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认识把握方向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做好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工作

提高认识把握方向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做好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工作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高认识把握方向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做好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工作[1]惠泱河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特别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和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认识把握方向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做好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工作

提高认识把握方向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做好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工作[1]

惠泱河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特别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和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这是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针,也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进行以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为战略重点的新一轮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地方综合大学如何贯彻落实十六大报告精神,主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按照教高[2001]5号文件提出的要求,做好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工作,笔者想谈以下三点: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得到巨大改善,可以说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和人才竞争,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尤其是加快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成为当前高教改革最迫切的任务。

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功能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反过来,教育发展又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或延缓作用。教育首先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于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转型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曾做出过多次努力,尤其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后,全国高校普遍进行了本科专业整理和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这种调整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仍与迅速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存在诸多不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目前,有三个大的背景要求高等教育迅速解决人才培养结构转型问题:一是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二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完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三是面对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要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必须强化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占领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这一切都要求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具有不同结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要求,加快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效益,“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人才”,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高等教育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引导、指导和推动作用,进而增强综合国力,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二)把握方向,找准定位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我国的一个国情,国情上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和多规格。此外,我国又是一个高教大国,高等教育体系庞大,不同类型和类属的高校在办学基础、办学层次、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高校承担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培养任务。一方面,这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是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根本出发点是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在整体上得到重组与优化,提高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进而增强高等教育对提升综合国力的巨大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的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的问题是不近相同的,这次学科专业调整又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教育部制订的5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认真领会贯彻文件精神,从本校的服务面向、办学定位和实际办学条件出发,找准定位,把握调整方向,是高等学校切实搞好学科专业调整工作的关键。对于西部地方高校来说,应该确立的指导思想是:强化为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主动面向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按照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和长远规划,整合优化学科专业,改善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应该确立的调整思路是:一是大力设置主要面向区域和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如软件工程电子信息、旅游、考古、高层管理等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急需的应用性人才;二是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加入WTO后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保险等本科专业,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确立这样的指导思想和调整思路,地方高校才能以这次学科专业调整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与实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合实际,合理规划(www.xing528.com)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属于微观教育改革范畴,其涉及的问题更现实、更具体、更复杂,高等学校必须结合实际,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我们认为,对于地方综合大学,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一个倾向,即不考虑学校的性质和办学条件,片面追求学科专业的数量增长,追求设置热门专业,追求学科专业设置上的“大而全”,出现了所有高校都在向建成综合大学目标而奋斗的现象。综合大学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在专业建设中陷入了只能“上”不能“下”的怪圈,专业数量不断增加,专业规模越办越小,部分专业由于“进口”和“出口”渠道不畅,形成恶性循环,专业质量越办越低。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教育需求相对不平衡的情况下,这实际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因此,在本次学科专业调整中,高校应该充分认识这个问题,要认真作好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既要跟踪市场需要,又要遵循教育规律。对于那些专业口径偏窄,生源长期短缺,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要坚决进行控制。

2.处理好基础学科专业和新兴应用学科专业的关系。长期以来,综合大学形成的一个特点是:基础学科专业实力雄厚,在办学条件、招生体系、学术梯队、研究成果、学校重视程度等各方面,基础学科专业远远超过应用学科专业,因此,基础学科专业往往是综合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是学校的“招牌”。同时,基础科学研究是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其研究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综合大学中的基础学科专业担负着为国家长远发展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后备人才的重任,保持和发扬这种优势,其意义不言自明。然而,对于学校来说,既定的教育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基础学科专业在教育资源上的垄断地位势必会影响到学校对应用学科专业和新兴学科专业的投入。因此,在综合大学的学科专业调整工作中,如何处理好基础学科专业和新兴、应用学科专业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鱼”与“熊掌”必须兼得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对于基础学科专业应该采取稳定、提高的方针,在不予以过多投入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方面,通过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使其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以发挥其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新兴、应用学科专业,则应采取大力发展的方针,将有限资源的大部分投入到这些学科专业的建设之中。

3.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对于学科专业调整来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即专业外延建设和内涵建设的关系。在学科专业调整工作中,要注意专业的结构、布局等“形式”问题的研究,更要注意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以避免20世纪90年代初在应用学科专业第一次大发展时期所走过的弯路。具体说:①加强专业“硬件”建设是基础。现代新兴学科专业和应用技术学科专业对于办学硬件条件要求较高,现代化的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设备是支撑教学的基础。目前,在专业调整中,许多高校不顾办学条件,争相设置热门专业,抢占市场,这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质量。②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是核心。现代生产力是以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社会化大生产,现代新兴、应用技术学科专业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对于这些学科专业来说,现代化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必须有及时反映最新科技发展前沿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教师是灵魂,新兴、应用技术学科专业教师短缺,恰恰是综合大学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工作的最大困难。综合大学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通过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加快教师培养步伐,积极推动教师转岗等有力措施,尽快解决新兴、应用学科专业教师队伍问题,否则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能是“空中楼阁”。④建立良性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是保障。高等学校要充分以学科专业调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如继续完善学分制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中途休学创业;实行转专业制、第二学位制,改变一次定终身的制度;继续加强素质教育,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创造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空间,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吸收学生参与管理和制度建设等等。总之,只有通过加快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规律,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能够激发学生个性、创新性,促使其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把学科专业调整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标。

【注释】

[1]该文原载《高等理论教育》2003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