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聪
随着战事的扩大,战区各专科以上学校,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并使学生得以安心上课起见,均纷纷迁移后方或其他安全地带。平津京沪的学校,有的向西北迁移,有的向西南迁移,有的向香港迁移,有的向租界内迁移,在战区继续上课者占极少数。就最近统计,后方显然有三个大学区:第一是南郑区;第二是昆明区;第三是四川区。这三个地方集中的学校比较任何地方为多,俨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大堡垒。西北文化堡垒的发生和发展是这样的:
“建设西北”的口号,早经国人提出,直到抗战发生,平津不守,黉舍播迁,国人眼光始渐向西北转移,西北遂成了民族复兴的根据地,西北各院校也就在“建设西北”,“完成国防根据地”这个要求下设立起来。
抗战以后,首先在西北诞生的最高学府是西安临时大学,系由平津迁到西安的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和焦作工学院等合组而成的。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因河防吃紧,临大奉令迁至陕南,易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同年七月,奉部令将北洋工学院、平大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设立西北工学院,将平大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设立西北农学院,至二十八年(1939年)暑假,当局为确立西北高等教育之基础计,又将西北联合大学内之师范学院与医学院,改设独立学院,名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将联大仅存之文学院、理学院与法商学院改为国立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是大西北的司令台,它的使命很大,民国以来,西北大学之名数见,因政局未能统一,故屡兴屡废,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后,遂寂然无闻。今西北大学再生于抗战建国大时代中[2]。其作风有如下述:
恢复固有文化——西北为吾国文化发祥之地,所谓“民族固有道德”,实孕育于此,恢复固有文化,固全国各大学之责,而西北大学以地理关系,尤应特别努力。
振兴蒙回教育——吾国五族共和,而西北实占其三,蒙回两族,为将来建设西北之重要分子。西北大学,应设置蒙文及回文讲座,予有志蒙回文者以研究机会,同时愿多收蒙回学生,使其深造,于必要时添设边政系。(www.xing528.com)
确定学校地址——战后第一步迁回西安(廿九年部令西北大学迁设西安,西北师范学院迁设兰州,西北工学院迁设宝鸡,西北医学院迁设平凉)。同时,在临潼华清池附近,建筑朴素坚实之宿舍……经过相当时期,设分校于兰州……并在新疆迪化设立国立西北大学,与美国国立西北大学并存于世界。
注重考古工作——西北历史悠久,古迹很多,其已发现者,固极惊人,其未发现者,当不知凡几,西北大学历史系设有考古室。惜经费未充,未能广为考察。
担任地质调查——陕西建设厅应该与西北大学地质地理系合作,设立陕西调查所,负西北地质及矿产调查之责。同时,生物系亦派人随同出发调查西北生物。此外,改良西北司法、澄清西北吏治,发展西北经济,畅通西北国际贸易,皆西北大学应有的责任。
【注释】
[1]原文名《西北最高学府的风光》,发表于西北学会(总会在西北大学法商学院)主办的《西北学报》1941年9月1日创刊号。姚远节录其有关西北大学的内容,并据原文另拟题目。
[2]这是“京源”西北大学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中对“陕源”西北大学较早的追溯,并强调“京源”西北大学是“再生”,而不是创建。“再生”即“死而复生”,再次出现和再继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