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工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及改革思路

理工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及改革思路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工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及改革思路林细俤罗怡摘要:社会宏观环境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生群体产生了很多变化,原有的教育理念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相对于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及其队伍建设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困惑。

理工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及改革思路

理工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及改革思路

林细俤 罗 怡

摘 要:社会宏观环境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生群体产生了很多变化,原有的教育理念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相对于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及其队伍建设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困惑。因此辅导员不但要适应这些变化,而且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高校也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学生事务管理经验,在观念、体制、方法上进行创新和重塑。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职业化 专业化 问题 对策

进入21世纪,历史既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难得的机遇,也使学生工作面临着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地位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辅导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宏观环境带来的挑战

社会环境因素中的竞争机制的引入、市场经济观念、效益观念的影响、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渠道的日益多元化对学生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在学生思想体系中形成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碰撞、冲突、矛盾,又往往对成长中的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判断产生迷茫甚至危机。少量媒体对各种思想的片面渲染和误导、少数家庭教育的缺陷、地区差异带来的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高考制度改革和报名条件的逐步放宽,都对我们的学生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受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将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一些学生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缺乏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社会责任感淡化等。

(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1.大学生个体需求日趋务实

高校的大学生更关注自身的发展与成长,不仅要求有高水平的第一课堂,更应有高层次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从而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大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后勤社会化,使学生与学校的法律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主观上成了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他们在自身的发展上有神圣的发言权和决定权,他们需要学校能够提供与其成才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必须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能够切实提高他们的能力和品格,能够积极影响他们大学四年以至今后的人生

2.学生压力增多,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日益复杂多样,很容易产生心理困惑甚至心理疾病。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表现为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这些心理问题一旦处理欠妥,就容易引发危机。

二、理工科院校辅导员面临的一些特殊情况

(1)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课程难度较大。他们虽然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人文精神却严重不足,在思想上、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常常在思想、生活、心理、纪律等方面发生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辅导员逐一去解决。

(2)我国教育受功利思想的影响,重理轻文。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相对比较落后,这种现象在理工科高校尤其突出,加强他们的人文科学教育势在必行

(3)工科院校绝大多数的辅导员毕业于工科专业,缺乏文科毕业生所具有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知识上的局限给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个人实际工作的能力一时难以胜任本职工作的要求。而文管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在学生的专业理念的养成和专业学习引导方面又存在能力不足现象。

(4)辅导员职业威望低,队伍稳定难。在理工科院校,由于受到长期办学思维的影响,形成了重理工轻人文的职业评价,那些在自然科学的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业绩的人,容易得到舆论的肯定,特别是那些在科研开发领域取得显著经济收益的人,往往被舆论肯定。而那些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工作的人,由于学科的原因,很难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更难通过科研开发创造经济收益,如辅导员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但其育人效果不能立竿见影,难以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其职业价值被或多或少地予以否定。

(5)辅导员原专业与现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工科院校青年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时间的推移,他们对原专业也将变得陌生甚至荒废,多年后再想搞本专业难度非常大,即使有机会转回本专业,但与同层次的专业教师相比,已不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出现对做学生工作有“悔之晚矣”的感叹。

(6)学历职称低,职务晋升难。在理工科院校,辅导员因为学历低、课时少、科研少等原因在评定中级或副高以上的职称时相对困难。另外他们职务晋升更难。在理工科学校,随着学者治校思维的普及,大批学者专家被提拔到行政管理岗位,就连辅导员最适合晋升的党务和学生管理岗位,也越来越多地被高学历高职称的理工类的专家学者占据。

三、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总体情况,这次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主要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科院系学生中进行,共发放学生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100%。

(一)辅导员工作偏重于日常管理(以进宿舍的内容、时间两方面为例)

从学生的角度看辅导员日常的工作内容(以进宿舍的内容为例),29%的学生选择检查学生宿舍内务,38%的选择学校安排,例行检查,27%的人选择了解学生近期各方面情况,6%的人选择找同学谈话。

在“您的辅导员多长时间来一次学生宿舍”的统计中,有63%的学生选择自己的辅导员很少来宿舍,有10%的人学生选择一个季度来一次学生宿舍,只有27%的学生选择自己的辅导员一个月来一次。

辅导员开展教育工作,不是待在办公室等待学生找上门来,而应该主动进入学生宿舍开展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这是对辅导员工作必然的要求。

(二)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总体偏低

(1)辅导员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加强。目前,客观上,大学生同辅导员之间接触程度普遍较低,32%的学生选择为“很少接触”,54%的学生选择“仅在有事情的时候接触”,只有15%的学生选择“经常接触”。

(2)辅导员处理班级工作的公平度的问题。基本公平占57%,但仍有1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处理问题不太公平。组织班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办法和效果上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还是有3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组织班级活动的办法和效果上不尽如人意

(3)学生寻求辅导员帮助的内容。选择“就业或者考研”占41%;“班级或者社团工作”占30%,还是有15%的学生选择“有问题自己解决,从来不找辅导员”。

(4)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偏低。“在大学期间,对你影响比较大的人是”这一问题上,有38%的学生选择“某个学生”,有32%的学生选择“某任课老师”或“其他老师”,只有30%的学生选择“班主任或是辅导员”。这说明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显得较弱,对学生影响较小。

(三)学生对辅导员角色期望与辅导员能力还不匹配

辅导员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心理辅导、专业学习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欠缺,而这些更需要专业知识储备。对于辅导员角色作用,大学生选择“专业学习指导者”占22%,选择“职业规划指导者”占21%,选择“心理辅导者”占19%,选择“思想政治学习指导者”占16%,“学生具体事务指导者”占15%,其他占7%。

(四)辅导员的管理水平和人文修养急需提高

有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辅导员最应该提高管理水平,27%的学生认为最应该提高的是人文修养,15%的学生认为最应该提高的是政治理论水平。

综上所述,这些新情况都给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现有的素质及能力现状还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严重阻碍了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只有通过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让辅导员发挥自主性,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实现从经验型的辅导员向研究型的辅导员转变,从事务型的辅导员向人生导师型的辅导员转变,使自己的专业成熟程度不断提高,成为真正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者与理论研究者。

四、解决目前辅导员工作存在状况的思路

(一)借鉴美国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建立至今约有100年的历史,有自己的专业地位、专业理论,有学生事务专业协会——CSCA(美国辅导员协会),有专业期刊——《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会刊》,有专业化道德规范出台等。美国的辅导员是依据专业分类的,包括就业咨询、心理咨询等。美国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个人或者团体的辅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社交、如何做人。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贯穿着学生发展理论,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人员一般要具有指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学生事务等领域的硕士学位,中层管理职位必须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为了提高就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很多美国高校和校外机构为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提供职前和在职培训。美国每个州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在美国高等教育博士的培养计划中,也有针对学生事务的培养方向,借鉴之处:

1.在大学设立学生管理专业,为学生事务管理培养专业人才(www.xing528.com)

笔者认为我国可专门开设学生管理专业(辅导员专业),培养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增加学生管理专业(或方向),通过系统的专业化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具备相关工作技能、专门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的硕士、博士或双学历辅导员,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来源、学历与素质问题。

2.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事务专业研究,而不仅仅只是进行管理

在美国有各种各样的学生事务方面的专业期刊,它们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及队伍的专业发展中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有力地指导学生工作的实践,提高辅导员的学术地位,必须加强专业性的学生工作管理理论研究。

3.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学生管理组织和协会

目前美国的全国性的专业协会有20多个,地区性的则更多。我国很多地区也成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为学生工作者提供了工作交流、学术研究的平台,但总的来说这些协会还不够独立,没有制定相应的工作原则和道德规范及学生工作者专业化的标准,这些都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当前,首先是全国的辅导员协会,该协会要在教育部领导下,负责研究制定辅导员选拔、考核的具体方案,进行辅导员资格认证,开展系统的交流和培训,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和信息咨询。

(二)相关体制改革:要建立配套的准入、考核培训、职称评定、升迁激励等制度

1.坚持准入机制

应切实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认真选拔辅导员,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高素质。从选拔程序来分析,应该大力提倡公选制,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学生辅导员。基本程序是面向社会广泛发布信息,然后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或学校单独组织考试最后再参加面试。在选拔人才方面,应该仿效部分高校,例如为了让招聘到的辅导员不仅符合学校的要求,而且博得服务对象——学生的青睐,2010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推出全新的笔试、面试、实训、实习招聘流程,并让学生全程参与招聘,其意见将成为录取辅导员的重要参考指标。

2.强化培养机制

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以后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根据工作要求,在本校推荐免试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或单独组考招收他们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比如笔者所在的四川省,电子科技大学提出“ 4+2 ”模式,即选留优秀本科毕业生做辅导员工作 4 年后,脱产学习两年考核合格,授予硕士学位。

各高校要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持证上岗制度,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对于理工科毕业的辅导员,学校培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基础知识、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等为主体,对于理工科院校的文管类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应该在培训中加强所在院系学生专业的通识教育,加强他们在学生专业指导方面的能力。

可以引入培训企业作为辅助,力争3~5年之内完成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认证。

3.建立保障机制

为了使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必须建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

首先,必须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专业职称系列评聘办法。应充分考虑到辅导员队伍工作的实践性、事务性工作多和任务繁重等工作特点和实际,完善职称评聘办法和体系,将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评聘单独作为一个系列,纳入学校职称的评聘制度。

要建立五级职级制。根据辅导员工作实绩、学历、工作年限实行五级职级制,一级相当于副科级,二级相当于正科级,三级相当于副处级,四级相当于正处级,五级相当于博导级。

学校辅导员是高校各级党政部门管理岗位的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和途径,各高校党委行政要根据工作需要,着力从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辅导员进入各级领导岗位,并积极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优秀辅导员任职。同时,高校选聘党政干部要特别重视专职辅导员工作经历。

4.拓宽发展机制

要提倡“专、转、提、派”的措施,广开“优出”渠道,为辅导员的发展出路问题指明了方向,很有推广价值。这里的“专”即选派骨干留用,成为一支职业化队伍;“转”即愿意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辅导员积极推荐其参加国内外的学术团体、组织和到高校进修;“提”就是将那些能力强、业绩突出、政治素质高的人员选拔到党政管理岗位;“派”即学校优先推荐辅导员到校外挂职锻炼,锻炼后或留校外工作,或回学校任职。

5.健全考评机制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评机制,切实强化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工作,做到“奖勤罚懒”、“论功行赏”,是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考评方面可以大力提倡建立辅导员述职制度,每年年终向自己所带学生和院系领导述职。通过实施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机制,有效规范和督促了辅导员的言行和工作责任心,激发了辅导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

6.尝试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可以在了解全国高校范围内辅导员现状与高校对辅导员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订出合理可行的《高校辅导员资格认证制度》,辅导员资格认证的申请者可以是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也可以是在校高年级学生。资格认证主要是通过若干门跟学生事务相关课程的考试科目,并结合一定的案例分析。

7.增强团队作战能力

以“辅导员沙龙”形式建立不同研讨方向的学习型辅导员团队,能够满足辅导员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辅导员可以面对面地讨论、质疑、思考,在团队里大家彼此信任、互相启发、产生思维互动。辅导员沙龙成为辅导员探寻工作规律,互相交流、沟通的学习平台。

(三)高校要做好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之路的前提条件

(1)首先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

(2)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职业声誉,增强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

(3)倡导专业型人才,倡导科学研究,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和基金,为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研究能力创造条件。

(4)要对每一个在职的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四)辅导员自身也要注重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霞,张桂华,王恒.普通工科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9)

[2] 戚琳.理工科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8(20)

[3] 曾昌礼.工科院校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探索[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4] 王文飞.理工科学校学生辅导员工作浅论[J].现代企业教育,2007(4)

[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黄国华,赵蔓桌.对新时期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思考,中国林业教育,2008

[7] 朱云生,张永清.形势与政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