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国际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王云海(1)
摘 要:国际化人才是经济全球化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为了取得人才竞争的胜利,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培养国际化人才。其中,学生国际交流对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各国在学生国际交流方面的主要举措,简要分析了我国学生国际交流的现状,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学生国际交流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人 才国际交流 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使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加大。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生国际交流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措施之一,受到了各国政府和高校的重视。他们纷纷采取措施,从经济和政策上支持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认识学生国际交流的重要意义,了解促进学生交流的主要措施,对促进我国学生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学生国际交流对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意义
(一)对国际化人才的认识
所谓国际化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并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顺利完成工作的人才。国际化人才是经济全球化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为了在人才的争夺中取得胜利,各国都在积极制定战略措施,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如美国在《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强调了教育的国际化,明确提出“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日本提出了“要培养国际社会认可的日本人”的口号,并把“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以便在创新知识、发展科学文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使日本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作为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我国也很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指明了方向。
(二)学生国际交流对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国际交流主要指学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访问、学习,参与国际性事务等活动。学生的国际交流主要通过学生在海外的学习、实习、参加国际性的会议等活动以及与国内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国际交流对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知识、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和国际竞争力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首先,国际交流活动有助于认识国际化,培养国际意识。什么是国际化,只有置身于其中才能真正地体会和了解。而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种族的人打交道,可了解不同地区、人群的文化风俗、人情世故,学习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跳出固有的狭小的圈子,更加懂得理解和包容。从国际交流中获得的关于国际化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是书本知识和其他第二手资料难以比拟的,这对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国际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可快速提高外语水平。语言是一门实践科学,而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在母语国家学习和生活无疑是提高语言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和最佳的途径。
再次,提高知识的国际化水平。国际化人才需要有国际化知识,即既要有知识的宽度还要有知识的深度,不但懂得本国的法律法规,还要了解国际的法律规则;不仅要了解国际政治、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国际文化、国际风土人情。而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可直接接触到国外的教材和师资,学习别国的先进文化和管理经验,了解不同国家的法律习惯,直接享受到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的益处。
最后,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处理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通过海外学习、实习,可增加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应变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工作机会,积累国际工作的经验,了解国际办事规则,学会在国际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国际合作精神,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二、各国在促进学生国际交流方面的主要措施
(一)从政策和经济上给予支持,鼓励本国学生出国学习
正如中国留学基金委在其网站主页上的题词“留学事业承载未来,科学发展不辱使命”,留学事业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大计。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本国学生到国外学习,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如欧盟国家实行了“伊拉斯莫斯世界(Erasmus Mundus)计划”,目的是鼓励和促进欧盟国家间及欧盟与世界各国的学生交流,培养多文化人才。[1]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9年4月签署《关于国际教育行政备忘录》中强调在当今国际竞争中加强国际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鼓励美国学生到国外学习。美国教育部长指出,今后10年内,将有20%的大学生参与各种国际教育交流项目,要采取措施使国际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二)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留学生人数的多寡,可从侧面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留学生教育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给接收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有人才利益和国际交流的便利。正如法国前教育部长德罗比安说:“外国留学生无论是学成归国还是选择留在法国,对法国、对法国大学生、对法国高校、对法国的语言文化来讲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3]因此,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吸引留学生。这方面除了保障教学质量,增加国际内容方面的课程,减少文化差异,以吸取更多的自费留学生外,为吸引高级人才,提高国际水平,各国政府和高校还设立各种资助项目,提供各类奖学金,资助外国学生到本国学习。美国如国务院资助的“教育与文化交流项目”、国防部资助的“国家安全教育计划”、教育部资助的“教育部第五大计划”。[4]英国的政府和高等院校通过完善奖学金制度,来吸引英联邦成员国的学生和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赴英学习。[5]“挪威将学生的流动性与政府拨款挂钩,高校每招收或派出一名交换学生,可以得到5 000挪威克郎(约700欧元)的补助。”[6]
(三)推动学历学位互认和学分的转换工作,促进学生自由流动
“国际间学位互认对于增进各国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交流、提高各国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各国公民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和理解、重新审视教育价值、加强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法国就在积极改革教学体制,以使自己的教学体制与欧洲接轨,促进学生的流动,还有采用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增强大学生在欧洲范围内的流动性,促进终身学习实践的发展。[8]“将学生派往国外学习一定时期并实行学分互换制度是日本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方式之一。”“据统计,日本国内有2/3大学确立了与海外大学之间的学分互换制度,其中包括80%的国立大学、70%的私立大学、36%的公立大学。”[9]
(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生
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而言,这既是输出自己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扩大生源,抢占教育市场、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办法,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国际交流、开拓国际视野、了解外国的文化。而对于教育引进国家,通过合作办学,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国际交流,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如清华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硕士生联合培养项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合作培养IMBA项目,中法环境硕士联合培养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兰斯“2+3”中法合作项目等,都是通过双方的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生,实现学生的国际交流。
(五)开发海外实习项目
除了海外学习之外,海外实习也是学生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派学生到国外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可帮助学生培养在复杂的环境下完成工作的能力。法国1997年颁布了大学教育改革法令。新法令提出:大学第二阶段学习增加“职业实习组”和“欧洲大学学期”。即要求学生用一学期到与本校有联系的其他欧盟成员国高校学习或实习。[10]中国和国外开展合作,积极为学生创造海外实习机会。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开展的暑期实习项目,华东师范大学的“优秀学生国际实习项目”,还有如留学基金委的“中国大学生赴英实习项目”等。这些项目通过为学生搭建国际实践平台,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跨文化协作能力。
三、对促进我国学生国际交流的建议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我国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国际交流,这包括成立了管理公派学生出国留学和提供政府资金资助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留学基金委;制定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鼓励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为学生出国和在国内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创造便利条件;推动学历学位互认工作,与31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相互承认协议[11]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我国在校生国际交流人数的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校生、特别是本科生参与国际交流的人数比例较少,还存有差距。根据SAF(海外学习基金会)的统计,大学在校学生国际交流的比例,欧洲10%,北美洲5%,而亚洲却不足1%,亚洲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也不足2%。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既有海外学习费用高等经济、因素,学分转换等政策因素,还有语言、签证等因素。为提高我国学生国际交流的数量和质量,克服限制学生国际交流的不利因素,可采取以下措施。(www.xing528.com)
(一)建立常设性机构,负责学生国际交流的开发建设工作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美国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在美国除了全国性的美国国际教育协会之外,87.5%的四年制大学、学院和75%的一年制学院设有专职官员负责高校的国际化活动。”“常设的组织机构能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专门研究,使国际化教育目标及有关措施、专业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师生互换与交流、学分互换与学位等值、校际合作与共同研究等一系列活动具体化、标准化、系统化。”[12]而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国际交流方面的人员配备不足,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规模和质量都难以保证。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国际化的要求,急需建立常设国际交流机构,实施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战略。
(二)制定学分互换标准和措施,为学生海外学习提供政策支持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缺乏流动性和灵活性,对学生来说,一旦高考录取时确定了专业,就很难再改变,学生既没有选择专业的权利,对课程的选择也受到很大限制。在目前的体制下,学生若想通过在其他高校的学习获得学分,是非常困难的,更不用说国外的高校了。这种体制限制了学生到国外学校的学习和交流。因此,制定学分认定标准和转换政策,可解决因学分问题给在校学生出国带来的障碍,有利于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专业。
(三)积极创造条件,降低海外学习费用,提供更多海外学习机会
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国际交流对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意义,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出国学习的门槛,为学生创造更多国际交流机会。目前国家资助的在校学生海外学习项目主要集中在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中,因此,有必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更多的本科生提供海外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可开拓海外学习渠道,尽可能多的与海外的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时还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设立奖学金、学费优惠、学费互免等措施,使更多的优秀学生能获得海外学习的机会,提高国际化水平。
(四)提高留学生数量和质量,加强中外学生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提高专业的国际化水平。针对留学生的需要,多开设一些国际性的、比较类的课程和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增强学校对留学生的吸引力;提高留学生的服务质量,根据留学生的需要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加强中外学生的融合和交流。要利用好留学生这一国际因素,建立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交流渠道,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使留学生融合在本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五)改革外语教学,增强双语教学,提高外教授课比例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际交流效果。必须改革原有的轻实际运用、重考试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增加双语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使学生能够与国外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提高外教授课比例,创造国际化的氛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外国因素,在课堂内外实现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曹国兴.推动学历学位互认,加速国际化人才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2):13.
[2]李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3):137-138.
[3]曹国兴.推动学历学位互认,加速国际化人才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2):13.
[4]转引自刘自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初探[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学术期刊网,2007.
[5]闫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启示[J].辽宁高职学报,2007(7):13.
[6]颜婉芬.挪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及策略[J].福建高教研究,2008(3):9.
[7]耿益群,覃云云.世界主要国家学位互认情况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7(3):60.
[8]尤碧珍.略谈近年来法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的实施[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14.
[9]耿益群,覃云云.世界主要国家学位互认情况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7(3):62.
[10]转引自尤碧珍.略谈近年来法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的实施[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14.
[11]曹国兴.推动学历学位互认,加速国际化人才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2):14.
[12]刘自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初探[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学术期刊网,2007.
【注释】
(1)王云海,男,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