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区,是一种教育社区,它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中国称之为校园文化,在西方称之为学校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随着大学的产生和发展而演进的,现代意义的大学最早起源于国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国外校园文化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渊源
西方高校校园文化是孕育于西方文化土壤上的特殊文化形态,伴随着西方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而不断发展演进的。西方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很发达,形成了诸多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西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归纳起来,大体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学术自由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四种理论流派,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指导和推进了西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
1.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把人的个性发展和理性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的最高原则,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而非仅仅是为了职业做准备。人本主义教育者坚决捍卫大学的纯粹性和学术性,认为大学应该是“象牙塔”而非“服务站”,大学培养出全面发展、能够独立判断和思考的全面人才更能促进社会进步。人本主义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学科教育,切实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个性和知识全面发展的人才放在第一位。
人本主义教育传统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主张自由人受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求真理,把教育作为人的心智的解放过程,把人的本性作为教育价值观的最高尺度。这一思想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进步教育家要求大学进行教育改革,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学生为教育目标,因此,当时的大学开设了许多人文学科,如当时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都开设了文法学院和歌咏学院,实施人本主义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人文教育传统发轫于英国、发展于美国。剑桥和牛津这两所大学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坚持“绅士”教育。在英国的大学传统中,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被视为低于人本教育的一种活动,是在大学之外的多科技术学院等机构中进行。19世纪之后由于受到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影响,英国大学开始注重科学教育,但其教育目标依然是造就有教养的人而非有学问的人。美国继承了英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传统,实施博雅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或者职业人。尽管后来主张大学教育应该更注重技术性、实用性和工具性的实用主义思想一度占上风,但崇尚传统价值观和通才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始终贯穿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全过程,并成为美国甚至西方高校校园文化的鲜明特征。
美国大学普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满足学生的需求,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与该教育理念相适应,美国大学实行给学生充分学习自由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各大学除开设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开出各种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养能力的人文教育课程。美国大学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及生涯发展。1998年10月,美国大学率先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入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宣言》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要求“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9]。
美国大学对于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过程,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实践过程之中。对于人文精神的重视不亚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学校“不能为了增加技能性课程而削减人文学科的课程。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要克服机械、死板、说教的教学模式,应当更多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等问题的思考,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从而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10]。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办学理念,必将对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2.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
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A原则”的理念中。“三A原则”即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学术独立(Academic Autocephaly),是西方大学最基本的精神基石,同时也是西方高校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基石。
学术自由具有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渊源,也有极强的生命力。学术自由萌芽于古希腊哲学家关于“自由探索真理”的思想,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自由观念产生于19世纪初的德国。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确立了学术自由原则,认为大学应该是“自由的科学研究的工作场所”,追求真理、培养心智是大学的历史使命,并赋予教师和学生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洪堡大学,它特别强调大学应当研究学术,发展科学。并认为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学术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大学的繁荣与科学的发展正是国家利益所在。国家应当为大学的自由与宁静创造条件,而不是让大学直接服从于国家的种种眼前需要。大学既是已有知识的保护场所,又是新知识的发源地。洪堡的大学理念对世界大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学术自由是学术界的要塞”、“大概没有任何打击比压制学术自由更指向高等教育的要害了”[11]。正因为各高校承袭了学术自由这一原则,使大学产生了丰富多元的教育理念,也使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呈现出个性纷呈的特点。
学术自治在高等教育中即大学自治,指的是大学事务不受政府或其他外部势力的干预。大学有责任坚持学术价值,维护大学校园的学术氛围,以便使每个成员都能够进行科学研究、表达他们的观点和信念。学术自治也是西方大学的悠久传统之一,萌芽于法国的巴黎大学,确立于德国,而深入发展于英、美两国。德国学者和教授洪堡在筹建柏林大学期间就提倡大学自治。为使大学自治的理念落到实处,他成立了以讲座教授为主体的教授会,实行教授治校。由于洪堡的不懈努力才使得大学自治作为经典的大学理念得以最终确立,并对世界大学产生深远影响。英、美两国在教育实践中,对大学自治有了深入发展,建立了与大学自治理念相配套的、相对完善的大学制度,使英、美的大学成为大学自治的典范,学术自治也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核之一。
学术独立是西方大学自出现起就具有的一种传统,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相结合就是学术独立。大学要摆脱国家政治和经济不恰当的干扰,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而不是仅仅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附庸;国家必须对大学提供支持,并采取措施防止各种势力干扰大学的健康发展;大学应当履行对社会的责任,要有一批不计名利、追求真理的学者存在,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去匡正那些在政治和社会上形成了优势力量的东西,从而将社会引向一个绝对健康的方向。学术独立思想尽管产生于欧洲,却在美国得到延续和发展,在美国由于不断地被国家、公众、高等学校中的学者加以讨论使其与时俱进而逐步成熟,形成了国家、公众、学者三方认可的制度,使得美国高等学校更加独立。学术独立也成为各高校及学者们内心遵循的法则,也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亮点之一。
3.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www.xing528.com)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的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它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则从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就形成了,是美国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整个美利坚民族的“大众哲学”。19世纪末在詹姆斯和杜威等人的推动下,实用主义哲学逐渐渗透到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处处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美国独立后,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步教育人士在实用主义理念指导下开始调整美国大学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认为大学应该培养具有实际技能的人。比如,康奈尔大学提出要向学生提供实用知识和技能来服务社会、改造社会,其办学计划对传统的英才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进行了扬弃,确立了大学的服务观念,体现实用主义办学精神。同时,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Van Hise)提出“大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威斯康星大学发起了“专家服务”运动,使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都面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利用学校专家和教授所拥有的知识财富,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种种问题,促成了办学、科研和服务的一体化。“康奈尔计划”和“威斯康星精神”催生了美国大学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主义传统,形成了现代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项功能,将实用主义教育提高到了与传统的人文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最大的特点是思维方式的灵活性、价值判断的有用性和真理观的知行统一性。强调凡是能够服务于人和社会的知识都是真的知识,知识没有高雅和低俗之分;强调知识是行动的工具,反对脱离现实需要的“象牙塔”里的知识;强调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为职业做好准备,衡量教育的标准则是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在这一教育哲学的影响下,大学在课程设置、教育目标原则、大学管理、大学职能乃至整个大学文化都透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在课程设置方面,在保留古典传统人文课程的同时,注重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开设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从原来英国式的绅士教育传统逐渐转向培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需要的实用人才;在大学职能上,淡化“象牙塔”色彩,强调“服务站”理念,高校成为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社会服务的机构;在校园文化方面,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以此培养实践能力,大力提倡义工精神,并把义工精神与正规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
4.多元文化的教育思想
多元文化的教育主张在多元文化社会里,任何文化族群均有权自由地保留其特有的文化方式,只要这些传统能与整个社会和谐共存。自现代大学产生以来,西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先后受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学术自由传统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多元主义对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日益明显。多元文化教育要求教学内容能够反映不同民族学生自身文化特点,以批判性地审视本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包括学习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其历史经验,从多元视点分析学生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注重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避免教学中的文化霸权。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的理解、态度和行为符合基本的民主理想,如自由、公正和机会均等。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社会行动技能,致力于传授给学生作为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的必要知识、态度和技能,强调对地球公民发展全球责任感的必要的个人意义、政治作用和全球思维等。多元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潮,也是一种课程改革模式。许多世界著名大学对自己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纷纷开设“现代文明课程”、“文化、思想、价值”等直接服务于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这样,使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兼收并蓄与和谐共处的多元文化特点。
综上所述,在人本主义、学术自由、实用主义和多元文化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术科研,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校园文化活动与文化设施并重,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也重视校园建筑的风格和布局的文化品位;坚持主流文化的基础上的多元文化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重视民族文化,关注社区发展;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创新、服务与创业。
(二)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简要述评
西方高校校园文化是在西方悠久文化土壤下孕育而生的,伴随着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西方高校校园文化是世界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西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既有供我们可资借鉴的经验,也有引以为鉴的教训。
1.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
首先,重视学术独立与自治,维护自由宽松的氛围。大学自治和独立精神历来是西方高等教育最悠久的历史传统,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共同特征是:非常注意维护高校的学术独立和自由,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开展营造了宽松自由的氛围。西方认为大学具有“四项基本自由”,即在学术的基础上决定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和谁来学。“谁来教”主要指教师的资格评定,“教什么”是指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教”是指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谁来学”是指大学生的选拔标准,这些都是大学自治的基本内容,政府一般不加以干涉。另外,西方大学一贯坚持教授治校的管理制度,实行学术内行的自我管理,保障教师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和管理权,世界大学教育发展的经验一再证明,大学只有具有自己的独立品格,才能造就民主社会的建设者,才能成为知识创新的阵地。
其次,重视活动文化建设,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认为,大学教育基本的功能是让学生自我学习和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国外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主活动,从而确立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从课堂学习获得,而作为人的素养如思想道德品质、交往技能、心理素质、信仰追求等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从课堂以外、来自隐性课程的学习而获得。因此国外高校除重视教学活动外,非常重视学生的宿舍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学术活动等领域的学习、社会空间的活动组织。其中依托各种各样的学生自治社团开展活动,是重要的途径和抓手。西方高校一般拥有数量众多的自治性学生社团,如学术社团、体育社团、服务社团、艺术创作社团、娱乐消遣社团、宗教社团和民族文化社团、心理咨询社团、志愿者协会、爱心社等,学生组织的活动涉及学术、文艺、休闲、体育等各个领域,也包括心理健康、社区服务、爱心捐赠等。学校对学生社团活动进行经费支持和管理,如果学生社团活动违反了法律或者具有暴力及其他严重消极倾向,将受到严重处理,甚至社团组织被取缔。
再次,重视物质文化建设,为校园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亚文化形态,是学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既包括教育思想、价值观念、校风校训、大学精神等隐形文化,也包括校园建筑、场所等显形文化。
2.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训
首先,价值虚无导致信仰危机。在西方,宗教是个人最基本的信仰和道德追求的源泉。但自相对主义泛滥以来,西方传统宗教价值观被逐渐解构,导致西方文化的解体和宗教精神道德体系的崩溃,西方社会开始被虚无主义的阴影所笼罩。西方大学也深受其害,文化背景的虚幻和价值观的虚无,给西方高校带来绝望和苦闷。后来产生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反社会、反文化浪潮,导致西方大学生把追求实惠、享受,满足切身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要旨,漠视集体和他人利益。而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是西方大学生的实用哲学,致使学生们不愿研习与未来职业无关的人文学科,从而影响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无法建构积极的精神道德体系,甚至主流价值缺失。
其次,过度商业化影响校园文化的纯粹性。大学校园因其学术至上而添高雅静谧、学府深深的纯粹性特质。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市场经济和竞争意识的影响,使西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化倾向,影响其纯粹性特质。大学的商业化是指大学从教学研究以及其他活动中获得利益的行为和努力[12]。由于政府对高校的研究资助及其教育资助不能满足高校的发展,高校的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的缺口为高校逐利创造了客观需求;而市场对专业知识、科技发明和继续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大学逐利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大学及大学的师生具有以自己的专业知识、科技发明逐利的内在动因。社会企业的资金进入高校,使高校的商业化痕迹越来越浓厚,大学教师或者学生由“学术人”、“学习者”逐渐变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经济人”,从而使大学商业化日益在大学校园渗透。企业资金的本性是盈利的,无法完全兼顾大学作为公共产品的社会目标和功能。过度的商业化渗透影响大学的纯粹性,给学术带来极大伤害,使大学在公众中的信任度迅速下降,对大学引领社会的核心使命产生消极影响;过度的商业化使高校的管理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硬件设施等都受到商业主义的影响,甚至正常的教学也要为商业活动让步;过度的商业化渗透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错位,对学生的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就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与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具备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道德素养背道而驰。过度的商业化渗透给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产生较大影响,带来了不和谐的景观和音符,商家会利用声、光、色等强冲击力的方式,展示其产品,影响大学校园的宁静,干扰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总之,商业化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微妙的方式逐渐改变了大学的管理运作模式,也改变了大学教授和管理人员的行为,金钱和效率逐渐在学术决策中占据支配地位,商业方法侵占了学术自由。
再次,文化多元又放任自流影响校园和谐。西方高校如美国受政府干涉少,自由度大,自由宽松的氛围、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追求成为校园文化的鲜明特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为政府对高校的干预少,高校也以学生的自重自治的方式营造了自由氛围和多元文化,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产生众多消极因素,影响校园文化和谐共生。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给学生更多机遇追求个人幸福和成功,创造丰富物质财富,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重个人轻集体,重利益轻道义,对大学生学习目的和行为习惯产生消极影响。再加之对校园文化缺少有力引导,诸如贫富悬殊、种族歧视、吸毒酗酒、暴力色情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侵袭高校校园,造成学生精神上的困惑,道德“失范”,甚至校园枪杀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影响校园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