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高职人文教育及高职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

加强高职人文教育及高职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节加强高职人文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与技能,使其具有服务社会的谋生手段。但遗憾的是,有的高职院校片面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并由此带来了学生人文素质诸多方面的欠缺。因此,人格的培养,应该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和基础;人文素质的提高,应该是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就会造成学生人格上的“残疾”,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加强高职人文教育及高职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

第十节 加强高职人文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与技能,使其具有服务社会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程度的加剧,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去其专业技能外,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形成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在校园内时常出现斗殴现象;每每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上述现象中充分暴露出在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的力度不够,当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及应变能力缺乏等等,造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青年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健康成长是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怎样使学生在科学文化、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艺术修养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是青年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因而,就现状而言,高职院校中道德、心理和艺术教育的薄弱极易使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出现偏差,甚至悔恨终生。可以这样说,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加强人文教育,这已是摆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包含诸多因素,但这里所强调的是目前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最欠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人文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离不开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高职院校是一个文化摇篮,是一片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更应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最基本的任务。但遗憾的是,有的高职院校片面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并由此带来了学生人文素质诸多方面的欠缺。

1.缺乏人文知识,导致文化素养较差

前些年,教育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削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特别是在职业技术院校,由于创办之初就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所以导致学生们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据报载,浙江某工科院校在校内推行汉语水平测试,主要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基本常识,内容比较简单,可是首次测试结果却出人意料,参加测试的700多名学生,实际通过率仅为36%,有的学生答不出什么是“四书”,有的写一份简单的请柬,在格式、用语上也出错。不难推测,严重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素质较差的大学生绝不在少数,许多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没有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平,如今的学生对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反应冷淡,而对英语、计算机等考级非常热衷。在他们看来,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事实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因为,人的能力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知识掌握程度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一定的知识,就不可能合乎逻辑地、正确地思维、推理、论证和创造;而能力又是进一步汲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就人文知识而言,它可以内化为做人处世的能力,可以积淀为内在的文化素养。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做人处世的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站住脚的,更不要说有大的发展了。

2.非专业知识浅薄,导致自身的工具化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认为,强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是一种倒退。他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把“自然科学”理解为一种纯粹的适用知识,由此产生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分离,引发出更为严重的后果,自然科学精神的失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文化思想的创造,导致自身的工具化。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职业技术院校,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事实上,实用技术教育只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内容,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如果我们仍从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可能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工具人”或“机器人”。为了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专家们所批评的“工具人”,我们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3.缺乏人文精神,导致人格上的“残疾”

人格,即人的信仰和情操、态度和兴趣、气质和素养以及价值观的总和,它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有机统一。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而这一切无不与人的人文素质直接相关。因此,人格的培养,应该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和基础;人文素质的提高,应该是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就会造成学生人格上的“残疾”,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其一,造成人格境界低下。有些学生由于人文素质差,除了专业知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此常常感到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他们渴望成才,但综合素质条件不足;他们有自我奋斗的愿望,但缺乏人生理想;他们崇尚实现自我,但无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想显示自己,但常暴露出粗俗与无知;他们爱美、追求美,但常常美丑不分。当然以上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教育方面的缺陷所造成的学生缺乏人文精神,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二,导致科学技术的滥用。我们希望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但研究科学技术的人应当有高尚的人格,研究科学技术要有体现正确价值取向的人文精神作为依托,否则,即使是尖端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被滥用,甚至用于实现个人野心,给人类带来灾难。例如,1999年11月在我国大规模流行的计算机恶性病毒“秘密”,编写者就是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系一名大学生。此事应该从教育的失误上找找原因。如果说那种在未来世界中机器人宰制人类的神话还是一种科学幻想的话,那么如今电脑病毒的肆虐给人所造成的严重困扰已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说核泄漏和基因操作事故的危害还不能让人感到切肤之痛的话,那么金融系统的高科技犯罪则已经使人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威胁。面对以上问题,不少有识之士开出了药方,但解决办法最后都归结到教育。主张通过人文教育,来提升科技人员的人格境界,避免科学技术的滥用。因此,在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技术院校,一点都不能忽略人文教育,否则的话,有可能使学生带着人格上的“残疾”步入社会,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将贻害无穷。

4.只懂技术不懂艺术,导致缺乏创新精神

许多职业技术院校企图通过强化专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创新人才,其实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专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人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大量事实证明,艺术修养较高、形象思维较发达的专业人员,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形象思维是通过对外部形象的想象去构建心理形象。一个专业人员创造力的大小与他的形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闪光的灵感一向惠顾知识渊博、眼界开阔、情趣丰富的人。我国的沈括、俄国的罗蒙诺素夫、意大利的达·芬奇、德国歌德等有重大发现的伟人,都是兼备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双重修养的。即使职业技术院校并不以培养科学家和艺术家为基本任务,让学生接受人文和艺术教育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也是大有裨益的。以职业技术院校普遍开设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为例。该专业招收的学生都是高中阶段读理科的学生,这些学生上了大学仍没有机会接受艺术教育,在他们从业之后也必然缺乏艺术信念和艺术觉悟,由此导致他们只懂工程技术,不懂建筑艺术。设计作品时,他们往往过分强调建筑功能等实用性因素,而缺乏进行艺术创造的胆识。在国外,建筑是工程,更是艺术,学建筑的必须精通艺术。在法国,著名的巴黎艺术专科学校设有建筑系;在俄罗斯,列宁格勒美术学院也有建筑专业。国外许多艺术观念都以建筑为表达工具,建筑艺术理论研究和整个艺术理论研究是同步的。实际上,不光是学建筑的必须精通艺术,学自然科学的、学社会科学的都应该学点艺术,因为学点艺术不仅会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还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智慧,使自己更有创新的精神、意识和胆识。

三、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www.xing528.com)

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一直不受重视。许多院校过分强调实用性,导致眼光短浅的实用功利主义办学思想的蔓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职院校要在注重实用性、突出实践性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的各个环节着手。

1.使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目前的高职院校多为工科类型,人文教育比重较轻,要使二者并重也绝非易事。人文教育的基本作用是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塑造出一种责任感、使命感。通过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知识的学习,提升人文精神,可以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行得正、坐得直,让人加深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就人文学科来讲,既非实用性又非盈利性,也非生产性。但人文学科却可以造就健全的人格,为变革客观世界提供能量和内驱力

我们当今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价值体系呈多元化态势。在社会生活中,价值观念起主导作用,从而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理念及实践活动。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及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其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高职院校应注重职业教育的人文性,除应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应使学生具备远大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具备竞争和团队意识;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具备奋斗意识、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具备处理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具备效率意识;具备开拓意识,心胸开阔、乐于奉献意识。这样就能去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人文教育更多是体现情感、意志、直觉及综合的非理性方面,而技术教育则是体现出认知、分析、逻辑和思辨的理性方面。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注重从智能、情感、道德及行为的整体与和谐的育人功能上来考虑,才能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客观地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中,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与技术教育相比,二者分属两种不同的体系,并且是相互渗透,合二为一的。对二者任何一方的偏颇,均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以往轻视人文教育的问题已广泛被人们所重视,淡化人文教育已成为残缺的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健全人格,掌握职业技能,达到提升人性与人力的相互统一,必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它将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要达到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就必须注重在高职院校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开好这方面的课程

2.确立人文素质评价标准

确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在学生中有导向作用。评价标准就是“指挥棒”,有了这个“指挥棒”,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各大学更加重视以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据报载,天津大学已开始实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该体系共设立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能力水平6个一级指标。其中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都与人文素质有着明显的联系。天津大学的这种做法如果在高职院校加以推广,必将促使学生自觉提高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

3.建立人文教育模式

建立起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起码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拟出教学计划,开设人文课程。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我们要拓宽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面,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就必须开设一定的人文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其次,要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不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研究自然科学的任务是求“真”,但自然科学也内在地存在着“善”和“美”。如近来人们愈来愈关注的科学美、技术美,就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发掘出来的美学分支(属人文科学),这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通的。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其中的真善美的内涵,善于以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作为人文教育的素材

4.改革人文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在注重人文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选准课程。课程的开设可以弥补其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人文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各院校学生的实际,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及发展。例如,深受学生欢迎的“美学艺术篇”、“公共关系学”、“创造心理学”、“心理健康”等课程,让学生从全方位加以了解和认识,这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大有益处。同时,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信,学会与人相处,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心理健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挖掘自身的潜能等等。

文化艺术教育的骨干课程是中国文化概论、大学美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必修课或选修课,还有旨在帮助学生对中外文化名著有所了解、加深印象、深入研究的导读课。在以上课程的教学中要重新审视并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要求都不适合人文类选修课和导读课。为了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获得知识、提高素质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因此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4.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节和文化节上,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展示自己虽不成熟却充满热情的作品,体会运用艺术形式进行交流的感受,体验艺术创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通过亲自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影响及于终生。因此,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人文素质的内化,而进行直接的艺术创作则是内化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外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