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校园的优化功能的分析

和谐校园的优化功能的分析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校园文化理所当然包括和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一)和谐物质文化可以优化校园环境大学的物质文化承载了大学的物质基础,内化于校园的每一个物质存在。大学和谐制度文化是以和谐为最高目标整合学校制度规范的,它是大学制度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协调化。

和谐校园的优化功能的分析

五、优化功能

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它由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组成。和谐校园文化理所当然包括和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和谐物质文化可以优化校园环境

大学的物质文化承载了大学的物质基础,内化于校园的每一个物质存在。它既是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大学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大学物质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一批设计和结构合理的课程和学科(专业);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和校园网以及一种良好和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由此可见,大学的物质文化在大学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1]。但是,有人提出大学物质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分别进行探讨。广义的物质文化是指大学存在及开展知识传承、创造活动的条件基础;狭义的物质文化应指大学的校园环境、建筑等外观物质形态[12]。本文仅从狭义的校园物质文化角度来探讨其优化功能。大学的物质环境是有形的、具体的,但其承载的物质文化却是无形的、扩散的。优美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无声的熏陶作用。整洁、卫生的校园环境既能防止疾病、保证健康,又能给人以舒适和愉快的感觉,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同时,它还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缓和学生的紧张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建设高品位的文化设施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庄重、典雅、艺术化的氛围和清新、整洁、文明的环境中,实现精神与环境的完美融合,从心灵深处内化文明修养,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启迪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和谐制度文化可以优化校园秩序

在社会运行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制度规范,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最终都凝结为一种制度文化,正是这种制度文化决定着社会如何正常地运转。有人认为学校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是教职工和学生对待制度的态度与方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还有人指出,大学制度文化是为了实现其目标而建立的关于大学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是以大学的学术性本质为依据确定的大学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合理的制度是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品德的规范化。规范而相对稳定的制度有利于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的形成[13]。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大学制度文化又是学校无形的文化载体,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魅力,它规范着学校师生的日常行为。大学和谐制度文化是以和谐为最高目标整合学校制度规范的,它是大学制度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协调化。和谐制度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序、合理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理性行为规范要求;更重要的是和谐制度文化还可以内化为大学师生的日常行为准则,把他们的行为纳入学校所要求的发展轨道,从而达到维护和优化和谐校园秩序的目的。

(三)和谐精神文化可以提高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

和谐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了人们崇高的理想目标,并为社会发展提供崇高的价值追求。充分发挥和谐精神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精神支柱和灵魂,给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奋进的目标,从而使人们在追求和创造理想世界时更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也使人们的追求不断得到提升和升华[14]。大学精神文化是基于对大学本质、大学特色、大学品牌、大学办学规律以及大学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的深度认知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声誉及凝聚力、感召力、发展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创建与优化大学文化首要任务在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文化,形成广大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15]。和谐精神文化是培养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任务。它可以通过对真、善、美的弘扬,对假、丑、恶的斥责,向人们展示人类超越的价值。当市场极度扩张,引起社会和校园理想褪色之时,和谐校园精神可以唤醒已经淡化的理想;当社会庸俗文化入侵校园,并迅速占据人们心灵,造成人性异化之际,和谐校园精神可以克服工具理性的制约和统治;当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人们精神迷失之时,和谐校园精神给人们提供崇高的价值观,并重建人类精神家园。因此,和谐文化所创造的精神、意义世界必将对人们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起到提升和高扬作用。

【注释】

[1]唐德海:《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和作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66页。

[2]唐德海:《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和作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67页。

[3]周挥辉:《大学文化问题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8期,第23页。

[4]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3期,第4页。(www.xing528.com)

[5]周肖兴:《试论确立大学文化的中心地位》,《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3页。

[6]许振兴:《从和谐社会视角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构》,《教育探索》,2007年第10期,第21页。

[7]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8]朱燕:《论校园文化建设中“和谐”教育之功能》,《重庆社会主义学报》,2003年第4期,第53页。

[9]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358页。

[10]张冠华:《社会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年第8期,第10页。

[11]王冀生:《现代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高教探索》,2001年第2期,第5页。

[12]彭德宗:《大学物质文化建设》,《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91页。

[13]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第18页。

[14]于炳贵、张涛:《论和谐文化的功能与建设》,《理论学刊》,2007年第11期,第18页。

[15]韩延明:《论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大学精神的铸就》,《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第31-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