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
王 楠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在高校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思想水平的高低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辅导员职业化将成为一种趋势。积极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将是解决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目前高校辅导员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设想,以及如何解决实行职业化后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思考 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知识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高等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提升生活质量,以及个人成长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越来越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以及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和作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和作用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成为大学事务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在美国的大学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独立设有规范性、制度性强,实行垂直化管理,分工细致的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机构。
在中国,伴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独立、规范,越来越需要专门组织和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彦指出,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和独特,现实要求学生工作转变观念、提高水平,构建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专业体系,传统意义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已不堪其累、其难,这就产生了辅导员队伍专门化的需要。辅导员自身也需要经历一个侧重一般学生事务管理,到侧重思想教育、人格塑造,最后从教育学高度指导开展工作的职业发展过程。
一、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1.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所谓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应由专门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且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从事专业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不仅承担着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然而,目前许多高校辅导员,虽然都是一些有着丰富的“学生干部”经验,也是众多毕业生中的优秀学生,但是有辅导员工作经验的却很少。知识结构单一,相应的政治理论知识更加谈不上,留任后经过短期的匆忙培训就上岗了。而要想做一位合格的学生辅导员,应该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就业指导咨询等知识。因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问题随时都有,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要求一上任就应该能发挥作用,专业知识的匮乏一旦在繁忙的学生工作中暴露出来,就自然而然的制约了辅导员作用的发挥。再者,考虑到辅导员工作对象都是年轻人,许多高校都会选择年纪较轻的人员担任,年轻人与年轻人的心理相仿,便于交流,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学生多数需要的是指导性的帮助,年轻辅导员阅历少,没有丰富经验的辅导员是很难胜任的。
2.队伍流动性过快
在高校的师生中似乎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高校辅导员是一种“过渡性”的职业,大多数人会认为(包括有些辅导员)辅导员工作没有发展前途,没有奔头,以至于许多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上任不久便开始为换岗发展跳槽做准备,辅导员的岗位只是他们一种积累工作经验的平台和跳板,一般从事3~6年后,许多辅导员选择离开,或是考研另谋出路,或者是跳槽到政府部门或者到企业从事文职工作。对于学校来说,这样的流动是无计划、无目的的“乱动”;从个人来说,这是有计划的“跳槽”。由此以来,“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也加深人们对该行业的“非职业化”的感觉,这给将要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接班者心理上带来很大的震撼,也会恶性循环的影响到新上任的辅导员——我到底要做多少年?辅导员队伍的快速流动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队伍建设的不连贯,培养一批走掉一批,频繁的更替之后基本上没有多少位资深的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岗位上“长期战斗”,辅导员工作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吃青春饭。
3.对辅导员的培训和培养重视不到位
由于很多高校将更多的精力和经费用于学术骨干和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又由于有些高校领导对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导向只在于“无事就是有功”,只要学生不出乱子,工作就做好了,花更多精力用于辅导员的培训和培养是浪费,因此辅导员得到专业培训或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机会就很少,加上一些高校对辅导员定位存有错误的认识,在选配人选时仍以本科生为主,这也是辅导员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主要原因。
4.辅导员队伍自身素质也存在不少问题
如有些辅导员知识匮乏,工作能力低又不思进取,缺乏人格魅力;有些辅导员视野狭窄,工作方式呆板,缺乏亲和力;有些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希望有机会学习提高,但很少有人自觉挤出时间来学习和钻研,常常只停留在抱怨不满,不能在认识现实的基础上有所行动,缺乏科研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等。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校要积极创造环境,要像重视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让他们做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高高校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1.找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所谓角色定位,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辅导员在高校中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呢?1995年12月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这样界定:“辅导员属于学生专职政工人员,即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并且和‘两课’教师一并同属德育专职教师。”2005年l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完善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就是说,辅导员不仅是德育教师,而且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他们是学生在校期间“任课”时间最长、“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这就对辅导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既能用规律性、科学性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又能承担起学生日常管理、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习指导等工作,还能进行学生工作科学理论研究等。因此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有全面、准确的把握,认识到辅导员是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的教师。他们应当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特别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诸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危机处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www.xing528.com)
找准角色定位后,必须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让辅导员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辅导员的基本职责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习与成才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社会实践指导、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党建和团建、学生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勤工助学指导、学生社团指导、心理健康的一般咨询与辅导等。这些职责主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性质,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角色定位和明确的工作职责能够让辅导员找到自己的工作“归属”,从而增强工作的自我认同感,激发工作的自信心和创造性。
2.建立科学的辅导员管理机制,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增强辅导员工作效能和事业成就感
第一,进一步理顺辅导员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
理顺辅导员管理机制,一要理顺工作层级的领导关系,即在党委领导下,辅导员由院(系)党政直接领导工作,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不可直接向辅导员布置工作,避免多头领导多头管理的现象。二要理顺学生工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划分清楚涉及学生工作各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与任务,规范相关事项沟通与协调的工作程序。如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应发挥专业咨询的作用,辅导员配合咨询人员,发挥中介者作用,从而减轻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负担。三要加强辅导员管理制度建设,包括建立严格的辅导员选聘制度,把好入口关;建立有效的辅导员工作激励和约束制度,鼓励他们做好本职工作;将专职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和国内外业务进修等的培训和培养纳入学校教师培养政策等,为辅导员工作和发展建立政策和制度保障,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
第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和培养,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胜任能力。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工作是队伍建设的关键。一要建立日常培训、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日常培训的重点内容为政策、文件学习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着重提高辅导员政策水平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职业培训的重点内容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培训。专业培训重点内容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着重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
3.职业化建设是辅导员的出路
第一,转变观念,切实提高辅导员待遇是职业化的前提。实行辅导员职业化,首先领导要转变观念,重视辅导员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辅导员岗位重要性的认识,对辅导员要和其他教师一视同仁,不能把他们排除在教师行业之外。在晋职晋升、政治待遇、岗位补贴、住房条件、培训进修方面,给予认真考虑,条件成熟的,还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有上级领导的重视和相应的政策保障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前提,可以说解决了辅导员工作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辅导员之于学校,就像工人之于企业,如果工人的地位得不到领导应有的重视甚至被边缘化,那么它的运转迟早要偏离轨道的。其次,作为主体的辅导员也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应该自己瞧不起自己,有了领导的重视和政策的保证,要坚信辅导员工作大有作为,爱岗敬业,要有奉献精神,关心学生,为自己的辅导员工作做长远计划而不是当成转岗跳槽的平台。
第二,实行辅导员职业化,不能只考虑辅导员的现在,也要顾及辅导员的“明天”,即要正确处理自我发展与无偿奉献的矛盾。做学生工作,没有奉献精神的做不长久,但是只有奉献,没有关怀和照顾,只会导致“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尴尬。很多辅导员之所以思想不稳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看不到一个明确的“前途方向”。因此,在施行辅导员职业化后,必须处理好转岗分流的问题。高校可以根据他们的工作政绩,个人专长,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参考以下几个途径:①可以向校内党务、政工、管理队伍分流;②对于工作能力强的,可以向省级、市级机关推荐输送;③根据本人意愿,结合本人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补充到专职教师队伍等等,转岗分流要遵循“稳定一批,流动一批”,使这支队伍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
此外,辅导员老龄化和青年学生观念冲突的矛盾。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辅导员既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者,也要担当心理保健者的角色。学生工作面临许多挑战,随着辅导员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增长,一些一线的辅导员的观念跟不上年轻人的观念,心理上存在代沟,交流、沟通不顺畅日益突出。所以,在施行职业化后,注重流动发展的同时,要慎重考虑辅导员的搭配问题,即老年、中年、青年辅导员的搭配,方法是重点稳住中年,引导青年,流动老年,这样才能使这支队伍时刻充满旺盛的战斗力。
综上所述,辅导员职业化将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趋势。
[1] 周必宁.浅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人民日报,2004-10-16
[2] 杨晨光.热点透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还得再闯几道关?中国教育报,2006-12-21
[3] 金柯.高校辅导员呼唤职业化 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解放日报,2005-01-20
[4] 李海燕.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展望.哈尔滨医科大学学生工作报,2007-09-08
[5] 王伟光.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 2008理论热点面对面.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