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与专科学校的区别,大学须养成学术研究风气

大学与专科学校的区别,大学须养成学术研究风气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先生领导北京各大学,把研究学术的风气渐渐弥漫于全国。蔡先生对于大学教育的认识非常深切,他说:大学与专科学校截然不同,大学为从事学术研究进而创造发明世界的理则的,专科学校仅依理则而应用。大学既专科化,则一般人以为大学也是训练职业技术的机关,对于学术研究自然就忽视了。目前第一步,至少先要恢复民国十七年以前的学术研究之风气,大学才能有它本身应有之价值。

大学与专科学校的区别,大学须养成学术研究风气

大学须养成学术研究风气

萧一山[1]

诸位先生,诸位同学,自前清咸同以来,提倡自强维新,模仿西学,最早有北京同文馆之设立,光绪二十四年始设京师大学堂,分为八科。这是新学的权兴,但在一般人的心理上,仍未脱科举之旧习,是以研究学术之风气极为淡薄,学生以文凭为获得做官之资格,虽废科举之名,而仍存科举之实。任教的人大半是政府官吏,是否受学生欢迎以及欢迎之程度若何,要视其官阶以为准,盖学生可以恃为奥援也。梁任公先生谓:“学校一变名之科举,而新学亦变质之八股。”实为当时学校最好的写照。

蔡孑民先生出长北大,他知道学校腐败,是由于科举的遗毒,所以到校第一次讲演,就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自此学生趋向为之一正,全国学校的风气亦为之改变,当时研究学术之风气蓬蓬勃勃。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掀起,都受了他的影响。

民国六年以后,至北伐成功以前为研究风气最盛时期。蔡先生领导北京各大学,把研究学术的风气渐渐弥漫于全国。各校师生皆以研究学术为目的而不以为手段,日常接待,均纵论国家社会世界各种问题,很少有人谈到个人的职业,当时学会林立,刊物极多,学生购阅书刊争先恐后,至于学术讲演每周必有数次,演讲者皆踊跃赴会,拥挤不堪,各校毕业生因学术研究风气的激励,除出国留学者外,多不愿领取毕业证书,以表示求学并不是为文凭混资格。对于职业问题,非到毕业以后,绝不轻易提出来,好像注意职业是一个不体面的事,当时的学术研究空气,真值得我们深深的回忆。

蔡先生离开北京以后,研究的风气虽稍稍降落,然而仍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足与北洋军阀抗争,以保存学术独立的局面。民国十六年张作霖自称大元帅,以刘哲为教育总长,以胡匪之作风,用强力辞散倡导研究学术风气的北京大学,更改组北京各大学。学术独立的尊严,自由研究的风气,为之破坏,从此以后学风就日趋于卑靡了。

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蔡先生长大学院,本有改造教育的很好的理想,无如一般人不了解其主张,致不久去位。蔡先生对于大学教育的认识非常深切,他说:大学与专科学校截然不同,大学为从事学术研究进而创造发明世界的理则的,专科学校仅依理则而应用。故一在养成通才,一在培植专家,不宜混淆。后来学生鹜虚名专科亦改称大学,而主持教育的人也有些莫名其妙,以致把大学和专科学校弄得没有什么区别了。大学既专科化,则一般人以为大学也是训练职业技术的机关,对于学术研究自然就忽视了。

在另一方面看,北洋军阀打倒以前,学术界同情国民革命,有许多人参加了革命工作。党的活动,渗透到学校使学术研究的空气,也受了很大的影响。

抗战以来,大学受到物质环境生活人才的种种限制,学生又多以求学为升官发财之途径,近几年来投考大学的学生常有不依自己的天才和兴趣来选择院系者,而惟视各院系之出路如何以为归,譬如近年来学生以投考经济系为最多,而各校经济系复有设会计统计组者,实则在外国任何大学都是没有的。回想五四时代的时髦学科是哲学,现在各大学的哲学系几乎无人问津了,彼此对照,即可知“功利主义”又在翻身了。(www.xing528.com)

学术二字本来是一体的两面:在原则上是一致的,在作用上是分开的。大学系研究“学”之体,专科系发挥“术”之用,所以大学的主要宗旨为创造发明,探求真理。专科主要宗旨系运用理则,实行建设,体用合一则文化倡明。时人不明白这种道理,只求急功近利,于是纯粹学术的研究,反无人注意,而大学之作用几乎完全丧失了。

现在全国各大学真能不愧为最高学府者,实在太少了,我们希望一个大学应该切实负起领导文化创造文化的责任,不要把它变成一个技术训练班,不要把它变为一个职业养成所,那才可以名副其实。目前第一步,至少先要恢复民国十七年以前的学术研究之风气,大学才能有它本身应有之价值。

如何恢复学术研究风气呢?只要我们先认识大学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以研究学术为目的,而不以为手段,升官发财的利禄思想是错误的,端正趋向,悉力以赴,则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养成新的风气了。

我国的旧教育,以大学小学来分科,所谓大学八条目,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何等的详明!又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以不说:大学之道,在升官发财?解决生活?清初刘献廷先生尝曰:“人苟不能斡旋气运,利济天下;徒以其知能为一身家之谋,则不能谓之人。”我们可以套用他的话来说,学者苟不能研究学术,推进文化,徒以其知能为升官发财之具,则不得谓之学者。假如我们能认清这种目的,勇往迈进,提倡研究风气,造成学术环境,才不愧为一个大学,才不愧为领导文化的学府。

北平大学是本校的前身,我们第一步要恢复北平时代的研究风气,然后再求进步。师生之向,应彼此以学术为目的,多作学术讲演或研究工作,谈论的时候,不要摆“龙门阵”,要研究人生的各种问题,久之就可以养成风习,必然会感觉一种特殊的乐境,风气养成以后,则学术独立的性质,自可表现出来,所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在个人在学校,都应有此勇气和力量,愿我师生共勉之。

【注释】

[1]萧一山(1902~?),字雅堂,陕西米脂人,教授,曾任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该文原载《国立西北大学校刊》1944年11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