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人才国际化的素质要求谈高校德育创新

从人才国际化的素质要求谈高校德育创新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人才国际化的素质要求谈高校德育创新汝鲁恒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才国际化。作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如何应对国际化挑战,进行德育创新,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新时期进行德育建设的新课题。

从人才国际化的素质要求谈高校德育创新

从人才国际化的素质要求谈高校德育创新

汝鲁恒(1)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才国际化。我国已加入WTO、经济发展纳入全球化进程,因此,同样面临人才国际化的趋势。作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如何应对国际化挑战,进行德育创新,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新时期进行德育建设的新课题。本文从人才国际化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角度出发,就我校德育创新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人才国际化 国际化人才 素质要求 德育创新

一、人才国际化及其素质要求

我国人才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教授认为:“人才国际化指的是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作为人力资源中的精英,其活动范围日益超过本国边界,实现国际流动的现象。人才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大趋势。人才国际化包括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活动空间国际化等。”(2)由此可知,国际化人才是人才国际化进程中所实现的一个方面。

人才国际化对人才有哪些素质要求?专家学者见仁见智。根据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加之自身的认知理解,笔者认为,人才国际化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可以分为两方面: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硬件是指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知识,如了解国际社会公共价值理念,通晓国际规则,熟知工商管理知识,具备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等。软件方面包括:

第一,较高的政治素养。包括思想、纪律、作风等方面,具体来说,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在国际政治纷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立场,不被利用,不抛弃国家;要有事业心,热爱本行业,热爱本职工作,只有保持对工作的热情才能为之而努力奋斗。(3)

第二,良好的道德品行与心理素质。尽管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有很大差异,但在国际舞台上总有一些统一标准: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遵守行规,忠于所在领域,保守正当行业秘密,通过良好的道德品行进行自我约束;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恰当地进行自我定位,面对压力能做好自我的心理调适。(4)

第三,国际化的视野和意识。拥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适应国际竞争的思维方式,能认清世界发展的规律和潮流;能理解和尊重不同的社会文化、民族风俗、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能准确把握国际上本行业、本领域的整体格局、最新成果、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5)

第四,适应国际化的能力。例如包括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个时代需要创新能力,全球化更需要创新能力;国际化的交流、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促进合作的顺利开展和长期运行;思维清晰缜密的信息分析能力,能迅速抓住问题关键,洞察国际动态,作出正确敏捷的反应;此外,还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学习才能永远处于国际竞争的领先地位。

二、人才国际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人才国际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高校,德育工作担负了国际化人才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的培养,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因此,人才国际化对于高校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更新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改进和丰富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德育工作在人才国际化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它能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着德育培养的方向和性质。当今世界政治局势错综复杂,西方霸权主义及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也加紧了对中国政治的渗透;经济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多极化、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社会改革进程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长期积压的问题也凸现出来,使人们思想上出现较大波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也日益趋向多元化。这些变化对当今高校学生带来了巨大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力度。

学校应根据当今国际和国内形势,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在教学中融入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深刻了解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实现民族精神的培养、凝聚和发展,从而在国际化舞台上能够心系国家,使我国在国际上保持民族的团结,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学校还应当使用新方式、新方法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学普及,指导学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使之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保证思想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此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热爱祖国,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

(二)加大对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力度

道德修养是人才素质中的最重要内容,道德失范的危害非常之大。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无处不在,并愈演愈烈,如何在现代社会的残酷竞争中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非常重要。此外,变幻诡谲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国际化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保证良好心态和承受力,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多变的关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现代德育的根本目的,又是其他德育目标实现的前提。(6)

(三)形成国际化的德育教育观念

想培养国际化人才,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首先形成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因此,在德育工作实践中,要从全球化的视角和时代的高度出发认识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改革的趋势及其应当承担的重大历史责任,要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置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从国际社会的视野对人才培养的总体素质进行考察,从而确立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方针乃至具体措施。(7)这种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高校人才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一、思想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主要是指为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而加强国际意识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二、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在国际环境下的竞争能力,比如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在国际化环境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四)提供国际化的交流与发展平台

高校以培养适应全球化时代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使命,把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全球思维、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以及领导力等作为培养目标。为此,学校应该提供国际化的发展平台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理念和思维,为人才国际化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例如,重视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人才到校任教,为学生提供参加国际交流和考察的机会,扩大来华留学生培养规模,实现来华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同堂上课等。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走出去,使学生站在国际舞台上拓宽视野,更新思维。引进来,使学生在校园里能接受世界上不同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培养其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认同感。通过与来华留学生的交往,也会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国际上更注重的能力和素质,对自己的发展有更清晰的定位和认识。

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经贸外语类高校的定位,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目前在校留学生人数位居全国高校第四,留学生人数与国内学生人数的比例高达1∶5。因此,学校育人观念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国际化的交流合作项目较多。但是,在德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德育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

(一)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材理论性过强,缺乏情境性与趣味性

根据对2010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类课程理论性太强,较为枯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体现,思政教材的内容在组织编排上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此外,道德规范呈现方式单调,德育内容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基本上是以一种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知识灌输,缺乏说理性、情境性与趣味性。因此许多大学生逃避上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

(二)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相差较大

目前,对外经贸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由辅导员任教,其优点在于辅导员能更清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政治素养,通过思政课程更易洞察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然而,由于辅导员较少是思想政治专业出身,缺乏教学经验和培训,加之日常工作事务繁重,因此,对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备课精力投入有限,不同老师的教学效果相差较大。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较弱,学生缺乏政治兴趣

基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对于国家意识和政治事件缺乏专注,更偏重于对个人学习、就业等个人发展事件以及全球经济形势方面的考虑。而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和讲座,更多邀请到外语、经济、金融艺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名人,鲜有国家、国际政治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嘉宾。综合导致学生对国家政治,对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敏感。近年来,学生中曾流行过这样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管它啥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充分说明了学生对于政治的不重视。然而,在现代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唯有爱国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一个国家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找到利益冲突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某种共同点、结合点。(8)正是基于此种认识,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把对“国家意识”的宣扬与灌输放在爱国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以此来指导处理爱国与民族、宗教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行性措施

面对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思想道德领域的复杂状况,高校德育工作也应不断创新,以创新求实效,促进实现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培养。(www.xing528.com)

(一)进行思想政治类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任何时刻,都应把政治素质的培养当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当前高校德育的内容要强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把主旋律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努力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探讨如何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使其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用战略思维去分析和看待国际国内大环境。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理论知识的情境性与趣味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对知识的传授,只是部分使命,其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如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等。(9)国际化形势下的德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因此,德育工作还应以人为本,注重人性教育,重视情感在人才国际化培养过程中的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通过内心的交流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不断创新、充实道德教育内容

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体系。一是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进行创造性转化。民族优良传统内容丰富,如古代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天下为公”、“先忧后乐”的集体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及“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等;近代的振兴中华,反抗侵略,弘扬民主反对专制等。对于这些积极因素,我们要吸收借鉴并赋予新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特色道德教育的重要来源;高校还应注意吸收当代世界各国优秀成果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应以理论规范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编撰教材,除了显性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利用一些隐性课程内容,使道德内容融入对学生学习、交往、生活等的关心指导之中,真正发挥德育的提升和调节功能。

(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是国际化人才在国际化舞台上大展身手的必备条件。当今大学生阅历较浅,不够成熟,因此会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则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不良影响。若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甚至会自暴自弃。据有关调查显示,20%多的在校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亟待疏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帮助其改善心理品质,并从心理健康的排障维护型教育发展为心理能力的发展创造教育,为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奠定基础。

(五)建立完善的国际化平台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模式上必须开展国际合作,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一流大学进行合作交流。通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比较性教育的国际教育,为大学生增强国际意识,拓宽国际视野,了解重大的国际事务,掌握在国际社会环境中工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国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既具有国际知识又拥有国际眼光和国际情感的综合型人才。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众多海外项目,有赴沙特的文艺演出,有中希、中美、中加之间的海外实习项目,还有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的众多高校进行的联合培养项目。通过这些活动和项目,使学生了解了异国文化和风俗习惯,得到与海外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开阔眼界,将所学的新知识与学科原有的优势进行交叉融合,勇于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提高本身的适应能力、交流能力,促使自身国际化人才素质的形成。

人才国际化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工作,人才国际化的素质要求对于高校德育工作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中国高校应当在立足国情和校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自身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通讯.人才国际化论纲.行政与法.2007,1.

[2]孟秀勤,史绍洁.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首都国际化人才发展论坛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苏李君.高校国际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09,6.

[4]程莉薇,黄双林.教之道,德为先——谈高校人才培养、德育居先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1(3).

[5]肖浩.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探索.2003(2).

[6]刘双.德育内容创新的理性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06(1).

[7]岑建君.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跨境服务能力.中国高等教育.2005(5).

[8]陈学飞.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问题.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注释】

(1)汝鲁恒,女,助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辅导员。

(2)王通讯.人才国际化论纲.行政与法.2007,1.

(3)孟秀勤,史绍洁.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首都国际化人才发展论坛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8-89.

(4)苏李君.高校国际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09-06:4.

(5)苏李君.高校国际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09-06:5.

(6)程莉薇,黄双林.教之道,德为先——谈高校人才培养、德育居先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1(3).

(7)苏李君.高校国际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09-06:5.

(8)肖浩.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探索.2003(2).

(9)刘双.德育内容创新的理性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0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