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析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析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刘琳摘要:校园文化是高校组织内部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此形势下的高校文化建设面临重大冲击,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高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方位考虑校园文化建设。

浅析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析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刘 琳(1)

摘 要:校园文化是高校组织内部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因时而动,培养出更多国际化人才以适应社会竞争的需求。在此形势下的高校文化建设面临重大冲击,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高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方位考虑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国际化 人才培养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内在灵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绝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在与社会文化、发展潮流接轨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在精神的升华。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善高尚人格,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大主题,高校承担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引领青年学生勇于担当,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更加有时代性,立足于打造有深刻内涵的优秀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简单来讲,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2)它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高校的内在灵魂。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一方面取决于客观环境载体、学生群体及其固有的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它的形成与演进又受到社会这个外环境影响。高校因自身固有的条件而产生的特有的文化氛围,在自觉或不自觉间,熏陶着并深深影响了身处其中的大学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3)中提到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培养。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当前国际化背景下,适应形势发展,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其学习、创新能力。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物质文化景观大为改善,人文气息渐趋浓郁,活动文化多方位展开,校园文化固有的教育功效正在获得释放。但在取得进展的同时,我们感到再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却很难,校园文化建设似乎到了一个高原期,这引发了我们更多更深的思考。如何走出高原期,实现新的跨越,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地发展,并向更高层次跃升,已成为摆在我校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内涵认识不足

校园文化应当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如建筑、绿化和美化、文化设施等),校园的制度文化(如校园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行为规范),校园的精神文化(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主体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这三个方面互为基础,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当前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反差。此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活动只是一种载体,并非灵魂。校园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还应当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一味地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这就过于表面化了,与现代教育对学校的内在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二)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够清晰

当然,校园文化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其建设只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失偏颇。校园文化的内容及发展与现代学生思想意识变化及发展的不对称,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突出现象,校园文化应有价值的缺失,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现代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真正形成体系。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传统文化及教育形式,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是当前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的首要任务。

(三)校园文化建设干扰因素复杂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几乎可以说是政治的附庸,政治文化及“官本位”思想的残留,至今在教育中还存在着无法剔除的影响。在经济转型阶段,优先发展经济的战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强势文化渗透到社会各层面中。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之一,难免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经受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巨大外来文化冲击。总之,新时期社会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形态,既有本土的又有外来的,既有传统的更有现代的,既有健康的积极的,也有不健康的消极的,还有虽无益亦无害的文化。如何提高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增强师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与抵制能力已成为现代校园文化建构的重点。

三、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要适应当前的形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接轨,就必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进行反思与分析。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快速转型的时期,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思想,使其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及社会发展需要,这就要求高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方位考虑校园文化建设。

(一)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及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更要打造出积极进取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文化来源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层面和各领域,是人们社会实践提炼总结的结果。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具有其先进性和超前性。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日趋突出的情况下,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校园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应当广泛但有甄别地吸收各种外部文化,以完善自身体系、提升自身质量。校园精神文化正是通过对不同背景文化的选择性吸纳与消化,以自身的大学精神及理念融合他源文化,来达到丰富自身内涵,更好地完成育人目的。

(二)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它往往会发挥规范与制约的育人作用。在校园物质环境的营造中大学院校应注意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指导下,做到校园软硬件设施的使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力求教学与生活设施相对完善,兼顾校园环境的发展,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师生从中获得便利,并能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各大高校在继承和发扬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经验的同时,需注意在校园的设计和布局中应将象征校园自身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在色调、结构和布局的交融中,让人感悟到其独有的理念、特质和精神。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www.xing528.com)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教育中长久以来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往往使学生忽视制度本身的规范作用。要完成由“他律”文化向“自律”文化的转变,就必须完善制度建设并使之成为高校管理的基础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制度是基础,在建章立制及其修订的过程中要注重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稳定性,并强化激励机制。

其次,做好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工作是保障,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这是制度能够运行实施的保障。

再次,制度设计本身必须体现学校自身特色和主体价值观,并能够与现实需求接轨。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制度文化建设也要体现历史与现实、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体现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四、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要求人才国际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世界接轨,在凸显国家和民族特色的同时,不断了解接纳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之交流和融合,尤其外语外贸类高校,要凭借其自身的基础优势,提升校园文化层次,把发展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特色工作来抓,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增强其吸引力、扩大其影响力、并提升其竞争力。在营造适合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校园文化中,我们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要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要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就必须通过先进校园文化积极推动高校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步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脱离大的社会环境,实际国情是其基础,要敢于吸纳新鲜理念,但必须立足自身,有明确的主体价值取向,否则其校园文化建设必将迷失在时代的洪流中。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在考量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华大地悠悠五千年历史,我们有着本土化特色突出的文化理念和民族精神,这也是当代高校文化成长的根基,它对高校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国际视野、创造性思维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需求,又要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

第三,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德行”的树立,要适应教育改革进程和学校总体建设目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保证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偏离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间必须重视人文思想的重要影响,并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仲文.超越文化的屏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吕育康.非主流教育新视野——人才供给非稀缺阶段的中国教育.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3]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4]符雁飞.外语类高校校园国际化的策略研究.琼州学院学报,2008,12.

[5]庄少绒.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4).

[6]管理.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7]睦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

【注释】

(1)刘琳,女,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团委副书记。

(2)参见百度搜索引擎http://baike.baidu.com/view/40820.htm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