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动机及其内涵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导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路历程”。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同时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连。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可以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但是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并且,在难度不同的任务中,动机的强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
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导致对学习动机作用的解释也多种多样,由此派生出多种不同的动机理论,分别强调不同的侧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教授认为,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就如在心理学中许多其他重要概念一样,也可以归到两个类别中,即:认知的观点和行为派的观点。当然,在动机的领域中还广泛地流行着人本主义的观点。但不管这三种观点有多少分歧,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这就是他们都不同意有所谓没有动机的学生。他们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哪怕学生在上课时呆呆地凝视着室外,也是由动机所支配的,只不过对于引起动机的原因都有不同解释而已。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在解释行为或学习产生的原因时,总是与刺激、惩罚、强化、接近、示范等概念相联系。他们认为行为最初是由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所发动的,如饥饿或闻到炒菜的香味,看到电视上介绍某种食品等,然后有机体就根据过去的经验或已形成的习惯确定他所要采取的行为的方向(定向)。比如,饿了去打开食品柜找点吃的(因为以前就这样),或者是临时做一点吃的,这一找食吃的行为一直到持续的饥饿刺激消失后才停止,也就是说,需要运用强化、惩罚等来加强、保持或削弱某种行为。学习行为也是这样,如果这次作业想得到高分,那么就要做得用心一点。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动机作用,如强调外部事件或来自外部的奖赏、强化的作用,而不会考虑学习本身的情况。因此在实际应用于教育工作时,强调分数、等级以及对学习的其他外部奖赏等。(www.xing528.com)
认知派对动机作用的看法却正好相反。他们认为人们并不是只对外部事件或对象,如饥饿那样的生理状况做出反应,相反他们是对这些事件的理解做出反应。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来决定的,并不是简单地由我们能否得到奖赏或惩罚以及生理需要来决定的。比如,大家都有这种体验,当你在从事一项十分有趣的工作或专注于某一设计时,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虽然错过了午饭时间,你并不觉得饿,直到有人来找你,问你吃了没有,这时你才会想起“我还没吃饭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只有当你注意到饥饿时才感到饿,你对食物的缺失需要并没有自动地激发你去寻找食物。由此可见,认知的观点强调的是内部的动机作用。例如,学习的满足或成就,人们被看做是主动地、千方百计地探寻信息去解决与他个人有关的问题,为了专注于自己选择的目标,甚至忍受饥饿或困难。人们喜欢某项工作本身,就会十分努力地工作,完成任务。人们有理解周围环境、自我决定、和周围世界达到平衡这样一种需要。这与皮亚杰理论中的平衡有些类似,平衡基于将新的信息合理地吸收进原有的认知结构。在认知结构中,动机作用是以选择、决策、计划、兴趣、目标以及对可能的成败的分析等为基础的,特别是对成败的分析,在动机作用的成就理论和归因理论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融合了行为派和认知派的观点,它们既考虑行为的结果,又考虑个人信念等的影响。例如,著名的期望理论强调,动机可被看做是两个主要因素的产物,即:个体达到目标的期望和目标对于个人的价值。其中缺一个因素,都不能激起有效的个人行为。例如在一场乒乓球比赛中,如果我确信自己能战胜对手,且这场比赛对我有重要意义,那么我参赛的动机就强。相反,如果我的对手水平远远高于自己,或是这场比赛对我微不足道,那么我的参赛动机便不是很强。对动机作用的解释除了上述观点以外,还有本能论、生物需要论等。
现在还有一种所谓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就是指人本主义观点。它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两个学派而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行为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学两家都不能对人们为什么那样行动做出适当的解释。他们在解释动机作用时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以及力求个人的生长或像马斯洛所称的自我实现。这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动机作用的观点与许多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是趋于一致的,两者都强调内部的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