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教育要树立新观念及摒弃的观念

高职教育要树立新观念及摒弃的观念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高职教育要树立新观念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要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财富的同时,伴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也为人类自身营造了苦难和噩梦。修己善群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至于学生动手做事的能力的培养,却相对受到了轻视,这就和当代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构成了矛盾。

第一节 高职教育要树立新观念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要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

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财富的同时,伴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也为人类自身营造了苦难和噩梦。长江的水灾和北方的沙尘暴等等,就是大自然对人类伤害生态环境的报复。这些沉痛的教训,使人类醒悟到,人类正面临着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的挑战!1992年8月,我国政府提出“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并明确作出了中国今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中国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安全。《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政府制定政策和计划的基本要素,并贯穿在各个经济活动领域中。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需要人们的经济意识和环境意识产生转变,更要求人类的发展观念发生根本转变。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观向现代的生态文明的人文理性转变。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保护自然,人类的发展应在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前提下与自然和睦共处,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强调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进步,而是资源、环境、社会的综合发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成为人类的文化共识。

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作用的同时,更要去全面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要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

(一)应摒弃的观念

就目前的表象来看,在阻碍高等职业教育运行的诸种因素中,旧的观念是一个主要因素。具体是:

1.重做人轻做事的观念

中国的教育历来重视按照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塑造具有完善人格修养的君子。《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己善群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至于学生动手做事的能力的培养,却相对受到了轻视,这就和当代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构成了矛盾。目前在一些地方出现的职业高中和大学的职业教育专业招生难的事实,即是这种矛盾的反映。

2.重学轻术的观念

儒家重学,追求系统的高深理论,由此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但却轻术,轻具体的技术应用,甚至视术为雕虫小技。无论是古代的学府、书院,还是近代兴起的新式大学,无不以精研学理为宗旨,很少有以应用技术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这对中国古代的技术落后以及今天的工艺水平低下和科研成果低市场转化率均有深刻影响。

3.重应试轻素质的观念

传统的高等教育既以经义和抽象的理论为内容,教育水平的评价尺度必然是试卷的得分。无论是入学考试还是入学后的学业课程考试,得分的高低均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标准。这就和当今所倡导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高职教育所应具有的人才评价标准形成了反差。更何况许多方面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是无法通过传统的考试用卷面得分加以评价的。但是,改变传统的人才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一段时间内,高等职业教育将因此而处在或者明知不可取但又不得不向传统评价观念靠拢,或者不得不承受外界对其教育质量不公正评议的两难之中。

4.重学历轻学力的观念(www.xing528.com)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土壤,衍生了当代极度膨胀的学历主义和文凭主义。在今天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技术层次并不太高、专科生即可胜任的职位,动辄非博士、硕士不用,非名牌大学毕业不取。学历往往变异为一个招牌,学力则常常成了被忽视的内容。时下,手持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中心城市谋职已经日趋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文凭难免进一步出现贬值。一些学生的家长甚至以为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的文凭不算是学历文凭,或者不算是正规的学历文凭。

(二)应树立的观念

1.树立市场观念

高职教育要想办出特色,要想办出生机和活力,就要立足区域,面向世界,着眼当前,面向未来,研究市场,面向现代化,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多形式的办学方式,向经济社会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加大自身改革调整的速度,走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前列,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把高等教育视为获得某种身份与地位的手段,把高等教育当成终极教育,认为接受一次大学教育就受益终生,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只“专”不“博”。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信息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以前的那种“专才”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现在,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资格,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很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上,更强调通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知道学习是“生命延续、事业进步”的第一需要,走向社会具有触类旁通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信息社会不断学习的要求和市场经济职业变迁的需要。

所以,高职教育要建立和完善“通才教育”的导向机制,打破学科界限,重视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强烈获取知识的渴望,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文理兼容等多学科的多元施教,培养具有丰厚知识的创造性通才,以保证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应付千变万化的职业要求。

3.树立“人力资源共享”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制约下,许多方面都没有真正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教师职业的“终身制”严重影响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作为大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始终处于科技前沿,才能担负起教学任务。但在大学校园,社会上的“分流”、“下岗”、“聘任”等机制似乎并未对大学校园有所冲击,其俨然“世外桃源”,“铁饭碗”依然坚固,“大锅饭”仍然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益不高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影响下,教师管理的方法是身份管理,一个教师的职称就决定了他的各种待遇,至于他有无履行应有的职责并不重要。比如许多教授实际上在承担副教授甚至讲师的工作。教师的身份带有很强的“官本位”色彩,如不破除,一是不利于择优、竞争上岗;二是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只有破除教师管理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实施岗位管理,才能建立起一个公正、竞争、开放、效益、法治和多样化的教师聘任制度。这样,教师既可以被一个单位聘用,也可以被几个单位同时聘任,使用人单位能够面向全社会聘任所需要的教师,实现全社会的教育人力资源共享。

4.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观念

一所名副其实的高职院校,不但要在科学文化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还要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时代,高等学校将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中心,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动力源,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直接。因此,高职教育要树立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把丰厚的人才、知识和科技资源引导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去,集中力量改造传统工业为知识型企业,培育新的知识型人才的企业。在信息时代,高职教育不仅要具有教育、科研的功能,也要有高技术辐射功能。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形成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机制,把教学、科研工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在教学工作的全部环节。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主权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社会实践工作,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