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要求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职业道德规范为抓手,深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归纳、提炼大学精神,重视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
3.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借鉴企业文化,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体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学校的各项工作,维护学校的稳定,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积极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以及企业实训、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协调发展。
5.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造型美观、功能实用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设方略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整体,有师生共同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及其物质形态,有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办学思想、制度和规范,有师生在先进理念和价值取向引领下的教学生活和人际交往方式。所以,建设高职院校文化应该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活动文化等视角展开,建设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突出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的理念和职业特色,逐渐形成特色,成为学院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手和内核。
1.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领导,使校园文化协调共生
构建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更不是靠学校内部的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得好的。学院党委、行政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讨论和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并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院发展战略、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并引领学院向新的目标迈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实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既要注意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等角度开展建设,还要注意这四者的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多数校园面积并不大,真可谓“寸土寸金”,它不可能有大花园和假山,也很难有林荫小道,但我们可以精心设计,精雕细琢,从细微的设计中入手,见缝插针,使之更能打动人和感染人,使其独显风韵,体现校园文化的特点和魅力,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现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浓厚气息,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寓教育于景物之中。让广大师生在优雅、文明、进步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让学生放飞理想的翅膀,使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2.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引领校园文化科学发展
精神文化是指校园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被师生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和行为准则等。如大学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等,这是高职院校有效发展的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精神文化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核心的东西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不变。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和提升办学理念,重视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尊重历史根基和文化传统,坚持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发展理念,积极弘扬已形成的文化特色;坚持一以贯之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理念,既要守护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传承,又要不断丰富和创新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内涵。
首先,要确立具有职业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时代要求,经过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对办学有着根本性指导作用的指导思想。只有充分认识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兼顾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特点,才能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办学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要形成这样的理念,领导和教职工对自己的学校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有准确定位,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如天津职业大学的“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活即教育、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办学理念;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创高职名校、施优教于民”和“就业导向、育人中心、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德才兼备、青胜于兰”的办学理念;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人为本,争创一流,打造品牌,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主,打造成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理念(定位)。在学院传统、办学理念等的基础上,逐渐提炼学院精神,以凝聚人心、鼓舞人心。
其次,要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优良校风。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形成优良校风的指导,校风是办学理念的体现。高职院校的优良校风,既具有一般学校的共性,还应该体现其职业性。校风主要包括教风和学风,具体可以通过校训、教风、校风等体现。作为高职院的校训,应该特别强调“职业素养”等内涵,高职院校的教风和学风也应该体现“实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内容,这样经过师生员工的努力,通过一定时间的积淀,逐步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文化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学、精技、重德、修身”的校训。
再次,要倡导和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除此还要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就是要倡导学好专业、掌握一技之长、爱岗敬业、踏实勤奋、干好本职工作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是靠开会或一两次活动能达到目的的,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步培养而形成的,是师生共同追求并主导办学方向,它需要学校师生员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自觉地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完善的,并且通过各种载体来表达其内涵,如校训、办学理念、奖惩制度等。
3.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促进校园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管理体制、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制度文化是实现高职院校价值目标的保障系统,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无制度无以建秩序。校园里良好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靠一系列校规校纪来维护。一所学校如果仅有优越的环境,甚至也有很好的精神文化传统,但没有科学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学校纪律涣散、秩序混乱,就不可能使学生健康成长。正如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生而有文化,文化生而有约束”。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既是学校维持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需要,也能通过使这些制度转化并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真正提高师生员工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并抑制人们的错误行为,促使其转变为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变为人们的习惯后,外在的约束作用也就内化为自觉的要求了。因此,构建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的校园群体文化,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体现学校培养目标、办学理念、环境规划、管理模式等个性特征的科学、稳定、规范、合理和完善的规章制度。
首先,在制度文化建设中,领导的重视对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要求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以及领导者个人教育思想、领导风格、工作作风、魅力和主张,都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形成、建设及发展的方向。因此,学院领导要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其次,要呼唤制度体系的文化底蕴,在整个制度体系中既要包含专门的文化建设模块,同时在其他模块中也要渗透文化建设的思想;再次,要建立各种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校内外实训管理等各种完善的规章制度。当然,制度文化的核心是唤醒人、激励人、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限制人。因此,高职院校应从整体上建构一个与时俱进的制度文化体系,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管理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特别是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围绕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断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制度创新和改革。例如,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为轴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综合化的课程或培训项目等,逐渐形成与众不同的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企业仿真的实训文化和就业导向的质量文化。
4.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以校园的基本设施、图书资料为主,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硬件。物质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有效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折射出一所高职院校内在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质。但是我们现在的建筑虽现代化程度高,却缺少个性。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感觉到自己虽然身处大学中,但是感觉不到大学的氛围,看到就是几栋高楼,玻璃墙,平时基本没有机会去一次的体育馆,图书馆书藏书太少,很多都已经过时。因此,校园规划与建设,要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反映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要体现艺术性和思想性,耐人寻味,常思常有新意;要体现经典性和普适性。校园规划与发展要追求文化品位,切忌缺乏高职院校文化的个性,要注意高职院校文化的育人功能。(www.xing528.com)
5.以活动文化为载体,打造校园文化活动超市
发挥校园活动的阵地和载体作用,打造科学指导、贴近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超市,进一步充实繁荣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在活动内容、活动阵地的建设上,既要有常规的文化活动,又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活动,做到兴趣中育人、活动中受益、探索中提高。一是从活动时间上体现活动的规律性,以纪念活动为内容的主题文化活动,各种活动需把握活动宗旨,深化活动主题。比如2008年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等开展系列活动;2009年重点围绕纪念建国60周年、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开展活动,以彰显主题,形成合力,增加育人的实效性。二是从活动空间上让学生处处能看到校园文化,教室有教室文化、餐厅有餐厅文化、宿舍有宿舍文化、技能训练有技能文化等。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开展的宿舍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三是各学校及其院系要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体现职业能力本位,突出职业特色,注重融入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岗位大多是各行各业的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具体工作,要使学生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新路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陶冶学生职业情操。比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举行的“超越梦想”技能汇演,各专业学生以文艺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专业特长,并请回学长或企业人士参与,激发学生浓厚的职业兴趣,引导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执著追求。总之,通过构建集思想、科技、文体、职教特色等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超市,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合格人才。
6.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彰显高职服务地方功能
高职教育就是为地方建设服务,为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这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高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要形成互动机制,“社会即学校”。校园文化要反映“地”字,“地”即地方文化、地域文化。了解地方文化,尤其是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质,对提高高职大学生自身素质,较快地适应工作,融入地方社会很有益处。地方文化包括一地的经济、政治、地理、名胜、人口、语言、风俗、物产、宗教、人物等诸多内容,是丰富的知识宝库。比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就是充分挖掘和运用地方“孔子的儒学资源”而成,整个校园弥漫着浓浓的儒学气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浸染。高职学院可以融入地方产业园区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开展校企合作、校社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7.引导网络文化建设,占领校园文化建设制高点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日益加剧,网络文化成了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亚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具有“双重性”,如果引导得当,就是育人的得力助手;如果放任自流,就是育人的绊脚石。如何把握和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必须而对和解决的迫切问题。校园网络建设要发挥优势,突出强项,突出特色,要按照全面性、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来建设,要整体规划安排,要做到先进性、开放性和标准化相结合,做到结构合理、高效实用,使校园网成为建立健康网络文化,实现精英文化大众化、大众文化精英化的平台。在校园网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积极健康、交互性强,在轻松活泼之中,让学生受到教育。
【注释】
[1]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谢继胜等校,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3] [美]克罗伯 克拉克:《文化:人类的镜子—— 西方文化理论导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4] 《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65页
[5] 郭广银,杨明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12页
[6] 郭广银,杨明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12页
[7]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第5页
[8] 赵存生:《人学文化的特点和功能》,《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12期
[9] 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10] 郭广银,杨明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40页
[11] [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
[12] 郭广银,杨明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71页
[13] 王栻:《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页
[14] 王德滋等:《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7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