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着力重点学科建设,创建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着力重点学科建设,创建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着力重点学科建设创建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朱恪孝党惠清[1]徐刚刘丰吴伟社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根本与核心,也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为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专门将师资队伍建设列入“211工程”建设子项目,成立了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从经费和组织上给予保证,并加大了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着力重点学科建设,创建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着力重点学科建设 创建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朱恪孝 党惠清[1]徐 刚 刘 丰 吴伟社

学科建设高等学校建设的根本与核心,也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抓好学科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九五”以来,我校抓住“211工程”建设的良好机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采取多项措施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推动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精心组织,科学定位,制定合理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搞好学科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制定出具有前瞻性且符合实际的学科建设规划,这是学科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我校是以文、理学科为主,文、理、工、管、法、医等学科比较齐全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传统学科基础扎实,底子较厚;应用学科发展很快,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九五”之初,我们抓住“211工程”建设的机遇,在认真分析我校学科结构特色、优势和差距的基础上,本着“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原则和“文理并重,理工结合,优化结构,发展应用”的思路,着重处理好文科和理工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学科实际情况,将学科分为三类:一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二是保持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三是为行业和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急需的。根据这三个层次,分别确定了在国家立项、省上和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制定了不同的建设要求和评估标准,力求通过5年或更长的时间,使国家级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若干研究方向跨人世界领先行列,建成结构更合理、特色更鲜明的重点学科体系。

在各个学科建设规划论证过程中,我们要求各个学科在充分了解并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认真做好建设目标和内容的规划工作。要求规划要“顶天立地”,在继续发扬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注重基础学科向应用和高新技术的延伸。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瞄准学科前沿,具有赶超一流的信心和勇气,又要立足学科实际,认真分析自身有利和不利条件,踏踏实实制定出实施措施和步骤。目标定位要实事求是,不可盲目攀高。我们把地质、生物、化学、物理历史、经济等学科放在一二类中考虑,重在提高学术水平,出创新性成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学科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考虑行业或地方尤其是陕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要求这些学科与陕西“一线两带”产业开发带建设和八大支柱产业中的科技问题紧密联系,重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同时,注重发挥我校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鼓励相关学科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路子,积极开展综合、交叉研究,尽可能培育、扶植一批新兴边缘学科。这也是学科建设与时俱进、保持学科活力的必然选择。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学科建设明确了方向和奋斗目标,同时也保证了我校学科建设健康顺利地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年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对学科建设至关重要。为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专门将师资队伍建设列入“211工程”建设子项目,成立了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从经费和组织上给予保证,并加大了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1.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努力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西北高校不容易。为了能把优秀人才引进来、留得住,靠财力我们比不过发达国家和地区,地域我们更无优势可言,惟一可行的就是靠我们真挚的感情留住人,靠蒸蒸日上的事业吸引人,仅“九五”期间,就引进博士、副教授以上高级人才71人,这些优秀人才在不同学科岗位上崭露头角,有的在学术界产生了很高的学术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

2.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积极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通过启动“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设立引进优秀人才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以及青年教师科研孵化基金、派出教师赴国内外进修、提高骨干教师岗位津贴等多种形式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年轻学术带头人的成长,为我校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入选的157名“跨世纪人才”中,有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6人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5人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2人被评为“陕西科技新星”,8人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1人成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3.积极引进领军和旗帜性高级人才,带动学科发展

构造地质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植物学等学科,依托学科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博士授权点以及较好的学科环境分别引进了院士、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和在国外学有成就的学者或高层次领军人才,汇聚了学术团队,较快的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还带动发展了一些相关新兴学科,大大提升了学科的整体水平。(www.xing528.com)

4.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

学校把应届硕士尤其是博士毕业生作为教师队伍补充的主渠道,注重从兄弟院校的优秀硕、博士毕业生和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物色师资人选;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职(定向)攻读博、硕士学位,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进修学习,学校为其资助一定比例的定向或委培费;根据各个学科的实际,在研究生招生中,为师资队伍建设划拨专门指标,择优招收定向研究生补充师资队伍。特别加大人文社科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力度,每年从部分应用型人文社科学科在读研究生中选拔优秀人员赴国外学习,为学校师资队伍补充后备力量。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提高了教师素质,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全校1100名专任教师中高职、副高职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50%,具有博、硕士学位者占整个教师队伍的62%,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17%;教师平均年龄为40岁,45岁以下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78%;新增1名中科院院士;获准设置4个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三)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加强学科条件建设

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保证。在条件建设中,我们把开放、共享作为建设的首要目标。通过建设这些硬件平台,将资源、信息和人才有效地集成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的效益。

条件建设包括诸多方面。但是要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实现赶超一流水平的目标,必须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的建设。“211工程”建设以来,我们把建设总经费的70%以上集中用于学科的条件建设,把重点学科与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实验室扭在一起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捆绑式建设,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经费使用上,重点向学科所属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倾斜,按照规划,高起点、集中购置了一批学科发展和培养人才急需的先进大中型仪器设备,有些设备的运转和管理水平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从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大部分实验室实现了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管理,为学科上水平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平台。

科研基地硬件条件的改善,显著增强了学科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产生了一批创新性科研成果,提高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显著效益:“九五”以来,我校获准设立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获准设立“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填补了我校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的空白;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由4个增至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5个增至11个,其中,“大陆动力学”实验室被列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四)瞄准科学前沿,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促进学科建设上台阶

科学研究体现着学科建设的水平,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学术水平的关键指标。在学科建设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科都要力争承担国家或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并通过制定科研奖励、职称评审、聘任上岗、津贴发放等措施鼓励各个学科积极参与申报国家或省上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校产生的一些重大科研成果,无一例外都是在承担大项目的过程中产生的。如分析科学学科高鸿院士在现代分析化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和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命科学中的电化学分析和分子光谱分析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研究,2002年荣获的第九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构造地质学学科张国伟院士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并荣获的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学科舒德干教授1996年以来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8篇论文,并荣获第二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其关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研究成果于1999年和2001年分别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科学技术史学科李继闵教授对“《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的系统研究,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现代分离学科耿信笃教授承担的重大项目“液相色谱中溶质统一保留模型及生物大分子构象变化”,获1997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理论物理学科承担的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项目“90年代理论物理重大前沿课题”和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世纪之交理论物理重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富有创造性的成果,“九五”期间,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23篇,被SCI收录75篇,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省部级奖2项;中国思想史学科张岂之教授承担的“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所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宋明理学史》获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经济学科何炼成教授承担的“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获陕西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些有影响具有代表性成果的取得,大大推动了我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和上水平,同时也说明重大科研项目是支撑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产生高水平创新成果的肥沃土壤。

【注释】

[1]朱恪孝(1955~ ),河南尉氏人,研究员,现任西北大学副校长;党惠清(1954~ ),陕西洛川人,研究员,现任西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该文原载《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