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敏感度理论视域中的跨文化学习适应性教育研究

跨文化敏感度理论视域中的跨文化学习适应性教育研究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文化敏感度理论视域中的跨文化学习适应性教育研究王宇航摘要:当前出国留学热潮中,家长和学生对跨文化学习和生活认知存在一定误区,部分大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能力较差。跨文化敏感度理论为我们理解个体对待其他文化的感情发展和有效提高跨文化学习适应性有一定指导价值。而跨文化敏感这个概念即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

跨文化敏感度理论视域中的跨文化学习适应性教育研究

文化敏感度理论视域中的跨文化学习适应性教育研究

王宇航(1)

摘 要:当前出国留学热潮中,家长和学生对跨文化学习和生活认知存在一定误区,部分大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能力较差。跨文化敏感度理论为我们理解个体对待其他文化的感情发展和有效提高跨文化学习适应性有一定指导价值。高校教学管理者和学生工作管理者应该通过选修课程设置、组织机构创新和活动载体设计等三方面着手做好大学生跨文化学习的适应性教育。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学习 适应性

当出国留学成为当代大学生毕业三大选择之一的时候,我们对留学的关注已经不再是如何实现出国留学梦想,而是能否顺利适应辛苦的留学生活和国外大学的紧张学习。如何帮助大学生较好地适应异国文化、提升多元文化适应能力已经成为跨文化研究者和教育学专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跨文化敏感度理论集中关注个体对一种文化的情感发展过程,为我们研究跨文化学习的适应性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

一、进行跨文化学习适应性教育的必要性

案例一(2):朱强(化名)在中国时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从小到大学业很顺利,老师和同学都称他为“神童”。2001年,朱强提前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到洛杉矶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可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因为与导师的关系紧张,影响了学业。本应4年可取得的学位,直到2006年还没有拿到。2006年,朱强与导师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被学校除名。由于失去了生活来源,走投无路的朱强开始流浪街头,加入了洛杉矶的流浪大军

案例二(3):22岁的陆影(化名)有着十分殷实的家庭条件,从南京某大学毕业后父母以为她应该出国镀金,反正家里也不缺钱,拿个洋硕士回来更好找工作。陆影的成绩也不错,才半年多的培训,雅思就拿到了6.5分,拿着不错的成绩单,几个月前她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求学路。但是,一个星期不到,她就瞒着父母购置机票逃回了家,回家后痛哭流涕地控诉在国外生活如何艰辛,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着实震惊了父母。事后得知,她第一次出国,又是成年人,没有接送人员或是寄宿家庭。而是只给了学校的地址,连在哪里注册都不清楚。住进宿舍,也不知道在哪里用餐,几天之后就跑回了家。

以上两个真实案例能够反映出近年留学热潮中家长和学生存在的一些特点和问题,包括:出国动机源于攀比或者追随潮流,往往与个体真实发展对接不足;对出国留学认识简单化,主观上有选择性地接受正面积极信息,对留学困难与问题估计不足,了解不多;留学生习惯了国内环境下的学习与生活,对与此差别极大的国外生活不适应,部分学生出现抗拒心理,导致最终难以融入新生活。留学生不适应、不喜欢留学生活的“反潮流”现象,应该引起盲目出国的学生及其家长们认真反思出国背后的动因和为此应付出的代价。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醒意识到不仅要做好学生跨文化学习的路径设计,更应该进行跨文化学习的适应性教育,培养多文化中的生存发展能力,使出国学习的学生顺利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生活,完成学业,提高个体的多元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说,中国学生可以取得各类出国语言考试的高分甚至满分,但出国后的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与考试表现相差甚远,出国前的跨文化学习适应性教育是否科学合理已经成为影响留学生海外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设计和实施大学生跨文化学习的适应性教育问题已经摆在了高校教学管理者和学生工作管理者的面前。

二、跨文化敏感度理论的内涵与应用

跨文化敏感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概念首先由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Milton Bennett于1984年提出,他认为“跨文化敏感是一个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六个阶段:否定、防御、最小化、接受、适应和融合。”(4)Chen&Starosta(199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而跨文化敏感这个概念即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因此将跨文化敏感定义为: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5)Milton Bennett提出的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the Developmental Moda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个概念的深入理解,并指导我们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

表1 跨文化敏感度的发展模式表(6)

img8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分析出,在民族中心主义阶段,个体否认、诋毁或低估其他文化存在,即使通过强调物质或精神的普遍性而承认文化相似点,但还是给予文化差异更多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倒置阶段,“一方尊重并珍惜对方文化,而且将对方文化视为优等文化,同时贬损自身的文化背景……这不过是‘民族中心主义’的中心替换而已。”(7)在差异减少阶段,个体给予文化相似性以更大关注,但只是更加关注人类的普遍物质、精神需求,“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人必须吃饭、消化然后死亡。但是如果文化只是一种生物学上的连续体,它的意义也就会大大减弱了。”(8)文化倒置阶段和差异减少阶段的跨文化敏感度在很多大学生身上都能够找到类似表现,前者具体表现为出于对音乐艺术体育、娱乐、自然环境、高等教育和流行时尚等青年文化元素的追逐,而对某种异域文化接受、喜欢甚至迷恋,对原来的文化感到疲乏;后者可以理解为承认文化存在异同,但差异是主体,认为相似则是源于人类共同的物质或精神需要,带有生物学上的普遍意义,这实际上是对文化差异进行弱化,通过滤去这些相似之处的不同文化表现,从而避开了更具实质意义的文化比较,从个体感情上讲,是通过对文化差异的文化“抹平”来维系民族中心主义。

在民族相对主义阶段,个体试图理解、接受其他文化并构建多元混合文化,最终成为一个拥有自省能力的文化旁观者。其中,接纳阶段表现出对其他文化框架下的行为、价值观给予尊重,逐渐尝试从其他文化视角理解世界。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脱离本土娱乐的界限,他们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观看好莱坞大片、美剧、英美达人秀、英超联赛和美国脱口秀等欧美娱乐节目。当不再通过课堂教学或者阅读间接了解欧美文化,而是直接享受与欧美观众同品质的文化产品时,当代大学生对其他文化尤其是欧美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已经超越了好奇和拓宽视野本身,多元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他们的脑中形成。当进入移情阶段,个体不仅尝试从其他文化视角理解他人感受,而且开始疏离自己原有的文化框架,并通过对其他文化的补充和吸收使自己融入新的文化环境,进而实现世界观、价值观的更新和文化身份的融合。如今出国学习的大学生已是数以万计,对跨文化学习的看法也更为理性客观。从笔者接触的诸多案例中,在读期间有过出国学习经历的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较高,部分学生已经处于文化调试阶段,具体的表现是有了一段时间跨文化学习经历后,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一定变化,尤其是对成功和职业的看法变化较大,变得更加平和,更能体现本人的兴趣和主旨,减少了从众性和功利性,将个体发展与个体本身的感受、成长结合得更为密切,充分表现了欧美国家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文化特征,表明对多元文化的接受程度已经进入了心向往之的较高层次。

三、跨文化学习适应性教育的路径研究

根据跨文化敏感度理论的诠释,大学生在跨文化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相对主义两个阶段,处于民族相对主义阶段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跨文化学习。提高大学生跨文化学习的适应性既要区分个体所处的阶段及其特征,也要通过课堂内外各种教育途径引导大学生提升跨文化学习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日益多元的社会文化生活。笔者认为,高校管理部门可以从选修课程设置、组织机构创新和活动载体设计等三方面着手做好大学生跨文化学习的适应性教育。

(一)聘任中外教师开设文化艺术类课程

增加对其他文化的知识性了解和感性认识,是消除文化隔膜,培养对某种异质文化感情的重要前提。目前国内高校中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尤其是拥有历史学、艺术等专业师资,能够为学生跨文化学习的适应性教育提供文化支撑。相比之下,外语财经类大学学科门类少,专注建设经济、金融法律和外语等课程,对人文艺术类课程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视,导致相关课程建设落后,文化艺术类课程没有像财经外语类课程那样被列入课程建设的重点。学生普遍对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多为凑学分而选修课程,这既损伤了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课程长远建设和人才培养层次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拔尖创新人才,我校应该加大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力度,将现有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文学艺术模块学习定位为跨文化学习的适应能力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外籍教师和国内名师讲授各国文化知识和各流派艺术鉴赏常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除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直观展示,还可以通过校史馆博物馆的配套建设,整体推进我校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培养。(www.xing528.com)

(二)组建学生综合学习与活动中心

与来华留学生共同学习和相处是大学生学会尊重行为与价值观差异的捷径。我校经过认真论证和研究,已经将来华留学生与国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逐渐融为一体,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办学环境。目前在大多数课堂上都可以看到不同肤色、不同国别的大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很多校园文化活动愈来愈多融入多元文化色彩,留下来华留学生的身影,一个包容、开放、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正在形成,本土大学生对其他文化的感情距离正在拉近,对差异化的行为与观念接受程度增高,跨文化学习的适应能力逐步提高。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性教育,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在适时成立全校性的学生综合学习和活动中心,立足服务包括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在内的全校学生,主要针对大学生学习和校园生活提供咨询、辅导等服务,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在校顺利完成学业和开展校内生活,填补目前我校缺乏全校学生学习服务机构的空白。在服务过程中应不再实行内外有别的“双轨制”,而是基于学生不同需求的标准化、科学化服务,如开展入学适应性教育应该让国内学生与国际学生共同接受,一起感受我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强化学校意识;开展外语学习辅导,可以分别针对英语、汉语、法语等不同语种分别进行,方便中外学生。学生综合学习与活动中心的成立提供了一个以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为主题的交流平台,不同于课程被动接受文化常识,大学生是在主动选择和参与中触摸差别,这能够有效促进我校学生加深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举办国际大学生夏令营、国际大学生学科竞赛和优秀学子访学计划等活动

近年来,我校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品质迅速提高,活动范围辐射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暑期社会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学生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尤其是2010年我校主办的中美(希)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更是赢得了学生们的好评,与多国大学生的实际接触和国外学习生活切实提高了参与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适应能力,今后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大投入,扩大参与范围和充实活动内容,使之成为学生跨文化学习的高端品牌活动。学校可以利用目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良机,积极与国外高校举办大学生学科竞赛,这样既可以加强学校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国际赛事中更好地与其他国家选手协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提高我校学生深层次的跨文化学习适应能力。同时,可以考虑将我校优秀学生的奖励方式由奖学金转化为出国学习资助,推出“优秀学子访学计划”,鼓励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在国外一流大学交换学习一段时间,在国外环境中历练跨文化能力,促进他们衡量自己是否适合国外的学习与生活,使自己今后的学习选择更加明智理性。

参考文献

[1]黄斌兰.跨文化敏感研究回顾.中国校外教育,2009(6).

[2]胡超.中美成功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

[3]周杏英,彭学敏.文化学习对跨文化敏感的影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7).

【注释】

(1)王宇航,男,助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辅导员。

(2)引自http://www.chinaedunet.com/news/liuxue/2010/4/content_190791.shtml.

(3)引自http://zhuoyueenglish.com/news/2010062402.html.

(4)周杏英.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测试.山东外语教学,2007(5):62-66.

(5)周杏英.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测试.山东外语教学,2007(5):62-66.

(6)刘丹.跨文化敏感度发展阶段分析与策略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99-101.

(7)刘丹.跨文化敏感度发展阶段分析与策略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99-101.

(8)刘丹.跨文化敏感度发展阶段分析与策略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99-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