅导员们对多年工作的自我解嘲。又由于在高校职称评审中,很多高校辅导员是列在行政管理系列评审的,因为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的“错位”、找不到自己的正确“位置”、没有归属感,工作自信心不足,影响着工作职责的履行。
(三)待遇问题
目前在许多高校,政工干部政治地位上得不到重视,职称评定相对与专业教师要困难些。很多学校在发展问题上,非常重视科研和教学,所以在经费的投入上,同龄中从事教学、科研的其他人职称、工资待遇等普遍高于做政工工作的人员,加之周围舆论的导向,认为搞不了专业的人才做政工工作。辅导员在心理上找不到强有力的支撑点,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失去信心。很多学校在工资分配制度上,除了国家发的固定工资有微调之外,辅导员的工资不随自身的职称提升而增加,在职称评聘很困难的情况下,评了副教授和讲师的辅导员和一般的辅导员的工资是相同的。还有很多学校、院(系)在工资分配制度上都实行了绩效奖,但我们看到的很多绩效奖的发放条件更多是“获得什么基金项目”、“发表多少核心期刊论文,且多少被SCI收录”、“课程建设是否成为精品课程,是哪一级别的精品课程”等等,这些跟辅导员好像离得很远,这也不经意间又减少了辅导员的工资待遇。我们所知的跟辅导员非常相关的绩效应该是自己的学生管理情况如何,学生成绩如何,挂科率几许,就业率怎么样,考研情况如何,有多少学生获得竞赛奖,有多少学生获得表彰等,当然也包括个人的理论总结和论文发表。
(四)进修培养问题
由于很多高校将更多的精力和经费用于学术骨于和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而且有些学校领导对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只在于“无事就是有功”,只要学生不出乱子,工作就做好了,花更多精力用于辅导员的培训和培养是浪费,因此对辅导员的培训和培养重视不到位,辅导员得到专业培训或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机会就很少。而我国高校由于前几年的大量扩招,各校引进很多不同专业的本科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辅导员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将不能适应。尤其是辅导员由于本科专业的原因,自身很匮乏在实际学生工作需要用到的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这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这更需要加强进修培养。
(五)自身素质问题
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存在着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些辅导员知识匮乏,工作能力低又不思进取,工作方式呆板,缺乏亲和力,理论水平不高,这些都已不能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和学生工作的开展要求。
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第一是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刻,知识面不够广博,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专业引导方面的不足。第二是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尤其是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第三是知识更新意识不强。很多辅导员尤其是结婚后的辅导员没有具体的读书计划。知识结构不更新,很难在新时期做好学生工作。[2]
智能品质不够完善。一是运用教育科学知识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弱。二是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缺乏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洞察力,对学生中的新问题缺乏敏感性,难以准确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教育时机,加之教育信息的能力尚显不足。三是缺乏挑战精神与创新意识。四是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方法欠妥和教育技能上的不足。
工作能力和责任心有待增强。四川省高校德育研究会的一个重点课题里有组调查数据:在回答“你对班主任辅导员有什么要求”这一问题时,46.3%的学生希望班主任、辅导员“有责任心,关心同学,容易接近”,26.2%的学生希望班主任、辅导员“年轻、气质好,能和我们交朋友”。18.6%的学生还希望班主任、辅导员能“懂业务,能指导我们专业学习”。在回答“你的班主任、辅导员常与你们交流吗”这个问题时,37.2%的学生认为班主任、辅导员“很少下班级”,当然也有28.5%的学生选择了“班主任、辅导员经常在我们中间”。这些数字表明各高校班主任、辅导员整体素质较好,但少数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作风不踏实,深入班级宿舍时间不够。这部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有待增强[3]。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找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www.xing528.com)
辅导员既是学生的德育教师,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所以辅导员自身要有个一个正确的定位,找准角色定位后,必须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辅导员从日常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辅导员的基本职责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习与成才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社会实践指导、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党建和团建、学生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勤工助学指导、学生社团指导、心理健康的一般咨询与辅导等。这些职责主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性质,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角色定位和明确的工作职责能够让辅导员找到自己的工作“归属”,从而增强工作的自我认同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性。同时,学校也应该重视辅导员角色定位问题,理顺辅导员管理机制,避免多头领导多头布置任务的现象;同时要划分清楚涉及学生工作各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与任务,规范相关事项沟通与协调的工作程序。
(二)严格管理、落实待遇,注重职业化
高校要积极创造环境,要像重视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让他们做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高高校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依照管理学,以人为本,建立公平公正、操作性的考评、激励体系,以考评和激励机制促进工作。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辅导员建设在校党委的重视下,辅导员工作年度考核会议每年召开一次,成立由分管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及各学院党总支领导组成考核领导小组,组织各学院党总支、相关职能部门和学生参与考核工作,对辅导员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绩效、理论学习与提高等情况进行评议。连续两年辅导员工作年度考核良好以上者,可参选每两年一次的学校“优秀辅导员、班主任”的评选表彰,获学校“优秀辅导员、班主任”荣誉称号者由学校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并可参加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和上一级“先进德育工作者”、“省级优秀辅导员、班主任”的评选。
提高待遇,改善条件,稳定队伍。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辅导员,努力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待遇。上海的复旦大学等高校开始对辅导员实行职级制,设立1~5级辅导员岗位,5级的辅导员可以享受教授级的待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在待遇上,根据其工作情况可享受岗位津贴,带班津贴和课时酬金,每人每月可报销一定额度的通信费,并且尽力改善辅导员的办公条件;同时还设立科级待遇的辅导员岗位。通过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实施鼓励措施,能极大的激励他们积极性,促使他们选择“志愿、终身和职业化”。
(三)坚持标准,把好源头,注重培养,加强建设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应该是任何人都能胜任此岗位,所以在引进辅导员时要坚持标准,多渠道、多途径引进人才,把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源头。把真正品质优秀、素质过硬、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才选拔进来。目前一些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时非常关注辅导员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测试的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还有一些高校借鉴了公务员考试录用方法选拔辅导员。[4]
辅导员工作要求其能用规律性、科学性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又能承担起学生日常管理、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习指导等工作,还能进行学生工作科学理论研究等,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由于引进的时候是多渠道的引进,部分辅导员可能缺乏一些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新形势下,很多事情单靠经验是不行的,必须依靠理论知识。所以辅导员应当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要加强他们的一些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诸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危机处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建立培训机制,推行新聘辅导员岗前培训制度,并且像培养学术骨干一样,定期对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学生工作处定期对所有辅导员进行职业化短期培训,并集中组织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有关规定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等知识,而且所有辅导员都参见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辅导员轮训;学校还分批次安排全体辅导员参加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认证的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和考证。这些培训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帮助辅导员尽快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就业指导等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养,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
(四)进一步提高辅导员政治素质,鼓励辅导员开展科学理论研究
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政策水平,有较强的政治分辨能力,高校要着重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
在传统思维中,高校辅导员都是凭人格和经验开展工作,不需要多高的理论思维水平。这种思想不仅不再适应高校新的教育形势,而且在现实中还阻碍了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以及探索新方法、处理新问题能力的提高。高校要注重和鼓励辅导员开展科研活动,提高辅导员科研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以此引导辅导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着力培养学者化的学工队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各院系都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团队,积极申报相关课题;学生工作处每年都召开学生工作创新论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年终考核时,辅导员的科研情况纳入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一支专家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辅导员工作队伍。
[1] 肖文娥,王运敏.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教育研究,2000(10)
[2] 四川新闻网 http://gov.newssc.org/system/2008/11/20/011296765.shtml
[3] 敬枫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洪运.发展中的创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大讨论文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 陈清平.做好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3)
[6] 刘献君.大学之治与大学之思.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4)
[7] 张锦高.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12)
[8] 李儒寿.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基本素质.高教研究与管理(襄樊学院),2001(2)
[9] 刘松.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德育工作原则与素质教育途径.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