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地方高校快速发展的几点思考
李焕卿[1]
(一)地方院校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陕西是一个内陆省份,50~60年代党中央从战略高度考虑,在这里摆放了许多大型军工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出于企业和国防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相继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一批名牌高校落户西安,另有院系调整中从老牌重点大学西北大学分出去的西安外语学院、西安医学院、西北政法学院等专门院校,已形成了陕西现有普通高校40余所,在校生20多万人,有培养研究生单位56个,在校研究生1.2万多人的教育规模。当时陕西的经济和教育均属强省之列,有过辉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些省份的高校在快速增长的经济建设中得到资金扶持,相继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陕西的经济建设却落伍滞后了,地方高校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矛盾突显在下列方面:
1.教育观念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为受计划经济思想观念的影响相对较深,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比较具体和严格,面对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虽然思想反映快可行动相对较慢。目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仅仅占12%左右,高等教育的供给和人民大众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特别是高等学校传统办学思想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仍不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学思想框框的束缚。办学观念、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完善,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步伐缓慢,不能快速融入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之中。
2.办学规格、办学体制单一。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院校,长期以来几乎是在相对封闭,而不是开放的环境中来培养人才,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还停留在50~60年代模仿原苏联办学模式的水平上,学制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机械呆板。目前我国高校其核心基本还是国家所有,政府办学,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还取决于公共财政的支撑能力。这种单一办学的模式,也影响和束缚着一些高校的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发挥,以致出现目前在人才培养中,职校向普通专科靠,普通专科向大学靠,大学向综合靠的不科学现象,造成人才培养中的单一化和与经济建设需求不协调的现象。如目前社会上一方面是技术工人奇缺,而另一方面因高职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而就业困难。随着我国加入WTO,面对国际竞争的大环境,这种多年形成的单一的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正在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也越来越突显这种教育体制及方式与我国现行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并存格局的不合拍。
3.资金短缺,优秀人才不足,师资队伍不稳。陕西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但却是一个教育大省,地方高等院校不仅多且学科门类齐全,多年来这些院校都是靠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来办学,由于资金短缺,学校在发展建设方面困难重重,仅以西北大学为例,该校是陕西省仅有的一所地方性“211”工程建设的重点综合大学,据“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年第1期统计,该校在全国综合排名为第52位,文理科综合实力排名分别在全国占18和19位,经济学排前15名,历史学排前21名。60年代由教育部下放归省上管理后,发展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虽然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重点支持,特别是在“211工程”一期建设中给予重点投入,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许多硬件建设还是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最近几年,随着一部分教育部隶属院校下归省里管辖,进一步加剧了地方院校的困难,学校中一些优秀人才和专家受到外来优惠条件的吸引,思想出现不稳,有些发展潜力较大的学科因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不能适时发展而失去良机。
(二)地方高校发展的动力在于靠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
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后,陕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今年总书记再次来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陕西要走在全国西部大开发的前列,早日实现建成西部经济强省的历史目标”。高等院校作为提供科学技术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专门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看我们如何认识和应对。需要指出的是,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高校必须清楚自己在经济建设中的责任,政府管理部门也必须对高校的潜在能力与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推动高校的长足发展。(www.xing528.com)
1.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切实提高办学效益。从陕西高校的现状来看,目前整体上属于工科强,理科弱,文科更弱,各院校在发展建设中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自我扩张的无序状态,争着买土地上规模,政府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引导,哪些专业一度在社会上吃香,各学校就争相上专业招生,也不顾及自身的条件是否具备,结果培养的人才良莠不齐,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一些学科整体优势和特色的发挥。为此,政府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要求,从战略的高度,对我省现有高校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科学地划分类型并合理地分开档次。政府应针对研究型、教育型及技术培养型等不同性质的学校采取不同的政策,以便从整体上克服地方高校之间各自为政,盲目攀比,无序发展,热衷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追求短期效益和学科建设重叠、单调,造成资源浪费和人才培养浪费的现象。
2.开拓思路,深化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是多层次性的,这也是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教育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就是,培养多样化人才,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体现活力。从世界历史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少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调整。如日本当时在高等教育调整中,把绝大多数学校改为四年制,只有少部分高校因不符合条件而作为短期大学被暂时保留,但这些短期大学都很受日本青年欢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以致到1964年日本国会不得不正式承认短期大学的永久性学制。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大量发展了以服务社区经济和社区发展的社区学院,到80年代全美有社区高校1231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1/3,在校生占美国大学在校生总数的40%。德国、法国也相继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了短期教育,原因是为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入90年代,我省民办高校之所以能迅猛发展,从客观上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应该改变高等学校“国有政办”单一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摆脱高校过于依赖政府投入和抽象死板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的思想束缚,适时开放高等教育的市场,实行社会化和多元化投资办学,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新格局,使地方高校在政府宏观引导下,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办学观念,突显各自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和管理应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对应该保护的学科,要舍得投入坚决保护,该扶植的就要大力扶植,该放开的就要坚决放开,让其在市场和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更多适时对路的人才。政府应变“管理”为“促进”和指导,给学校以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3.教育资金投入应采取多元化多渠道。教育体制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必然会引发教育资金投入的多元化。我们应该不断树立教育是国力强盛的根基、社会进步保障的思想,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重视教育,多方筹措资金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第一,我们应合力打造陕西高等教育国际国内著名品牌,并组建高校科技公司上市,到资本市场筹集教育资金。还可以采取向全国发行教育彩票或向国内外发行教育债券等筹资方式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第二,应鼓励普通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兴办“二级”学院,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比如在招生中,对国有民办合作办学的部分学校,应专门划出第三本科线,允许他们收取一定数额的赞助费。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对贫困学生助学贷款支持的力度,以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第三,我省高校应该实行弹性学历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允许学生在社会兼职和打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提前完成学业,或推后完成学业。这样有利于缓冲每年因学生集中毕业找工作带来的压力。第四,加快高校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激活用人机制。目前制约高等院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省属高校由于受政府定编和工资由省上统一核发的限制,学校在人才的引进、聘任、管理等方面还不能放开手脚,该进的不能适时引进,该流动的又难以流动。应该打破人才单位私有的界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聘任机制,鼓励人才流动,通过流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逐步使学校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具有竞争力,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以社会来源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时时瞄准国际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牢牢把握国际市场和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脉络,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为己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地方高校一定会大踏步走出一片新天地。
【注释】
[1]李焕卿(1954~ ),陕西神木人,研究员,现任西北大学纪委书记。该文原载《理论导刊》2002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