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的勤工助学工作研究
雷 亮 王依然(1)
摘 要:近几年,在党中央16号文件的指引下,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勤工助学工作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即高校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本文旨在以现实情况为基础,对国际化背景下的勤工助学工作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方法。
关键词:国际化 勤工助学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于2005年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14号)。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从此,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在以上规章和政策的规范及指导下得到了良好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成绩。当前,我校正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在此背景下研究勤工助学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一、推进国际化背景下勤工助学工作的意义
(一)助力国际化战略实施的重要工作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其中一环,它的开展不能脱离高校的校情背景,尤其是一定时间阶段内学校的中心工作。当前,我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即是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化也是我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路和特色所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带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课程教材、语言环境、实习实践、文化交流和校园生活及活动等的国际化建设,为了实现国际化建设的诸项目标及顺应国际化建设所带来的效果,勤工助学工作就可以在此背景下大力拓展已有的各项工作内容为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助力、为国际化建设服务,同时在助力国际化建设的过程中推动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
(二)推进勤工助学工作的必然要求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我校勤工助学工作获得了优异的成绩,闪光之处可圈可点。国际化是我校办学以来的重要特色,当前正值我校实施国际化战略,勤工助学工作更应把握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各项国际化建设的利好条件下,大力推进已有的工作内容,如岗位数量、岗位设置、申请条件、育人功能等,深入挖掘和拓展可以在国际化背景下开展工作的领域,开创性落实国家关于高校勤工助学的各项政策。
(三)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
勤工助学与人才培养从开始就应是紧密相连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倡导和组织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获取合法报酬,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四条也指出,“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国际人才是国际化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勤工助学应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育人功能,利用国际化背景的舞台,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提高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各项素质。
二、国际化背景下勤工助学工作研究的几个方面
(一)关于岗位数量
据一些学者的统计,目前在校生中70%的学生有勤工助学愿望,(2)但目前来看,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数量还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些高校甚至无法实现为全部贫困生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更不用说安排非贫困学生上岗。而实施国际化战略必然会带来教学、科研、交流、行政工作、校园生活、校园活动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例如,我校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已经占到了师资总数的50%以上,有近150人有过驻外或在国际机构工作的经历。随着国际化的日益深入,这些教师将会更多地开展国际学术研究和科研相关活动,这时就会需要更多数量的助研岗位,由此就可以带来勤工助学岗位数量的增加。又如,随着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学术团体及其他各类国际组织交流的日益加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研讨会、访问、参观都会大幅增长,这时就会产生更多如陪同、服务、会务等岗位,勤工助学工作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
(二)关于岗位属性
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属性应当是多方面、多种类、多层次的,但目前高校提供给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大多是诸如清扫卫生、递送材料、整理资料、使用电脑进行简单办公操作等简单劳力工作,这些工作不需要发挥外语优势、不需要结合专业知识、不需要应用复杂技术技能,如此就无法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和优势,由于接触不到相关领域,也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通过勤工助学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据统计,目前参加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中,从事家教的比例占50%以上,从事单纯体力零工的比例占40%以上,从事技术性、管理性、学用结合的比例不足10%。(3)由此可见,高校在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时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特点和专长,增加知识型、专长型、技能型、管理型岗位,丰富勤工助学岗位的属性种类。需要在这里指出的是,笔者以上建议并不是说大学生不能从事劳力性的岗位。相反,笔者认为,大学生从事一些劳力性的勤工助学工作有助于磨炼他们坚强的意志、使他们懂得父母的辛苦、教他们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笔者建议减少简单劳力性岗位,增加劳力型和智力型相结合的岗位,在国际化背景下,尤其注意要增加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国际交流能力的岗位,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增强劳动观念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另外,在丰富勤工助学岗位属性的时候,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为学生安排属性能够有所侧重的岗位。如按照年级,可以结合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安排属性侧重不同的岗位。如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安排以劳务性、服务性、事务性工作为主的岗位,主要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社会意识、劳动观念和纪律观念;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安排以专业性、技术性和管理性为主的工作,主要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4)又如按照特长不同,也可以安排属性侧重不同的岗位。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外语基础比较扎实,掌握较好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就可以安排技能性、知识性工作为主的岗位,主要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有些学生尤其是从偏远山区来的学生,他们的外语交流能力基础较薄弱,就可以安排事务性、服务性工作为主的岗位,主要培养他们处理事务,尤其可能是国际性事务的能力,扩展他们的视野,尤其可能是国际视野。
(三)关于岗位内容
这方面是结合以上岗位属性展开的进一步阐述。在丰富勤工助学岗位属性的同时,必然要求岗位内容的拓展和提升,这里着重阐述国际化背景下勤工助学岗位内容的拓展和提升。
如前所述,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带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课程教材、语言环境、实习实践、文化交流和校园生活及活动等的国际化建设,这时如果勤工助学工作能够大力跟进,必然会创造出内容更加丰富的工作岗位。如随着我国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深入,教师会进行更多涉及国际领域的科研工作或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这时就可以设置以助研为内容的勤工助学岗位。这样的岗位可以是以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的时间段为期间的短期岗位,也可以是配备给教师的长期助研助手。当然,在决定参加教师国际性课题研究助研岗位的学生人选时,应当考虑到申请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外语能力。设置这样的岗位,不仅有利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及早、顺利完成,而且有利于学生丰富专业的国际领域知识、锻炼科学研究能力。另外,随着我校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我校会引进更多的外籍教师,也会有更多的外籍学术团体和学者到我校参观、访问和交流,这时就可以设置相应的如陪同、服务、助研、助教、助管、生活向导等勤工助学岗位,这样的岗位可以是“一对一”的(即为一名外教配备一名勤工助学学生),也可以是“一对多”的,还可以是面对整个团体和会议的,可以灵活设置。这样不仅便利了来我校的外籍学者,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素质。(www.xing528.com)
又如,目前我校在校的来华留学生数占全校学生数的比例居全国第三位,平均每五个学生中就有一个留学生,留学生分别来自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如此之多的留学生,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刚入校时大部分留学生就会遇到语言方面的困难。笔者接触过的一些低年级留学生就经常反映,因为汉语基础不牢固,致使他们在中国生活尤其是学习存在很多困难,平时生活中的交往圈只能限定在语言交流没有障碍的一个狭小圈子里,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对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的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就可以结合“本硕博留一体化”的工作要求,专门设置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汉语辅导和专业学习指导的勤工助学岗位。这样的岗位同样可以是“一对一”的(即为一名需要帮助的留学生配备一名勤工助学学生),也可以是“一对多”的,还可以组织相应的语言小组、学习小组、生活帮扶小组、兴趣小组等,申请勤工助学的学生可以在小组里担任组长或副组长。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建设由外语能力过硬和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勤工助学学生担任主讲教师的辅导课。总之,辅导形式可以多样化,随之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也可以多样化。如此在国际化背景下拓展和提升勤工助学岗位内容,不仅解决了来华留学生的困难,而且提高了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交流能力,增进了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友谊,也推动了“本硕博留一体化”。
(四)关于岗位领域
本文所述及的勤工助学岗位领域是按照地域划分的校外和校内两个领域。据调查,在学校管理之下的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目前大部分局限于家教。在国际化背景下,高校除了在校内拓展和提升勤工助学岗位外,校外领域也可以成为重要的“掘金地”。美国的高校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长期的、稳定的、连续性的工作岗位,工作岗位不仅仅局限于校内,很多岗位是由各高校与附近的社区共同提供的,这一方面可以使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持续化,另一方面也让美国的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聪明才智为社区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5)
建设世界城市已成为北京建设和发展的新目标,这也与我校实施国际化战略不谋而合,大学应当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者应当适当走出校园,走进国际社区、走进总部基地、走进各类国际会议和赛事、走进各类需要大学生特长和优势的单位和组织,利用北京——这一国际大都市的丰厚资源,积极开拓新的、更多的、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勤工助学岗位。
在“走出去”的同时,还可以施行“引进来”战略。高校可以创造条件,主动邀请有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单位到学校来召开勤工助学招聘会、宣讲会和见面会等。
(五)关于岗位持续时间
目前由高校管理的勤工助学岗位持续时间大部分是以学期为单位的,即学期开始,勤工助学学生开始上岗工作;在假期期间,勤工助学工作则处于暂停状态,而一些有持续勤工助学意愿或希望在假期期间进行勤工助学的学生不得不到社会上自己寻找工作机会和临时兼职。据调查,假期期间,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同样有很多勤工助学的机会,这就需要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者开发在假期期间进行工作的短期勤工助学岗位或适合持续进行的长期岗位。如在寒假期间,一些外国留学生会留校,这时就可以挑选寒假留校的申请勤工助学学生进行如上所述的勤工助学工作。还可以挑选假期留校的申请勤工助学学生为在假期期间进行的国际会议提供服务等。
综上所述,在国际化背景下不断推进勤工助学工作是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拓宽大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
[1]杨志远.高校勤工助学的新发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姜旭萍,丁桂兰,胡刚.高校勤工助学政策的落实现状及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27).
[3]王圆圆.中美高校勤工助学比较研究.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注释】
(1)雷亮,男,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学院分团委书记;王依然,女,助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
(2)杨志远.高校勤工助学的新发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6-58.
(3)杨志远.高校勤工助学的新发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6-58.
(4)姜旭萍,丁桂兰,胡刚.高校勤工助学政策的落实现状及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27): 78-80.
(5)王圆圆.中美高校勤工助学比较研究.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5-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