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鲜 红
摘 要: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呈现出复杂化、严重化的倾向,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着诚信、公平和质量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本文从各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论述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内、外部原因,提出了从加强思想教育、考试管理、教风学风建设等环节入手,进而提出了从根本上预防和惩治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关键词:考试作弊 现状 原因 对策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但考试作弊现象的存在一直是严重危害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难题,直接威胁着考试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本文就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与发展服务。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与方式分析
(一)“孤军奋战”——这也是考试作弊的最原始、最安全、最易行的方法
夹带是最为方便和常见的一种方式,还有就是在考场上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从周围同学的试卷上获取他认为有用的信息,即使被监考教师发现了,也因没有被抓住确凿的证据而逍遥法外。此外,有些学生在手腕上、大腿上或桌子上、墙角处写下一些常用而又易混淆的知识要点、难点,趁监考不注意或发卷、交卷时“浑水摸鱼”,往往成功率较高。
(二)“携手合作”——座位相邻或关系要好的几个学生,在考试前便结成同盟
事先预订好作弊手段,点头yes、摇头no,判断题自然轻而易举就能搞定,“A、B、C、D”等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指头解决掉,遇上了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显然简单的手势已无能为力了,就“飞鸽传书”——传纸条,更有胆大妄为者,干脆交换整张考卷,或者一个人做两份试卷。
(三)高科技武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作弊的手段走向高科技、智能化
往往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事先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约定,让成绩好的同学提前十几分钟交卷,然后再用手机,把选择题依顺序按A为1,B为2……地传给考场内的难友,“一切尽在不言中”。一次振动,试卷上的选择题的答案就全有了,这种方法常用于考试题多为选择题(如英语)等考试。如果直接用手机联络,那么填空、问答题也易如反掌。也有利用掌上电脑、文曲星等输入有关考试资料,考试时借口看时间,趁机偷看。
(四)代考
可以说代考是“江郎才尽”时才使用的方法,如果能用前面的作弊方式通过考试,就不可能再出此下策。尽管各高校对代考者与被代考者严惩不贷,但仍有人会顶风违纪。近年来每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前,某些高校的校园内贴满一些寻找代考的海报,隐晦一点的就说是高薪诚聘四、六级辅导者,肆无忌惮者则明目张胆写着高薪诚聘四、六级枪手。甚至于这种代考已经蔓延到成人高考、GRE、TOFEL以及一些水平职称考试等,是一种性质最恶劣的作弊方式。
(五)关系网
考试作弊并没有随着考试的结束而结束,还有一些学生采取社会上拉关系、走后门的手段,一是向阅卷教师行贿送礼;二是利用关系网,请某些领导、教师充当说客,使教师和管理人员在阅卷、评分中失去客观公正性,这些行为虽有很大的隐蔽性,但对考风、校风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使教师的人格尊严受到了损害,教师为人师表的师德也受到了质疑。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又有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为学生作弊提供了便利条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原因
(1)社会评价体系不科学。表面上看考试作弊是一种校园现象,但深层追究,考试作弊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小学到大学,因为考试分数高能得到家长和邻居的表扬,某种程度上自我价值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这种只看结果的浅表评价,对那些平时学习用功但是心理素质不好的、考场发挥不好的学生是一种彻底的否定。所以就有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
(2)学校教学管理的不到位。我国大部分高校现在实行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即大学生一入学不管其基础的差异,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进度和标准进行教学,按统一的时间毕业离校。用同一种模式培养学生,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对大学生个性的关注,使得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育者的松懈和放任也是造成学生作弊的主要客观原因。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考风考纪不重视,监考松懈。他们之所以这样,要么是错误地认为这是随和、平易近人,以此来拉拢学生,换取学生的好感,要么就是不想惹麻烦,因为教师在考场上抓到了作弊的学生后要履行一系列的手续,甚至在学生得到相应处分后还会受到威胁和恐吓。
(3)家庭环境的影响。由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原因,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心理素质较差,有急功近利思想、面子观点,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这样会使大学生为了谋取高分,讨家长欢心,又不想刻苦努力,就只有走“作弊”的捷径。还有些家长根据自己的意愿填写报考学校和专业,部分大学生选择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学校或专业,他们就没有兴趣来学习,考试时为了过关,就只有通过作弊的方式来解决。同时大学生家长并不严格反对子女作弊,反而经常向子女灌输很多世俗思想、功利思想,便利大学生容易产生作弊的心理。
(二)内部原因
(1)专业思想不稳定,疏于学习。有一部分学生按照父母的意愿或亲朋好友的举荐,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因而缺乏学习动力,引起学习困难,最后为了应付考试,导致作弊行为发生。由于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物质利益、功利主义的干扰和冲击,如今许多大学生患有“浮躁病”,并没有把心思完全用于学习,也不想学有所成,只是混张文凭而已。少数学生跨入大学后,对自己放松了严格要求,学习失去了目标。平时怕吃苦,学习不努力,到了考试就动歪脑筋,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考试作弊,坐享其成。调查显示,有60%的大学生作弊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平时没有学好,肚子里没货,实在答不出来。大学生疏于学习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学生考上大学后,以为苦日子熬到头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处于完全放松状态,且无人监管,有的贪玩迷恋电子游戏、上网、娱乐,有的过于热心社会工作,也有的忙于把精力用在谈恋爱、打工赚钱。由于在学习上投入不够,到了考试,临阵磨枪,临考试时准备不足,又怕考试不及格或想得高分,于是产生作弊动机或行为,就不择手段地作弊,蒙混过关。
(2)错误的思想认识。很多大学生对考试的本身以及考试不及格等引起的后果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考试失败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考试失败会对不起父母朋友、一次考试失败就意味着前途彻底黯淡等等。更有一部分学生自从进校门的那天起就一心只冲着成绩,班上的各种活动一律不参加,一门心思就想考试得第一,但是大学的学习毕竟和高中不一样,经过一两次的挫折之后,这些学生选择作弊的可能性就很大了。调查表明还有少部分人舞弊则是为了拿奖学金,这种人在被调查者中只占5.5%。有此种心理的大学生大都处在成绩中上水平,拿奖学金有点困难,但为了能得到奖学金,就选择作弊。
(3)缺乏是非观念与道德观念。由于从小家庭、学校包办过多过细,当代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思考,对是与非、对与错不加分析,不以考试作弊为耻。有些学生并不是主动参与作弊,而是碍于面子为同学提供“帮助”,他们往往在同学提出无理要求时,拒绝不够坚决,甚至于看在同学的面子上会帮他一把。某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虽然鄙视作弊行为,但碍于朋友、同学的面子给人递纸条、当枪手,成为被动作弊者。在关于“考试作弊问题”的随机问卷调查中显示:62%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和道德品质“没多大关系”,6%的人甚至认为两者“毫无关系”,只有30%的人认为两者“有密切关系”。还有近一半的调查认为考试作弊和“诚信”没有关系。(www.xing528.com)
(4)虚荣心的膨胀。有一类学生在为“荣誉而战”。他们有的对成绩很在乎,想取得更好的成绩;有的为了能得到奖学金、评上荣誉称号;有的为了巩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希望以此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受到同学的尊敬等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满足虚荣的心理。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不错,有的是学生干部、各种奖学金和荣誉的获得者,他们考试作弊不是为了过关,而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以便保持荣誉和评奖评优,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5)群体效仿现象。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及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中考试作弊现象有扩大漫延趋势,有些时候甚至出现作弊群体化的倾向,导致一些学生认为作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偶尔作弊未尝不可,能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就是“成功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这一切都淡化了学生对作弊的羞耻感,容易诱使作弊行为的发生。某些学生成绩一般,但为了考试分数更高,能获得奖学金,凭侥幸心理作弊;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看见平时不学习的学生靠作弊取得的成绩比自己还高,甚至拿奖学金,心理不平衡,也冒险一试。
三、防止考试作弊发生的相关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校风建设是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保障
良好的学风、考风的形成与教师的教风有着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造诣深厚,治学严谨,既认真教书,又致力育人,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在这样的老师教育熏陶下,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以促进良好考风的形成。
(二)加强教学改革是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基础
我们的一些教师,在学生考试作弊的问题上一味斥责学生“离经叛道”,为什么不从自身去找原因呢?千篇一律闭卷考试,千人一面简答、选择,再加上考前“圈出重点”、“指点迷津”,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看重考试的一锤定音,学生不“偷看”才怪。关于治理考试作弊的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考试方式。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考试也应是以教学大纲为基准的综合考试,可以采用开卷方式,其中包括口试、笔试和实践等几个部分。
(2)要淡化专业,加强实践环节,更新教学内容,重视能力的培养。减少实用性差、专业面窄的课程;增加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学生感兴趣、实用性强的课程和环节,特别是要增加选修课的范围。
(3)改变现在的学年学分制为真正的学分制,取消补考。考试通过了就有学分,不通过就没有学分;不通过可重修、重考。这样学生就不必担心补考科目多了拿不到毕业证,就没有必要冒着受处分的危险而去作弊。
(4)改进考试形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教会大学生学习方法,学会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考试作弊案例中,学生夹带纸条的内容多半是死记硬背的公式、概念。如果采用口试或自由发挥的话,这样的作弊自是没有必要了。
(三)严格完善考试管理制度是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重要途径
(1)科学编排考场,严格监考制度。对考场编排按考场的大小确定考生人数,实行单人单桌、拉开考生座位、减少考场人数、考前清场、AB卷交叉发放等措施,不给学生提供作弊机会,减低作弊率,也可以将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一个考场内,前后左右插花排座,这是一种很笨但又收效良好的方法。严格监考制度非常重要,首先,对监考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和宣传,提高监考教师的思想素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正确认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性;其次,对监考教师进行监考业务培训,制定职责范围如考前宣布考场纪律,让监考教师了解大学生作弊的常规手段,了解作弊行为多发的学生特点,了解大学生作弊前的一些征兆(如目光,坐姿、情绪等),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使有作弊企图或作弊准备的学生无法作弊;再次,监考教师在严格执行考场纪律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有作弊企图的学生,并采取有效措施(如警告、调换座位)等形式消除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
(2)制定法规,严惩违纪作弊和严格考务管理。作弊无一例外是违纪现象,必须受到惩罚,但对考试作弊要分清情节轻重,严而有度,处理到位。首先,制定切合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特点的考试制度;其次,凡是作弊者,不管是谁都得“对号入座”,从严处罚,不得徇私舞弊,否则整个制度将只停留在纸上,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再次,迅速处理、排除干扰,发现作弊立即要以公告的形式向全校公布,以防止个别教师、领导为作弊者说情;最后,要把握好严惩考试作弊的“度”,对学生处理轻了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重了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对作弊的惩处应能有效地遏制作弊现象的发生,对作弊的惩处应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对作弊的惩处应适当留有出路。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诚信人格是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本途径
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行为方式。有了良好的习惯,如认真预习、集中注意力听讲、及时复习和按时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问题仔细思考等习惯,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大量精力就能完成学习任务,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鄙视考试作弊,对考试充满信心,当然就不必再花心思去作弊了。学校应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将外界的约束力化为自律,唤起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只有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才会事半功倍。同时要创造良好的道德情境,形成正确的道德论,让诚信的正气压倒投机取巧的歪风,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诚实正直的品质。在校园里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杜绝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信心不足的学生则要增强其学习信心,培养其自尊、自爱、自强、自制的思想,塑造诚实守信的优良人格,将外在管理和纪律变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从而形成优良的考风。这种转变需要学校师生和各部门经过长期努力,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深刻理解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自身的价值不在于分数的高低,而在于知识、能力、品德的含量,并且勇于把这种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大学生只有不断在平时的生活中完善自我意识,树立乐观、成熟、诚实的品性,才能达到完美人格的塑造。孟子曰:“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作为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和蔑视,更是对严肃的学术风气的亵渎;作弊者不仅丢掉了学习的机会,更丢掉了人格中的诚信。诚信考试、拒绝作弊是大学生责任心的一种体现,也是每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严守考试纪律,抵制不良考风,从自己做起,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还考场一片纯净的天空,为自己塑造一个诚信的人格。
总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反作弊也不是靠几个学校和教师一厢情愿的努力就能办到的,而是需要全社会都来重视这一社会现象。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对此有足够的重视,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共同治理高校中存在的考试作弊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大俭,袁锦芳.大学生考试作弊,为什么[J].教书育人,2005(2)
[2] 罗令姣.浅谈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8)
[3] 杨旸.大学生考试作弊处理中的法律保护[J].湖北招生考试,2005(2)
[4] 崔宁华.大学生考试作弊被开除 状告学校侵犯其受教育权.搜狐新闻,2007-08-03
[5] 陈先建.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透析.搜狐教育频道.
[6] 胡肖华,倪洪涛.从失衡到平衡—教育及其纠纷的宪法解决[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