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双赢式的职业愿景
如果说职业认同是辅导员建立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基础,那么愿景的建立则是责任感与使命感得以落实的“目标指引”与支持。
个人的“愿景”是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建立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要求发展起超乎“外在追求”的一种“发乎本心”的活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的著名作者彼得·圣吉(PeterM.Senge)讲到这样一个例子,可以促进我们对愿景的理解:愿景是“人的潜意识”中的一种最有力量的东西。“我几年前与一位年轻女士谈论她对这个地球的愿景。她提到跟自然和谐共处是一件多愉快的事情。她不急不慢地谈论着这样美丽的想法,可以看出这些就是她真心向往的事情。我问她是否有其他任何想要的事物。在停了一个会儿之后,她说‘我想生活在一个绿色的星球上’,说着开始哭了起来。她以前不曾说过这句话,但是方才那些字眼似乎具有自己的意志般,自她口中跳出。它们所带来清晰的意象,显然对她有深远的意义。”
为此,辅导员需要“挖掘”自己美丽的“愿景”。事实上,愿景有多个构面,同时愿景也容易受到社会趋势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愿景也具有一定的“个人选择性”。在“个人愿景”的选择上,辅导员应尽量“提醒”自己用“积极的内容”作为自己的“愿景”选择。尽量去发掘并有意“引导”自己选择潜意识中“真善美”的内容来引导自己建立愿景。作为一个选择“服务学生”作为自己职业内容的人,辅导员本心中是有着对于“学生工作”的兴趣的。这就是辅导员“潜意识”中的“愿景”。但由于面对种种繁琐而复杂的事情,受到考评和职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以致“愿景意识”普遍薄弱、缺失。或者由于长期专注于“手段”而非“结果”,使愿景逐渐消逝。如果没有去寻找支配自己行为的终极意义,辅导员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缺失和单薄就在所难免。
在工作实践中,挖掘和培育愿景意识,可以经常自问我工作行为的意义何在,或者用彼得·圣吉的话说,我的“上层目标”是什么。彼得·圣吉指出,“‘上层目标’与一个人对于自己为什么而活有关……”,上层目标具有强大的力量,“生活中喜悦的感觉也常来自对这种目标的坚定不移”。萧伯纳也曾经说过:“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当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无限心力的时候。它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狭隘地局限于一隅,终日埋怨世界未能给你快乐。”因此,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去提点和培养自己潜意识中美好的部分。其次,还需要努力实现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的有机结合。对辅导员而言,关键要建立与工作价值统一的个人愿景,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双赢,让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自己内心的真实召唤。正如有学者对此高超的境界所作的描述:“到了合一的境界,一个人的愿景与他的行动之间,甚至连细如发丝也放不进去。”但要做到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的有机紧密结合,辅导员还要在个人愿景形成时做好两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要熟悉组织愿景。辅导员作为个人,是一个个体,有着自己的“认可目标”与“内心图景”;但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身份时,更多地又代表着其在组织中的角色和地位。进入职业后的个人在实现“个人理想”时,首先应该考虑“个人理想”实现的环境背景,要充分考虑“组织的理想”又是什么。作为学生工作队伍,它必定要求把“学生”当作主要的服务和培养对象,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www.xing528.com)
其次要寻找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的结合点。在了解组织愿景的基础上,辅导员应尽量使自己的愿景与组织愿景结合,并把愿景细化为具体的价值指引和目标导向。如:有一部分辅导员比较偏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需要在个人愿景的选择时尽可能把取得成就的快乐建立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上,而不仅仅是个人荣誉的获得,要把自己的愿景引导到“为了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誉”。要把成就的快乐转变到“看到学生的成长而发自内心的欣慰”,而不只是“见到个人的奖杯觉得开心”。只有实现了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的有机结合,才能在个人得与失面前均能淡然面对,不会因此而失去对自身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承担。
陈岩松.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知识结构发展[J].江苏高教,2009(4):119.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第2版.上海:三联书店,1998:1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