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目的观与大学生成才动力关系

学习目的观与大学生成才动力关系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动力因其来自主体内部,我们将其称之为内驱力。内驱力是促成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的根本因素。这些统计结果说明学习动力缺乏的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总之,无论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都与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密切相关。

学习目的观与大学生成才动力关系

二、学习目的观与大学生成才动力关系

培养造就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大学的本质要求,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归宿。目标是现实行动的指南,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人为满足这种需要,就会付诸行动,动力便由此而生。这种动力因其来自主体内部,我们将其称之为内驱力。内驱力是促成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的根本因素。相对于大学生来讲,目标所产生的动力是其成才的根本动力。

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人们从办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硬件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既具深度又具广度的研究与探索,这些研究与探索是必要的,也很重要,但多是从成才主体的外在因素进行探究的。然而,高素质人才的形成与主体内在的成才因素尤为相关,除了知识基础、身心状态等已有的“物质基础”外,最为核心的因素当推主体的成才动力,而这方面的研究却鲜为人们涉及,大学生成才的动力多种多样,有强有弱,有长有短,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的归类。

当前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主流是好的,绝大部分学生珍惜学习时光,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严格自律。在一高校组织的一项调查统计结果中显示:有70%的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有83%的学生很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有95%的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真正想获得知识;有65%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有70%的学生业余时间主要用于学习;有88.9%的学生表示要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我涵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个人综合能力。这些反映出大学生学习动力中的积极因素,但调查中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0%的学生无明确的学习目标;有61.8%的学生不赞成学校规定的早读制度;有16%的学生学习是得过且过,混日子;有44%的学生认为学习是迫于就业压力,还有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一些学校80%的学生在校期间有缺课或偶尔缺课的现象。这些统计结果说明学习动力缺乏的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类:

1.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外部因素

(1)社会因素。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新变化,效率优先原则替代了公平优先原则,重功利的价值观替代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诸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导致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风气蔓延,投机心理滋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知识和人才尊重不够的现象,致使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热情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中的不公平现象,大学毕业生四处求职的尴尬的场面,助长了厌学风、关系风的蔓延,大学生感觉到前途渺茫,自信心不足,在学习行为上表现为动力不足、吃苦不够。

(2)学校因素。高校扩招后,教学设施建设滞后,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少数教师的知识、经验相对缺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部分教师的教风和治学态度不佳,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极大地影响了学习动力;学籍管理制度、学习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效果不明显,课堂纪律较差,学生经常迟到、早退、缺课;教风、学风、考风不严谨,学生学习压力不够,动力当然不足。(www.xing528.com)

(3)家庭因素。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家庭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基础较好,自感优越,缺少吃苦耐劳精神,进入学校后无远大的学习目标,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特别是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形成了过分痴迷网络的不良习惯,进入大学许多学生失去了自控,上网成瘾,荒废学业。

2.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内部因素

(1)学习目的不明确,注重短期功利性行为。在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少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缺乏社会责任感,少数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是为了获取文凭、谋求理想职业、提高社会地位,报答父母及家人。一些学生为了能够适应对将来社会的竞争压力,不注重理论学习和钻研,而是过多地投身于各种活动,以求在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上有更大的收获,造成了大学生学习目标偏离,学习动机狭窄。

(2)专业思想不牢固,缺乏学习兴趣。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分数的限制和高考填报志愿遵从父母的意愿,使他们几乎失去了选择理想学校与专业的资格,所学专业多数是迫于无奈,并非自己所愿的专业,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和逃学现象;二是对所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实力缺乏信心,他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埋怨学校教学条件和设施、师资力量方面的不足,从而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

(3)自信心不强。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在众多强者的竞争中成绩落后,无法寻找在中学时的出众感觉,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了心理失衡,他们不从主观努力上和学习方法上找原因,片面认定是自己的学习能力问题,产生力不从心之感。还有部分来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感低人一等,自卑感强并将自卑情绪带入学习当中,影响了完成学业的信心。

总之,无论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都与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密切相关。由此可见,目标的确定何其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