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发生之理由
张凤翙[1]
关系于现时之建设
武昌起义,秦中继起,甘新僻远,亦举义旗,比较东南,未遑多让。自统一政府成立之而后,服务中央者,西鄙之人,乃落落如晨星,非勇于破坏,不懈于建设,人才难得,无可如何,不得不诿卸于东南诸贤,使之独任其艰巨。国民责任之谓何,无以对国家,尤无以对东南各省,积渐恧而为奋勉,求根本之解决,固之有西北大学之发生。
关系将来之建设
政体改良而后,无论立法、行政,非有高等学识者断难胜任而愉快。东南风号开通,具有高尚知识者所在多有,尚力图进步,急急然有南京、广东、湖北大学之经营。西北闭塞日久,若不早为培植,恐愈趋愈下,将来文武法官之考试,西北必少合格人才。东南纵号多才,未必能敷全国之应用,即使敷行政机关之用,而地区所限,于立法机关将奈何?以不健全之分子,而畀之以立法之特权,影响所及,良非浅鲜。一肢痿痹,累及全体,西北不竞,岂国之福。
关系于外部之防御
俄库条约,西北首当其冲,纵此次和平解决,而野心未死,来日大难,欲取决于疆场,须布置于平曰。布置方法,千经万纬,要必以培养人才为前提。东南(与西北)风气悬殊,风霜之苦,跋涉之艰,与夫鞍马之驰骤,食麦饮酥之淡泊,皆西北之所长,而东南所不能耐者也。重洋商战,宜注重东南,大漠边防,宜注重西北。
交通便利之省份,设立大学尚可暂行缓图,若西北则地方如此辽阔,关系如此重大,人才如此缺乏,内观外顾,忧心如焚,急起直追,犹虞不及。(www.xing528.com)
若要西大停办,好比荡舟激流,势难中止[2]
本都督环顾东南,起视西北,默察现在,悬想将来,无论从何方观察,似应为破釜沉舟之计,不敢贻因噎废食之机。
(筹办西北大学)非该校长等好铺张,亦非本部都督自取苦恼,此其中实有设立之必要,无停辍之可言。(若要西大停办,好比)荡舟激流,势难中止。
【注释】
[1]张凤翙(1881~1958),字翔初,清秀才。1902年入陕西陆军武备学堂,1904年秋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振武学校,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06年升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骑兵科,1908年毕业。1909年归国。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1912年,他鉴于辛亥革命后西北人才缺乏,成立西北大学创设会,并任会长,又联络西北诸省,最终在1912年春季,由陕西大学堂、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陕西客籍学堂等五学堂合组成西北大学,如期开学。当年即招生六七百人。1912年至1915年间,西北大学在校生达到1800余名,并向日本派出两批留学生,为西北地区培养出了第一批高级建设人才。
[2]1912年12月17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驳回陕西都督署1912年11月关于西北大学立案的上书,称“大学规模浩大,经费浩繁”,“尤足以妨碍普通教育之进行”,故责令停办。为此,张凤翙于1912年12月下旬再次致函教育部申诉理由,指出若要西大停办,好比“荡舟激流,势难中止!”次年,还为西北大学主办的《学丛》月刊创刊号写了“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的题词,进一步彰显了他排除千难万险办西北大学的豪迈气魄,也寄托着他对西北大学的极大期望。次年创刊的西北大学《学丛》在“本校大事记”中专门记载了这段艰难创校的历史,指出:“本校沿革始于晚清(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上而官司文电之交驰,下而学课手续之丛杂,几经变折始底于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