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静(1)
概 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知识对于竞争和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才的竞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对人才的拥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的首要一环。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清晰,高校对大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积极营造国际化交流氛围,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拓展学生知识层面和国际视野,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本文采用关世杰教授有关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对高校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的途径进行梳理,对其渠道的拓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 中外学生 跨文化交流 途径
人类的跨文化交流究竟发端何时,恐难以追根寻源,但跨文化交流历史的源远流长却是公众认可的不争事实。不过真正把跨文化交流作为学说进行研究却也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近半个多世纪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产业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国间的往来与交流日益频繁,人们才开始对跨文化交流进行研究,并对此愈加重视起来。而我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使得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也越来越广泛深入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跨文化“的研究逐渐引起了我国研究者的注意,跨文化交流的理念也一步步进入了大众视野。
一、“文化”的基本涵义
研究跨文化交流,“文化”是一个需要理解的核心概念。自古至今,人们为“文化”下的定义有二百余种之多,虽然由于研究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存在着差异与分歧,但对“文化”本身的多样性与变化性的认识基本一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地球村”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多义而不定的概念,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意义上“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扩展,从形而上的理念、价值观,到现实生活中最生活化的饮食、娱乐,无不包含于文化当中。
最早为“文化”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Tylor),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此后,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曾为“文化”定义,我国权威的《辞海》对“文化”的界定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通俗而言,文化是一个群体(国家、民族、企业等)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2)
二、“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涵义
一般认为,1959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文化学家、心理分析专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所著《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随后研究者们对“跨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累累,使其渐成显学。
通常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间进行的交流活动;目的是对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予以接受、适应、包容,求得理解与共同发展;避免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隔膜与冲突。
三、研究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个民族,2 000种以上的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仍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要在“越来越小”的这同一个地球上生存、发展,需要不断增进与他文化的彼此了解,求同存异,和谐发展,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所在。
研究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就可以体会。
前不久,我校师生代表团接受国家汉办任务前往巴基斯坦孔子学院进行文化巡演时即遇到一个问题,师生们在台上卖力演出,但台下却是一片无声和摇头,虽然师生们此前已了解到巴基斯坦人性格较为含蓄、内敛,且在这里人们摇头才是表示赞同、欣赏,但师生们一时还是有些不适应,心里打鼓。细心的主持人很快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利用串场的时间讲解道:在中国,观众们是用热烈的掌声对演员们的表演表示欢迎和赞赏,并在台上同学表演京剧时带动场内观众用中文叫起“好”来,台上台下形成互动,场面立时热烈起来,演员们的表演也更加自信了。
或许很多观众还记得世纪初曾经引起热议的那部电影《刮痧》。它讲述了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中国家庭,孩子突然发烧,刚到美国的爷爷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情急之中便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给小孙子治疗,后再到医院看病时被护士发现了刮痧留下的血痕,护士便怀疑是其家人虐待孩子,于是儿童福利院把孩子的父亲许大同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许大同无法让大家相信刮痧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而证人们令其意想不到的证词,律师的百般刁难,令百口莫辩的许大同因愤怒而失去理智,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后来,许大同为见到儿子而做出了种种过激之事,最终失去了工作、朋友并与妻子分居,所幸最终许大同的一位美国朋友来到了中国,证实了刮痧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故事才没有以最终的悲剧收场。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间的交流极易因不了解而产生伤害,而涉及政治、外交时,则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冲突甚或战争,历史上这样的实例并不难寻。要消除跨文化交流这种可能的阻碍、隔阂,避免矛盾与冲突,对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的许嘉璐教授讲过:世界上有普世性的道理存在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之中,但同时各个国家的文化都带有自己的个性。要想做到与世界各种文化共存共荣,我们就不仅仅要向外国文化学习,还要弄清楚外国的文化背后的人们是怎么思考的。(3)
四、高校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主要途径梳理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知识对于竞争和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才的竞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对人才的拥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的首要一环。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清晰,高校对大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积极营造国际化交流氛围,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拓展学生知识层面和国际视野,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
学生的国际流动,是高校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本文采用关世杰教授对跨文化交流表现形式的归纳,对目前高校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的途径做一梳理。
关世杰教授认为,跨文化交流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所进行的交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跨文化交流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形式的交流中——种族间的交流,民族间的交流,国际间的交流,同一文化中不同的亚文化间的交流;从政治学角度来看,跨文化交流又可分为——国内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的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跨文化人际交流,跨文化组织交流,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在个人层次、组织层次、国家层次三种主要情境下进行的跨文化交流在实际生活中最为典型。(4)
根据高校的情况,这里采用关教授政治学角度的分类,将高校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首先分为校内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和校外跨文化交流,进而将校内跨文化交流从两个层次即个人和组织层次上进行划分;而将校外跨文化交流从个人、组织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进行整理。
(一)高校内跨文化交流
1.跨文化人际交流:指不同文化背景个人之间的交流
(1)直接的、亦即面对面的交流: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来华留学人员人数迅速增长,这些留学人员中的绝大多数集中在全国各高校,这也就为高校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先决条件。中外学生间、各外国留学生间跨文化交流随时随地发生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2)间接的交流:通过一定的媒介,如报纸、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等新媒体与他文化进行的对话与交流。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的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进行跨文化交流。而这种传统上的间接交流,还可以通过视频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直接的、面对面的即时交流。
2.跨文化组织交流: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组织间的交流,以及组织内不同文化背景成员之间的交流
(1)第一课堂:即教学课堂。包括中外同学同堂上课,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聘请外国教授,开设跨文化交流研究课程,开展全英文或双语教学等。在同一课堂上,来自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最易产生碰撞,如:一般来讲,西方学生在课堂上反映比较活跃,回答问题主动积极;东西方同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也时有不同。
(2)第二课堂:即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它包括学生社团、各类文体比赛、语言角等,在竞赛和合作中,不同理念相互交融,彼此不断增进了解与友谊。有这样一个实例,在一场留学生与某一规模较小院系代表队的篮球比赛中,由于留学生队有不少队员来自欧美的篮球运动发达国家,且个个人高马大,两节下来就把比分拉大到了58比8,一旁的观众忍不住对留学生队带队的中国老师说:让留学生悠着点吧,不然太难堪了;带队老师虽了解这些留学生,但仍将此意传达给了队长,但留学生代表队表示,把最好的技艺展示给观众和对手才是尊重。而大家也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去享受比赛带来的精彩。
(3)第三课堂:即社会实践,它包括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的实习、参观学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如很多高校都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农村、厂矿参观、支教、调研等,这里有不少团队是中外学生共同组织的团队。
(二)校外跨文化交流(www.xing528.com)
1.跨文化人际交流
(1)出国和来华留学: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起,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自费出国,进入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学习;而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成为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又一主要途径。
(2)出国和来华旅行:近些年来,很多学生出国旅行,有些只是为见识异域风光文化,也有些是为日后留学做一番了解与考察。外国学生亦然。
2.跨文化组织交流
(1)校际交流方面:现在,很多高校都将在校生出国留学、实习、考察的比例作为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程度的标准之一,对与国(境)外大学和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极为重视。
中外高校互派学生: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交流生,中外高校通过协议互派留学生,这样的做法在高校中非常普遍,交换生学习的时间依协议而定,近年来“2+2”、“2+3”项目颇受欢迎;我校即有与法国兰斯高等工商管理学院合作的2+3项目等多个这一类型的项目。
短期访学团: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以短期访学团的形式赴他国学习、考察,形式包括各类短期培训班、游学团、夏令营等,这也是大学交流中常见的形式,如美国杜克大学近些年来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中国做短期游学,我国不同的大学作为接待单位,中国学生参与交流与服务,双方互有收获。
海外实习: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赴海外实习,部分项目可以实现学分认定。
(2)通过项目组织进行留学生互换:如美国大学联盟(TBC)总部设在我校的北京中国学中心(The Beijing Center of Chinese Studiese)每年从美国不同的大学招收学生来我校留学,学习中国经济与文化,并组织学生进行旅行和实地考察。
(3)通过非赢利组织开展的活动:目前也有一些非赢利组织通过提供全部或部分费用支持大学生到他国实习、考察;或通过组织各种大学生国际竞赛,实现跨文化交流,如爱因斯特中国国际大学生实习交流协会就有组织一些大学生海外实习和大学生国际辩论等竞赛。
3.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
(1)通过国家、城市或组织等形式组织的大学生国际交流与赛事实现不同国家大学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如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组织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各类世界大学生锦标赛,某城市举办的国际大学生龙舟赛,还有国际大学生爱心委员会等类似国际组织组织的各类活动。
(2)以国家形式,号召青年志愿者参加的文化推广等活动,如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就广泛在大学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设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进行教学服务。在国外也有类似的文化推广活动,如西班牙在全球广泛设立的塞万提斯学院,德国设立的歌德学院等。
(3)国家公派、公助留学生:国家通过考试,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深造;同时设立政府奖学金帮助他国优秀学生到本国学习。
五、高校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渠道拓展
第一,从国家层面上,更加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拓展校际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让更多的同学能够有机会在大学阶段拥有海外学习经历,增进跨文化交流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发展。
第二,拓宽渠道和领域,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5)
第三,提高高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第四,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国别和数量,加快来华留学生趋同管理进程,使学生不出校门、国门即有更多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第五,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在全国公开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资助和奖励力度。(6)
第六,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海内外高校的学生社团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但在中外校际交流中,它起到的作用尚不充分。
第七,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出国留学,但互联网可以把每个人拉得更近,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建立联络平台,增进学生“直接”交流。
在国际教育交流日益宽广与深入的今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渠道将越来越直接与宽广,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拓展和创新交流途径,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战略方针指引下,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注释】
(1)阎静,女,副编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党总支书记。
(3)国际在线(来源于《北京日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谈‘跨文化交流’”。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