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然 雷 亮(1)
摘 要:国际化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呈多元化发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和相互联系的主要媒介,本文提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顺应形势,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探讨了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国际化 媒介素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以手机、互联网作为代表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其强大的辐射力深刻地介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在新一波全球化浪潮中,面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我国的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亟须不断加强。
一、媒介素养问题的提出
正如加拿大学者约翰·彭金特(John Pungente)所言“媒介并不提供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他认为“大部分媒介生产是一种商业活动,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迎合受众,不顾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媚俗倾向严重”。拉扎斯菲尔德和罗伯特·默顿在其合著的《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则认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地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媒体在为受众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行为失范、罔顾道德伦理的不良信息。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的媒介素养教育(media literacy)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利维斯(E.R.Leavis)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文中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不过是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各种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播的不良影响。(2)应该说,媒介素养观念的提出,因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这个年龄阶段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接受能力,与此同时,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完备、心理发展不成熟、社会阅历不丰富、情感特征有局限等方面的因素,对媒介信息的真与伪、善与恶是与非的鉴别能力较弱。大众媒体中的享乐主义、颓废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媒介素养教育目的就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媒资源,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3)在国际化背景下,媒介素养作为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已经成为青少年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二、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是80后、90后大学生,这是伴随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成为大学生与外界联系的重要载体。在90后大学生眼中,互联网的重要性甚至像空气一样,离开了互联网几乎不能生存,即所谓“数字化生存”,形成了对网络媒体的高度依赖。另一方面,信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对互联网信息的话语权,在潜移默化中推行西方价值观念、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大学生由于缺乏基本媒介素养,对外来的传播信息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对西方的价值观予以盲目认同甚至追随,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即需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动摇着大学校园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改变了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价值格局。在这种形势之下,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出现了混乱和困惑。各种思潮的挑战和冲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有效防范和抵御西方文化思潮和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的思想渗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辨别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媒介素养教育为载体,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疏导和媒介素养教育,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新时期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迫切要求我们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正不断加深,“宅男”、“宅女”等现象显著。大众媒体已经成为置身校园的大学生接触和感知外界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今天的媒介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建构大学生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理想的重要影响源。在这种情况下,以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正确解读传媒信息、合理使用传媒工具为根本目的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及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成为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路径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紧扣媒介素养的概念内涵和时代发展要求,丰富和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条路径展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一)思辨能力是基础
面对众声喧哗的海量信息,不简单盲从,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批判地分析显得尤为可贵,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础就在于这种思辨力的培养。近年来,媒体的商业化发展取向、娱乐化表现、煽情主义泛滥,加之社会转型带来的大量的负面信息,为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因素。媒介素养教育最早提出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反对传媒中低俗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培养大众对各种信息符号和媒介表征的分析能力与批判能力,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面对负面信息,保持健康的批判思考能力和分辨力,用理性、建设性态度进行独立的分析判断,无疑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文本分析能力、“解码”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分析评价能力,通过这些方面素养的提升,使大学生具备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4)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情感交流与共鸣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主题有效设计课堂讨论,积极推出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相适应的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内容,围绕这些内容,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让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激荡,让大学生自己在交锋中找到答案,逐步提升理性思辨的能力,提高其接触、分析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二)跨文化学习能力是主线
媒介素养在培养提升大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大学生善用媒体资源、增进跨文化学习的能力,从海量媒介信息中汲取成长营养,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1.跨文化学习能力的构建(www.xing528.com)
全球化、国际化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世界图景,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世界正步入“地球村”时代,如何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经济冲击,是摆在当代大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需要在跨文化的学习中重新构建个体认识世界的模式。媒介的全球流动性,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充沛的营养,通过对话的方式,了解全球各国的技术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用全球资源解决本地问题,用全球智慧化解当下难题,正是跨文化学习能力的目的所在。
2.培养不同文化的理解力
全球化在带给人们新的世界图景的同时,也潜伏着不可预测的危机,正如亨廷顿所言,未来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这个新世界最普遍、最重要和最危险的冲突根源所在。(5)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大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欣赏力、包容力,进而增进国际理解。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 T·Hall)认为,各种文化差异都源于文化语境,要想减少人们在信息交流时产生的差异,必须了解各种国际文化的文化语境与文化交流模式。跨文化媒介素养,就是将跨文化传播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国民对跨文化信息的思辨、交流与传播能力。以澳大利亚为例,创办于1946年的澳大利亚动态影像研究中心,每年举办“千言万语影像大赛”(A Thousand Words),鼓励专业和非专业人士拍摄和分享反映多元文化的摄影或短片,以丰富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体验。在体验中学会尊重不同文化、理解不同文化。
(三)载体创新是关键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媒体演进的步伐不断加快,原来的“电视的一代”、“沙发中的土豆”已经被“网络的一代”、“手机一代”所取代,20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报纸媒体、电视媒体也逐步让位于网络媒体、手机移动媒体,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为媒体素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原来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要载体的教育方式,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媒体素养教育更多的应该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方式出现。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积极拓展校园相关网络建设,通过bbs、qq群、微博、社交网络等方式网上谈心、讨论问题,扩展覆盖面和辐射力,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科技含量、情感含量、文化含量;另一方面,加强第二课堂建设,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媒介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媒介的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加深学生对媒介特性的了解。近年来,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十分注重探索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并在实践活动中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动员和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校新闻网、电视台、广播台等节目的制作,让学生全程参与媒体节目的策划、采访、编排和后期制作播出各个环节,并与学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合作搭建学生第二课堂媒体实践平台,创办《GLOBAL FINANCE》等节目,在这些活动中,原来陌生的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等节目形态,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制作出来,同学们对于媒介的运作有了第一手的经验,既掌握了媒介使用技巧,又累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四)机制创新是保障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近年来愈来愈显示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深挖和拓展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这其中,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和提升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国内高校应及时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和做法,在公共选修课中增设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并加强相关方面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校内媒体实习基地等,以机制创新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展开提供坚实的保障。
总之,在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培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我们一定要切实把握时代主流,采取有力措施,发挥创造性,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拓宽覆盖面,把大学生媒介素养工作做实做好,积极开创大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的新局面。
[1]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媒.当代传播,2000(2).
[2]宋小卫.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新闻界,2000(4).
[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注释】
(1)王依然,女,助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雷亮,男,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分团委书记。
(2)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媒.当代传播,2000(2):40-46.
(3)宋小卫.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新闻界,2000(4):22-24.
(4)陈龙主编.媒介素养通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34-39.
(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