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共青团引领作用 构建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
陶好飞(1)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高校团学活动应该抓住机遇,努力构建国际化校园文化体系。本文将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初步探讨共青团在构建高校国际化校园文化体系中发挥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共青团 国际化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高等院校特色的重要表征,是高校的内在灵魂和精髓所在,是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厚土壤,是高校人文底蕴和优良传统的本源。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和探索的意义十分重大,这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不断变化的需求,又有利于高校为当代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如何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校亟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如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力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国际知名的一流大学,引导我国高等院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融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洪流。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进入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和交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意识、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风俗习惯的各国学生的加入成为高校融入世界潮流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为高校如何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建设多元文化中的和谐校园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为此,各高等院校立足于自身特色和定位,纷纷加快国际化建设步伐。
高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成才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我们倡导的国际化建设也要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连接高校国际化战略和学生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纽带。只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国际化特色,从组织上搭建青年国际交流的平台,从思想上引领青年的全球化理念,从管理上规范青年国际化发展的制度,从行动上提升青年走向世界的能力,从体制上保障青年的多元化发展,才能更实际、更直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然而,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国际化的校园特色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不仅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离不开共青团组织的引导和推动。
一、共青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国际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在团结教育引导服务大学生方面负有重要职责,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是引领学生思想、组织学生活动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力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组织必须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作为根本政治目标,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高校的团组织,更要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树立起引领全校学生奋进的鲜明旗帜。共青团十六大报告指出,团组织要履行好“组织动员青年、教育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四项基本职能。高校团组织要始终以这四项基本职能为主线开展各项工作,健全协调机制,完善组织体系,加强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建设。高校共青团应认真贯彻“两个全体青年”和团的十六大精神,牢记自身任务和使命,为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发挥促进和推动作用。
共青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先锋和引领的作用。共青团作为广泛联系大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既具有扎实的青年群众基础,又发挥着联系高校与学生的重要桥梁作用,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和主要群体。因此,在校园文化日益多元化、开放化、国际化的今天,共青团应认清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围绕国际化主线,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主动承担起青年学生国际化培养的重任,积极迎合时代需求和学校定位,紧贴青年学生国际化发展,引导好、规划好、组织好、举办好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二、思路与做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一所外向型财经类高等院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以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的领军人才为教育目标,不断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校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近3 000人。在校园里,每5名学生中就有1名来华留学生。
2010年以来,我校共青团以学校国际化战略大发展的整体规划为指导,以全校团学青年和来华留学生群体为对象,以各级团学组织为载体,以有特色、富内涵、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大胆探索新的工作理念和思路,充分利用来华留学生资源,在工作中大力倡导“本硕博留”四位一体的学生活动模式,打造中外学生交流融合的和谐校园文化,充分调动了全校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共青团在高校学生国际化发展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一)思路和理念
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在深入调研校园文化发展现状和国际化特色建设的基础上,我校共青团梳理工作思路,明确新形势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
1.明确国际化人才定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认为,作为高校教育培养对象的国际化创新人才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具有国际思维观念,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思考和行为从地区、国内转向国际视角;(2)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多语言表达能力;(3)通晓国际规则,熟悉各类国际惯例,具有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4)尊重多元文化,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对异域文化、民族风俗、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能够熟知和准确把握;(5)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够积极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事务,并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
2.更新观念,理顺思路
(1)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上,由于各方面资源有限,如今只有少数同学能走出国门,而且部分出国学生在海外学习交流的时间不长,质量也不高。因此,我们在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出国学习实践的同时,重点通过校内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校园活动、文化氛围等方面来开阔青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实现学校本土国际化。
(2)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上,系统规划设计,整合分散资源,将局部的、分散的各学院在一定程度上“各自为政”的国际化,转向有整体目标、有战略规划、有制度保障、有管理支持、有推进步骤的国际化,集思广益,结合学校优势,富有广度和深度地进一步推进学生国际化发展。
(3)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打破因行政机构的分设而形成的一、二、三课堂割裂局面,形成一、二、三课堂无缝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一课堂的学习通过二、三课堂进行展示和实践体验,二、三课堂的困惑在一课堂得到解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一、二、三课堂三维一贯制的良性循环。
(4)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上,强调利用校内的留学生资源,推动中外学生的双向交流和融合。无论从学生活动的组织架构上,还是从细节设计上,都在为中外学生的融合提供环境支持,不仅要培养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情结,更要开阔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二)路径与措施
1.扩延团学体系学生覆盖范围
在学生工作机制上,校团委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突破传统,勇于创新,把学生工作体系外延扩展至来华留学生群体,扩大共青团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校团委与主管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国际学院建立互动联络机制,双方定期就来华留学生工作和中外学生活动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中外学生联合培养新模式和体系。校团委引导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志愿服务中心等院校学生组织成立来华留学生联络部或项目组,负责与来华留学生进行对接。在日常工作中,部门共青团工作会议邀请来华留学生会负责学生参加,充分听取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随着学校研究生下放至各学院,全校逐步形成“本硕博留,四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机制和氛围,为共青团更好地服务中外青年,推进青年学生国际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国际平台(www.xing528.com)
2010年4月,校团委整合全校分散的学生活动资源,以“我们的世界,世界的我们”为主题,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文化节。文化节持续1个月左右,共举办开幕式、商务英语谈判大赛、国际舞台剧大赛、国际美食节、中外学生文艺汇演、各国文化风情展示、模拟峰会大赛、大使论坛、世界电影展播等12类22项活动,40个国家70多位大使参赞,万余名中外学生参加活动。活动中,我们在赛事活动安排、节目表演、主持人选拔、环境布置等环节,都充分考虑到中外学生的共同参与,成功地为中外学生搭建沟通和交流平台。北京团市委书记王少峰在出席文化节时,用六句话来概括此次国际文化节:以文化为媒,以节日会友,借国际舞台,展多样惠园,建“人文北京”,促和谐世界!他还为我校题写了“经四海之义,贸五洲之利”的寄语。
3.实施社团无国界行动
高校社团协会是高校覆盖面最广、最具群众性的学生组织。校团委充分利用社团组织的民间性和丰富的留学生资源,依托社团联合会,设立国际化项目组,制定《社团国际化工作方案》,修改社团章程,针对来华留学生群体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了“以点带面,以面建体”的工作思路。在实施阶段,我们先选取具有涉外性质的10余个社团作为试点,招收来华留学生会员,随后组织了面向全校所有社团的留学生专场招新活动,共招收来华留学生1 000余人次。在部分试点社团如跆拳道协会中,中外学生比例甚至达到1∶1。同时,各社团协会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开展了一系列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精品社团活动,如“自行车游京城”、“日语韩语大课堂”、“国际汉语角”等,不仅培养了中外学生的友谊,更进一步推动了学校中外学生的融合进程。
4.暑期社会实践融入国际元素
校团委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2010年暑假校团委整合各方资源,成功组织了476支团队,共计2 900余人。暑期社会实践紧密围绕“首都建设”、“中外文化”等九大主题,实践地点除全国各地外,更包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斯里兰卡、土耳其等世界各地,规模是2009年实践人数的5倍,覆盖了75%以上的一二年级学生。同时,校团委积极倡导博士生、研究生、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跨学院、跨国籍、跨年级组建团队。为此,我们制定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案,共吸引100余名留学生参与到20多支实践团队中。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校团委帮助支持了更多的学生收获了“跨学院、跨校园、跨国界”和“校园活动、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海外见闻”的经历,见证了国际化特色活动对青年发展成才的重要意义。
5.打造国际化志愿服务品牌
在深入分析我国当前志愿工作形势和我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实际情况后,我们把志愿服务工作分为“特色型即国际化的志愿服务、常规型志愿服务、任务型志愿服务”,努力探索“国际化、区域化、社区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建设。我们将国际化的志愿服务作为龙头工作重点抓,有意识、有选择地去联络、开拓各类国家机构的国际性志愿服务资源。仅2010年,我们先后组织了中外投资贸易洽谈会、世界绿色产业博览会等10余场大型国际活动的志愿服务,参与学生500余人次,全面提高志愿服务的规格、档次和质量。此外,学校专门成立了由100余名留学生参与的留学生志愿服务团,有效加强了我校志愿服务领域的中外交流与融合。
6.走出国门开展艺术巡演及国际竞赛等活动
校团委借助我校国际商务汉语教学与资源开发基地的广阔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海外巡演艺术交流活动,成功为青年学生搭建了广阔的世界舞台。近一年,学校艺术团先后赴欧洲六国和美国、沙特、斯里兰卡等国进行艺术展演,在各地均引起热烈反响。同时,我们重点支持学生参与与学校学科相关的国际重大学生赛事活动,让学生大胆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技,有效培养了青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对话世界的能力。
三、成效与经验
我校共青团始终将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和特色,不仅深度挖掘和开发了青年学生潜能,提高了其专业素质和竞争力,更有力促进了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有规划、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中,校团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主要有:
(一)充分发挥共青团优势,融入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
共青团是青年人历练的大熔炉,是大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展现风采的良好平台。我校共青团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只有发挥共青团这种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和保障青年的职能优势,将团的宗旨、理念和精神融入到高校国际化建设的大环境中,紧跟学校发展步伐,才能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打开局面,才能在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国际化一流大学建设中大有作为。
(二)通过构建国际化校园文化体系,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
共青团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坚实力量,在推进国际化校园文化体系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政策和组织构架,大力举办高水准国际化特色校园活动,促进学生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团的自身建设,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在各级团组织形成合力举办大型国际化特色活动的过程中,各级团组织也逐渐理顺和融洽了关系,消除了沟通障碍,打破了行政壁垒,加强了相互合作和学习,以实现高效率工作和共同进步。事实证明,共青团只有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开展迎合当今时代潮流的青年国际化发展工作中,才能进一步巩固其自身地位,树立团组织的良好形象,在今后的高校教育国际化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理念,强化共青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广大团学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主要对象和主体,但并不是绝对的。在高校学生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新形势下,团的工作在不断改革完善的同时应适当开放,以中国团学青年为主导,兼顾青年留学生群体,既邀请留学生参与部分团的活动,又鼓励中国团学青年主动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我们需要规范和引导涉外性、国际性活动的开展,既能发挥团的先进性作用,又可以体现团的包容性。
(四)开拓思路,积极寻求各类资源的整合与平衡
团学工作对人才的培养是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而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我们要树立整体观念,理顺思路,系统设计,整合资源,凝聚人才,在关注细节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构成体系,营造环境,形成氛围。高校共青团要积极寻求新渠道、新模式、新方法,结合学校优势和特色,全面铺开,重点推进,富有广度和深度地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共青团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本身就代表了具有新思想、新观念、新特点、新诉求的当代青年,这是我们的工作特殊性所在。因此,在建设国际化高校的过程中,共青团要积极鼓励、引导青年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实现自我成才,主动成才。只有立足于广大青年学生的需求,倾听他们对高校和自身国际化发展的想法和规划,并将其作为举办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的组织设计者、策划执行者、活动参与者和成果享用者,共青团才能掌握构建国际化校园文化体系的主动权,时刻呈现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
(六)利用媒介,有效搭建国际化校园文化综合平台
信息时代的知识传播、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已突破原有局限,网络和信息技术打破了校园与校园之间、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时空阻隔,青年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视野为信息传播现代化拓展,相对封闭的校园大门被信息化打开,校园文化被全球文化、社会文化、大众文化所包围。高校共青团应积极发挥高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校园文化的综合平台,包括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种层次上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利用海报栏、橱窗、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网络(如:团委网站)和文化活动等多种媒介宣传推广国际化校园文化,发挥高校共青团指导下的学生组织等综合力量,使国际化校园文化深入人心。
【注释】
(1)陶好飞,男,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团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