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经常会产生各种情绪反应,例如忧愁、压抑、紧张等,通过体育活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体育锻炼时体内某些与情绪调节有关的激素分泌增加,使人的情绪高涨、兴奋性增强。进行体育锻炼时机体会分泌出很多让人情绪高涨的物质,能够有效地预防焦虑、抑郁和精神紧张的发生。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给身体以刺激,忘却烦恼,进行感情宣泄,使不良情绪得以释放。体育运动对神经衰弱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员身体内部的生理力量来调节大脑功能的好办法。体育运动是有助于锻炼神经系统的,它能通过对大脑为高级中枢的神经系统的刺激,调整神经系统的活动状态,加强对全身各部位的调节,而使人们振作精神,心情愉快,从而减轻症状。
3.2.2 确立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多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体育活动使人改变自己的身体形象,男生变得强壮有力,女生长得身材出众,达到了改善身体表象的作用。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有许多学生存在着身体表象障碍,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身体表象障碍就越明显,人群中所占比例也就越高。例如男生较多地对自己的体重感到不满意,而女生则较可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身高,而低估自己的体重。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了身体表象,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达到了身体自尊,这又是现代体育与健康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2.3 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学生在持续紧张的学习所产生的压力下,或是在情绪消极、低沉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这种疲劳极易造成神经衰弱。(www.xing528.com)
运动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适应繁重工作、处理复杂问题的生理基础,使人显得精力充沛。运动使人体能增强,并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运动还具备镇静作用,使人工作时更为轻松自在,更能应付紧张的工作和学习。而研究表明,经常参加适量的体育活动,对消除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都有很大的益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疲劳引起的亚健康已成为一种社会文明病。一个人若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损害自己的健康,得不到控制的疲劳会逐渐影响和破坏机体各组织器官及神经的正常状态,导致功能紊乱,直至积劳成疾。怎样才能消除疲劳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适当休息。休息有两种,一种是充分的休息,一种是运动性的休息。现代生理学研究揭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给大脑输送更多氧气和营养,有利于驱除脑力疲劳和提高思维效率。同样,重体力劳动后进行轻微的运动,比安静休息时更能较快地清除肌肉中积聚的乳酸等代谢产物,从而加速体力恢复的过程。
3.2.4 培养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学生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由于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环境条件,要求学生不断地在活动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疲劳和运动损伤等),在克服种种困难之中能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运动中不断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可增强运动者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力。缺乏锻炼的人,情绪的不稳定性远比经常锻炼的人高,由于经常锻炼,其思维的敏捷性也相对提高。很容易意识到自己在哪方面出了缺陷,会把令人烦恼的东西丢在一边,转移了注意力,从而改变不良的情绪。
3.2.5 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一种体能的锻炼,而是一种心理调节和情绪宣泄的重要途径,体育活动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
在过去,尽管我们也提出了身心发展的教学目标,但只是把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作为一种体育教学的副产品,体育教学的任务一直是发展身体素质或是增强体质。现代体育教学已经把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和落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