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中缺乏科学和人文精神

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中缺乏科学和人文精神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仅图书馆内部没有形成平等和民主的精神。其次图书馆缺乏崇尚科学的态度和意识。本世纪初,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增长,只有5%~20%是依靠科技进步。进入九十年代,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已有60.80%要靠科技进步。再次图书馆馆员缺乏无私奉献精神。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织部门,需要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

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中缺乏科学和人文精神

二、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中缺乏科学人文精神

(一)科学精神的缺乏

学者刘明认为科学精神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第一,主张公平竞争,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第二,科学精神主张诚实求是;第三,科学提倡怀疑精神;第四,科学提倡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38]。科学精神实际上主张平等公正、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和奉献的精神。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面貌。当然,它也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和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图书馆工作、管理和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这表现在:一是在信息收集方面。信息载体多样化结束了印刷型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缩微品、音像资料以及电子信息资源大量涌现。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以其信息存贮量大、检索便捷、相对价格低等优势而成为图书馆重要的收藏对象。二是在信息加工方面。计算机编目程序的推行不仅减少或替代手工作业,而且还提高了编目质量,实现了编目标准化、规范化,从而使联机和联合目录成为现实。三是在信息获取方面。计算机流通管理系统使借还图书变得十分便捷,而且联机检索、电子文献传递使信息的获取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四是在信息贮存方面。计算机存贮技术使信息存贮“虚拟化”,图书馆能在有限的空间容纳更多的资源,从而改变了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39]。现代科学技术对图书馆的渗透和冲击是全方位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都已经可以享受到这种渗透和冲击带来的直接的好处和利益。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需要图书馆各方面的工作能够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迎接时代带来的挑战。但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似乎还没有完全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倡导民主和平等的精神。目前,受制于中国现时体制影响,我国高校仍然保守着传统僵化的人事管理体制。作为图书馆的领导者馆长和副馆长是管理者,他们管理着各部的主任(部长),而各部的主任(部长)主要向图书馆的领导负责。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作为图书馆的主体,他们几乎在图书馆承担着所有工作,他们也是图书馆面对读者的主要力量。而普普通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图书馆是最没有地位和权力的阶层。在一个缺乏平等和民主的地方的,任何人缺乏应有的尊严和价值,他们的内心就缺乏内在的动力。当他们被迫努力工作时,不被尊重和重视的感受在工作中体现出来了,读者成为了他们受害的对象。这也许是高校图书馆目前会发生着读者与图书馆馆员的矛盾最主要的原因。不仅图书馆内部没有形成平等和民主的精神。图书馆工作人员同样没有形成平等和民主的意识。我们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有一种奇怪的心理,他们认为老师在学校中地位比自己地位要高,学生地位比自己当然要低;另一方面在他们潜意识里,学生如同自己的小孩一样,与家长不可能处于同样的地位。科学精神需要是平等民主的意识和精神,但是,高校图书馆却把这种平等和民主精神失落了,从而形成了管理者高高在上,被管理者地位低落的现状。这是高校图书馆管理中最突出,也非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图书馆缺乏崇尚科学的态度和意识。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且也成为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本世纪初,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增长,只有5%~20%是依靠科技进步。进入九十年代,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已有60.80%要靠科技进步。随着知识经济的降临,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令人遗憾的问题在于,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中,他们在肯定科学技术价值的时候,多半强调的是作为实用技术的技术科学,而不是指能给技术发展带来后劲的基础科学、理论科学。有人曾经指出,在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中体现科学精神,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崇尚科学,重视技术。要积极研究并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同时重视引进技术人才,并把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提高馆员业务素质。二是按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规律进行管理。图书馆工作具有学术性、教育性、稳定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要讲求规范化。三是不断开拓创新。永不衰竭的创新意识是科学精神的灵魂,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观念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大敌。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有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它包括勤奋不息的好学精神,探索未知的强烈激情,永无止境好奇心及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并虚心学习国内外图书馆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把图书馆事业不断推上新台阶[40]。上述这段引言的作者是一个普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说他是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对科学技术认识的典型代表。仔细分析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作者虽然强调了科学和技术的重要性,但是,作者在排序认定科学和技术重要性的时候,优先强调了图书馆技术发展和技术人才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作用。相反,最重要的科学意识的培养和养成却在他的认识系统中居于最不重要的方面。第二,作者强调了技术的作用,但首先还是把技术手段,排在作为科学技术掌握者——人的前面。这足以说明了我国图书馆学界一般工作人员注重的还是技术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忽视了技术的主体——人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再次图书馆馆员缺乏无私奉献精神。在组织激励理论中,有人提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对组织中的员工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员工增强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优秀的组织,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全体员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组织效率不断提高、积极推动组织变革的组织文化,以增强组织凝聚力并使组织永葆青春。因此,领导者要着力创建组织文化,使组织形成共有的价值观体系,包括组织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习惯、仪式、精神、作风等。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织部门,需要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但是,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在实施组管理过程中,并没有足够地重视培育馆员的共同团体价值观、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结果很容易引起图书馆馆员思想涣散,对图书馆当前所需的精神文化产生亲和力和归属感,使组织管理凝聚力减弱。由于图书馆馆员缺乏团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很难在工作中体现出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由于图书馆馆员多年从事同一种工作,难免产生职业倦怠,导致了部分馆员的职业道德低下,他们会粗暴地对待读者,引发了馆员和读者之间的矛盾。

(二)人文精神的缺乏

一个社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尤其体现在大学的人文理性之中;一个人的胸襟和个性,来源于他所受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先生指出:“图书馆是大学的地标,它是大学的象征,它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守护者。”由此可见,图书馆对大学存亡兴衰的巨大价值及其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作为图书馆全部活动的宗旨[41]。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已经使图书馆学界深刻领略到了科学技术给图书馆所带来的深刻变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运用,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和文献信息服务越来越依赖于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及各种技术设备的配置水平。图书馆从书目编辑、文献摘录到原文检索,从代检代查到任何专题的实时咨询,几乎所有图书馆服务内容都可以通过图书馆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图书馆服务的对象由原来固定的区域范围慢慢扩散到全球范围;图书馆服务时间由固定时段,扩张到全天二十四小时的服务。由于缺少与图书馆馆员面对面的交流,读者和用户所面对的是由文字、图片和符号所组成的冰冷界面。人们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了图书馆的便捷和准确,却需要忍受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人文精神的失落。

首先图书馆技术研究超越人性关怀。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于是图书馆人文精神被淹没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洪流之中,以至于图书馆学界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忽视人文精神应有的价值。图书馆的领导者越来越关心图书馆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图书馆馆员认为图书馆只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人曾经指出,在图书馆学研究和教育中,图书馆技术研究成为炙手可热的领域。比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谈技术和计算机的运用,以至于图书馆学教育几乎成了计算机教育。在图书馆的各种报刊杂志中,有关图书馆技术的文章连篇累牍,牢牢掌握了话语权,而图书馆的理论工作者似乎也乐此不疲。但是,与技术研究相反,研究者对图书馆的人文精神的研究却寥若晨星。还有人指出,图书馆技术不断地发展,而人文精神却在不断滑落。在不少图书馆出现了颇为耐人寻味的现象:计算机图书流通系统功能先进,而藏书却没有完全向读者开架借阅;工作人员操作电脑十分娴熟,而对读者却冷若冰霜;计算机管理系统不断升级换代,而文献的利用率却并未上升;图书馆为提高现代化技术设备的档次殚精竭虑,而对如何满足读者最基本的需求却表现冷漠等。这些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图书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失衡,是有悖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的[42]

其次图书馆高度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投入。目前,图书馆学界在提倡图书馆的现代化。但是,人们常常把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程度和图书馆新业务比重大小作为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种认识反映了人们对图书馆硬件设施的认识,而忽视了软件设施的在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图书馆的基础设施、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和新兴业务等要素的确是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指标,但它们不过是构建图书馆现代化的硬件或构建物质文明的要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图书馆的硬件条件反映了图书馆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的问题,而图书馆的软件条件则反映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发育程度。当今高校图书馆建设中,大多数高校高度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软件基础的投入。有人指出,高校的硬件与软件的投入比例为10∶1,和国外刚好相反[43]。高校软件条件建设中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本的投入。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本投入大致可分为四部分:维持人力资本存量的投入、后备人力资本储备的投入、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与发展的再投入和与人力资本配套设施的投入等。维持人力资本存量的投入通常反映为学校支付给现有员工的工资、奖金、医疗保险等劳动保障费用等。人力资本的配套服务设施投入通常表现为人力资本配套支持的科研经费投入、住房宿舍的投入以及相应的仪器设备的投入等。人力资本的提高与发展的再投入往往反映为学校提供的人力资本的各类再培训、再深造的投入费用。后备人力资本的储备投入则是学校着眼未来而预先投入的各种人力资本培养的费用[44]。在人力资本的投入中,高校图书馆最重视的是维持人力资本存量的投入、人力资本的配套服务设施投入。而未能重视人力资本的提高与发展的再投入和后备人力资本的储备投入。这种投入倾向反映了高校图书馆软件建设对软件投入中的硬性条件重视程度,而没有注意到软件建设软性条件的投入。由于高校图书馆比较注意硬件的投入,而忽视软件条件的建设,因此,在高校图书馆中出现了不少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专业不对口、大材小用,人才闲置等问题;也存在着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这不但降低了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浪费了高校图书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

最后读者的硬性管理替代了人性管理。图书馆人文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的各个工作环节中,体现在为读者提供的各种服务过程中。馆员要以平等和认真的态度为每一位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图书馆的物质技术平台要方便读者的使用;图书馆的物(书刊文献)和信息(知识、数据)的流动要充分、有效;以及在这些服务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个人的价值、学习权和发展权的承认和尊重,并致力于帮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功能[45]。过去的管理理念总是千方百计用制度来制约人的活动。人们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是要让人不犯错误、犯了错误要接受处罚。过去的制度规定体现了管理者的长官意识,使被管理者完全处于被动,甚至是不情愿和抵触的境地。比如图书馆部门在安排馆员工作时,没有充分考虑其个性和特点,是否适合此工作岗位的要求,也没有去调查和发现其兴趣和潜质,是否对此工作岗位具有较高的认可度;更没有很好考虑图书馆馆员的家庭和其他社会因素可能对其的影响。一句话,图书馆的工作安排和布置,几乎是领导单方向的选择,而使工作人员被动接受。这种管理理念是对人的被动管理,很难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也很容易引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发生摩擦和冲突。

【注释】

[1]李丽霞:《网络条件下图书馆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91页。

[2]杨玲:《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19期,第158页。

[3]林希森:《高校图书馆物质文化建设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9期,第161页。

[4]陈美蓉:《论高校图书馆物质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图书馆界》,2000年第4期,第22页。

[5]郝玲:《图书馆建筑的环境与艺术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未刊稿),第6页。

[6]梁叶岚:《公共图书馆建筑文化特性和功能布局及环境的一些探索》,《重庆图情研究》,2008年第1期,第59页。

[7]龚天力:《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环境与文化设计观》,《新世纪图书馆》,2003年第5期,第56页。

[8]鲁黎明:《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河北科技图苑》,2006年第1期,第16页。

[9]鲁黎明:《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河北科技图苑》,2006年第1期,第15-16页。

[10]卢香霄:《图书馆外在环境设计艺术》,《大学图书馆学报》,1994年第4期,第47-48页。

[11]郑小茹:《广州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2期,第144页。

[12]郭玉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学校重点学科文献保障》,《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9年第2期,第5-6页。

[13]黄宗忠:《论图书馆制度》,《图书馆论坛》,2008年第6期,第1页。

[14]施强:《图书馆制度文化》,《图书馆学研究》,2003年第1期,第47页。

[15]沈生进:《图书馆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同》,《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年第2期,第18页。

[16]郑琳:《一则规定引发的思考——关于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建设》,《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155页。

[17]郑丽娟:《论图书馆制度文化的构建》,《图书馆学研究》,2007年第9期,第31页。(www.xing528.com)

[18]张为江:《现行读者制度与公共图书馆理念的冲突及对策探析》,《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5期,第7页。

[19]张为江:《现行读者制度与公共图书馆理念的冲突及对策探析》,《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5期,第8页。

[20]蒋永福:《关于知识自由与图书馆》,《图书馆杂志》,2003年第8期,第9页。

[21]蒋永福等:《知识权利与图书馆制度——制度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建设》,2005年第1期,第8页。

[22]驱文、王梅:《论图书馆的“制度安排”》,《图书馆建设》,2008年第12期,第90页。

[23]驱文、王梅:《论图书馆的“制度安排”》,《图书馆建设》,2008年第12期,第90页。

[24][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5页。

[25]罗永福:《图书馆正义优先四定律》,《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2期,第8-9页。

[26]谭奇明等:《论图书馆的发展与图书馆馆员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6期,第70页。

[27]苏瑞竹:《图书馆与人文关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28]樊秋妮:《图书馆规章制度创新的思考》,《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第73页。

[29]姜怀宇、任大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析论》,《经济师》,2006年第7期,第98页。

[30]程焕文:《论“图书馆精神”》,《黑龙江图书馆》,1998年第4期,第9页。

[31]程焕文:《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精神》,《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年第2期,第35-42页。

[32]肖希明:《论图书馆职业精神》,《图书馆论坛》,2004年第6期,第64-66页。

[33]林汉城:《培育和弘扬图书馆精神:21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第4期,第28页。

[34]刘洪波:《现代图书馆的精神内涵》,《图书馆建设》,1992年第4期,第7页。

[35]于芝良:《图书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198页。

[36]秦俭:《图书馆精神探微》,《四川图书馆学报》,2001年第1期,第6-9页。

[37]韩继章:《学科精神与行业精神——图书馆精神的双翼》,《图书馆》,2002年第3期,第30页。

[38]刘明:《论科学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缺失》,《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第101页。

[39]肖希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86-87页。

[40]许春漫:《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43页。

[41]龚小华:《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化服务理念初探》,《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84页。

[42]周丽:《高校现代化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失衡与重塑》,《图书馆界》,2003年第3期,第30页。

[43]李世兰:《投入和产出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图书馆工作》,1998年第4期,第8页。

[44]宋艺丁:《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及效益评估》,《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年第7期,第59页。

[45]杨延铮:《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刍议》,《图书馆工作》,2007年第6期,第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