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校园文化在高校中的地位
(一)文化概念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种之多,这些定义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足,比较有代表性地有三种:一个世纪以前,E.B.泰勒(E.B.Taylor)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作为社会的成员的个体获得的一切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的集合”;爱德森·荷贝尔(Adamson Hoebel)的定义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共有的和外显的行为特征的集合”;文化还被定义为“后天习得的,共有的,强迫性,相互关联的符合设置,其意义决定了社会成员行为和思维的方向”。人类学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比如是从家庭、学校、教堂的教育中学习获得。但也有把文化的概念区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普遍认为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较普遍地被看做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文化,正是人们在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过程中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各种条件的总和。文化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相伴而生。自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人类社会文化。(www.xing528.com)
(二)校园文化
由于大学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承、适应、批判、选择、创造文化的活动。广义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大学制度等。狭义的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它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系统中最为重要和典型的一种亚文化形态,是具有广泛文化主体基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稳定习惯化的价值体系,对社会发展起到自觉能动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积淀了稳定的文化精神,在发展进程中拥有自觉的文化主体,有着鲜明的服务社会文明发展的宗旨,并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最为密切且具有相对独立性[3]。大学校园文化的突出标志就是在大学发展中凝聚而成的校训,它们大多是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宗旨、办学要求等的经典概括,反映大学精神和大学的理想追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既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具有时代精神,同时体现出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特色。大学校园文化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文化承载精神,精神体现文化。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环境”,就是校园的“氛围”,就是校园的“生态”,就是校园中弥漫着的文化精神,甚至可以说是学校的灵魂。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的“泡菜坛理论”指出,校园是泡菜坛,文化就是泡菜水,学生就是泡菜;有什么样的泡菜水,就将泡制出什么样的泡菜[4]。对人类而言,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具有科学精神更重要。没有科学精神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大学就是通过文化培养人、造就人的。大学文化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建立以科学精神为实质的道德规范。因此大学文化对人的科学精神的塑造比知识的传播、创造和运用更重要。在未来的知识社会里,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以及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都离不开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利用,知识生产力不仅是一种科学技术竞争力,更是经济成败的关键因素。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和高科技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也成为生产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培养人文精神和崇高道德品质的文化力。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传授,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这就需要一种崇高大学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不仅能给予人先进的思想观念,更能给予人崇高的精神和创新的价值取向。如果说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那么,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就是以“科学、自由、民主”为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文化,所以应当确立大学文化的中心地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教育的社会意义越来越广泛,也会越来越开放,大学也将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摇篮,大学文化的中心地位也就越来越突出[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