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人格和尊严。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42]。而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就是图书馆在整个运行过程中蕴含的承认、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是具体化了的人文精神。这里的人既包括图书馆服务的主体——馆员,也包括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读者。珍视人生,尊重人的价值,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人文精神的精髓,也是提倡人文精神的目的所在[43]。1986年M.F.施蒂格强调:“人文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1987年E.G.霍利说:“我们的职业基本上是一种人文职业,我们的目标实质上是人。”因此,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图书馆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放弃技术至上的理念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文与科技的分化与对立主要是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以来的事。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发明及其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强化了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发展空间,产生出巨大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分化与对立,在现实社会中造成了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分化与对立,相应地在精神上带来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化与对立[44]。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Internet的迅速扩展,图书馆正朝着高度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演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改变了文献资源建设、文献标引与编目、信息咨询与服务等图书馆功能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图书馆在服务中的人文价值取向。以数字图书馆研发为核心的技术研究主导了图书馆的众多建设领域。在这种大环境下,众多图书馆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使他们把工作和管理的重点放在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上,忽略了读者对精神服务的需求。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也偏重于对知识和信息的研究,乐于追求技术手段而漠视人的主体需要和价值。其结果必然导致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发展出现滞后,甚至不断滑落[45]。另一方面不管现代社会技术如何发达,构成社会主体的毕竟还是生活在社会各种网络关系中的人。图书馆技术的发展,最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必将服务于人的需求。否则,任何技术的发达将变得毫无意义。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一切工作以读者为中心,围绕着读者展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图书馆对其工作人员的管理,为读者服务,正在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全新的办馆宗旨。
(二)树立为信息时代读者服务的新理念
列宁认为,图书馆值得骄傲和引以为荣的事情,“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少珍本书,有多少十六世纪的版本和十世纪的手稿,而在于如何使图书馆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流传,吸引了多少读者,如何迅速地满足读者对图书的一切要求”。高校图书馆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保存、传承、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任务,是人们各种知识需求的提供者、服务者。服务性是高校图书馆的根本属性。为读者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文精神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主要表现。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方面,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师生,是一群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素养的高层次的人才。他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自尊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过去那种图书馆工作人员高高在上的管理方式,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和厌恶。在图书馆服务内容方面,过去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主要是对纸质文献资源进行开发,帮助和指导读者利用馆藏资源。但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新时代,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为读者提供服务,更要用自己的情感、个性和读者交流,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经常和读者取得联系,了解读者的要求,及时满足读者的愿望。从图书馆服务手段来看,现代信息手段广泛应用到高校图书馆工作流程以后,服务手段更加多样化、服务方式更加个性化。在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较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产生了四大变化:1.从单纯的文献借阅服务转向连机检索、查询、文献内容传递、参考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网络信息服务;2.提供某一研究领域全面的信息服务,通过网络资源,有效地开展定向定题服务;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读者获取最新信息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使读者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于课题研究中;4.在信息量成百上千地增长进程中为读者提供不间断的信息导航服务,使他们尽快了解网上相关的信息[46]。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式。有人认为所谓的个性化就是针对每一个用户的独特的信息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向用户提供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服务。它是基于大量用户的各自不同的信息需求,进行高效率的集成化信息过滤,就是所谓信息分流,通过邮件、推送技术、预留网页、寻呼机等各种途径将信息送达给个人。目前,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是采用信息推送服务、呼叫中心服务、垂直信息服务和网络智能知识服务等[47]。
(三)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是衡量人善与恶、人文层次高与低的标准。人文素养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动力[48]。高校图书馆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让广大师生汲取人文精神的养料,感受人文服务的美感,创造和谐向上的学习与学术科研的氛围的特殊使命。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中,人文精神缺失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观念认识上,有些馆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关怀方面,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缺乏应有的人性关怀;各部门之间认同度不高,缺乏协作精神。在读者服务中,硬性的强制管理多于循循善诱的开导教育;在职业道德方面,不少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注重道德修养的提升,安于现状,过一天算一天。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存在的人文素养的缺失,对图书馆员馆员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更显其重要性。通过人文精神的宣传教育,使图书馆馆员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营造一个彬彬有礼、耐心亲切的人文环境是图书馆工作者的责任。如果图书馆馆员彬彬有礼、态度热情、服务耐心、举止亲切,在这种良好的人际氛围之中,师生们自然会被感染,不仅心情舒畅,馆员的价值也能得到体现,从而把发扬人文精神,给予读者充分的关怀形成一种共识[49]。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
首先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崇仁爱,强调信义。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这种价值取向,对人类摆脱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缓和日益淡漠的人际关系,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弘扬奉献精神大有裨益,对人类的崇高道德和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高校图书馆馆员应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个人修养。其次强化专业素质。如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高,无法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的要求。只有大力加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与培养,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再次提高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图书馆馆员的重要思想素养,是图书馆馆员爱岗敬业的基础。提高馆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内在的需要。
(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图书馆是一个环境幽雅、学习气氛浓厚的场所。如果读者能在一个优雅、舒适、整洁、安静的环境中读书,就会专心致志、心情舒畅,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提高读者学习的效果和质量。美好的图书馆环境是一处能反映高校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人文景观,也体现了一个图书馆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并可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图书馆建筑的色彩造型庄重而典雅,能够从中感悟到浓厚的人文意蕴。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文化氛围使人觉得图书馆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信息的殿堂,同时也是陶冶情操、让精神升华的好去处。同时,图书馆营造浓郁的人文环境,还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一种既舒畅又和谐的图书馆环境,对读者实施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为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人与人、人与信息交流提供广阔而自由的空间,使人从中获得知识,汲取智能和力量[50]。
【注释】
[1]张旭:《高校图书馆馆员与读者有效沟通策略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第14期,第158-159页。
[2]侯桂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第219页。
[3]申彩虹:《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新理念》,《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第146页。
[4]刘宝娟等:《建设和谐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读者与馆员不和谐现象的成因与解决措施探究》,《河北软件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69页。
[5]徐飞燕:《高校图书馆馆员与读者矛盾的心理分析》,《大众文艺》,2008年第12期,第260页。
[6]陈慧:《影响图书馆流通服务的人文因素及对策》,《图书馆论坛》,2003年第5期,第126-127页。
[7]转引谭祥金:《图书馆建筑新思维——兼论图书馆员的建筑理念》,2003年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理念研讨会论文集,第54页。
[8]孙东升、袁继坤:《关于图书馆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思考》,《图书馆论坛》,2003年第6期,第208页。
[9]张晓丽:《图书馆建筑设计与人文关怀》,《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年第2期,第63-64页。
[10]胡锦成:《论图书馆建筑中的人文关怀思想》,《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48页。
[11]鲁黎明:《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河北科技图苑》,2006年第1期,第16页。
[12]卫肖晔:《自然、建筑、人的和谐统一——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设计及理念》,《贵图学刊》,2007年第4期,第16页。
[13]刘星:《图书馆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构想》,《图书馆学刊》,2008年第3期,第57页。
[14]怡旷、张洁净:《网络化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对策研究》,《温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第60页。
[15]孙秀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的调查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6期,第45-47页。
[16]孙秀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的调查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6期,第47-48页。
[17]袁润:《论高校图书馆数字馆藏建设的若干问题》,《图书情报工总》,2008年第9期,第106页。
[18]刘磊等:《网络环境下南京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系统需求满足率及满意度调研分析》,《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1期,第17页。
[19]黄筱玲:《再论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第82页。
[20]许萍:《共享历程在图书馆的实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第26-27页。(www.xing528.com)
[21]郑丽娟:《论图书馆制度文化的构建》,《图书馆学研究》,2007年第9期,第31页。
[22]樊秋妮:《图书馆规章制度创新的思考》,《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第73页。
[23]郑琳:《一则规定引发的思考——关于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建设》,《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155页。
[24]左晓倩、龚铭:《图书馆规章制度呼唤人文精神》,《医院管理论坛》,2009年第1期,第57页。
[25]中国图书馆学会编:《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06年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26]郑琳:《一则规定引发的思考——关于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建设》,《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155页。
[27]郑丽娟:《论图书馆制度文化的构建》,《图书馆学研究》,2007年第9期,第32页。
[28]许开凤:《图书馆制度文化浅说》,《图书馆论坛》,2005年第4期,第26页。
[29]陈恩满:《高校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的调查与分析》,《兰台世界》,2008年第11期,第76-77页。
[30]石烈娟:《改革高校图书馆人事制度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年第3期,第192页。
[31]朱卫华:《浅谈构建和谐图书馆之管理和制度建设》,《科学教育》,2008年第7期,第136页。
[32]朱卫华:《浅谈构建和谐图书馆之管理和制度建设》,《科学教育》,2008年第7期,第136页。
[33]郑倩婕:《关于图书馆规章制度与人性化管理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第5期,第143页。
[34]饶润梅:《图书馆精神与高校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刊》,2006年第1期,第11页。
[35]巨乃岐等:《再论科学精神》,《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0页。
[36]许永祥、刘学求:《论科学精神的培养》,《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17页。
[37]转引自杜敏:《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中构建科学精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31页。
[38]杜敏:《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中构建科学精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33页。
[39]许永祥、刘学求:《论科学精神的培养》,《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18页。
[40]《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的几个认识问题》,《党建研究》,2001年第4期,第25页。
[41]许窻、陈晓光:《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兰台世界》,2010年1月下,第75页。
[42]陈旭光:《艺术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43]熊文蕙:《图书馆人文精神与高校文化发展》,《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84页。
[44]欧阳康:《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光明日报》,1999年10月29日。
[45]徐清华、葛怀东:《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设与发展》,《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第2期,第226页。
[46]刘霞:《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变化与对策》,《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55页。
[47]朱小玲、何剑锋:《现代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探讨》,《图书馆杂志》,2002年第12期,第27页。
[48]邓志伟:《论当代教师的人文素养建构》,《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108页。
[49]安舒畅:《论人文精神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的体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26页。
[50]熊文蕙:《图书馆人文精神与高校文化发展》,《湖北承认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8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