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公德行为与社会要求不相容,所以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多数赞成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这表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个别大学生的心目中正在发生动摇;大学生在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产生了困惑和焦虑。多元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一、当代大学价值观的现状

(一)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持肯定态度

政治倾向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政治形势,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学生成才的根本原则就会出现问题。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他们没有体验中国武装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道路,但是他们同改革开放同岁,与改革开放一道成长起来。他们目睹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多数大学生认为新世纪的中国更加强大,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他们也比较敏感,发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但是比较有理性,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

随着高科技、知识经济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使大学生由精英意识转向平民意识,于是他们对现实进行了理性定位,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拥有“平常心”。务实性参与各项活动,在宽容协调中求发展,以理智、平静的态度投身于社会活动。但也有少量大学生迷信“有权就有一切”,在政治倾向上具有不健康的心态。

总体上,当代大学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对祖国的责任感较强,他们希望祖国强大,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利益的限制,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能够做到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但也有少数人对集体持中性态度甚至对立态度。当代大学生的公德行为与社会要求不相容,所以不容乐观。

(二)强烈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是“成人”意识,这促使他们开始独立面对困难、快乐;独立面对社会、工作和学习。与各种复杂问题的频繁碰撞使得他们变得比较成熟稳健。他们开始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开始向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转变,开始全面审视并高度重视自我价值,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决定其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因此他们有极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和个性意识。

当代大学生多数赞成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但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由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膨胀,而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少数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也有少数大学生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强烈的自我意识也表现为价值主体由社会主体向个人主体转移。社会本位或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是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在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改革开放的今天,都是社会和国家所大力倡导的;同时,它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根据社会的、市场的需求,动态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一些大学生积极追求其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需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成就欲望和自我责任明显增长,他们在选择职业或工作岗位时,往往追求“增加个人收入”、“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适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个人工作不受约束”、“个人成就感”、“有进修提高机会”、“福利待遇好”、“解决个人住房”……几乎都是与个人有关的因素。他们甚至开始崇尚“合理的利己主义”,对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这一人生话题,今天的大学生基本持赞成态度;而对代表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主导观念,即:“集体至上”、“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持否定态度的大学生已占一定的比例。这说明了社会本位价值观念与个体本位价值观念并存的事实,只是从趋向上看,出现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移。

(三)理想追求存在功利化的趋向

一些大学生注重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要考虑自身的价值体现。个别大学生“急功近利”,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借口,轻理想重实惠,缺乏远大理想。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虽然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实践。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受经济大潮、社会问题的冲击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影响,个别学生把“挣大钱、当大官”作为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目标的最大追求。这表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个别大学生的心目中正在发生动摇;大学生在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产生了困惑和焦虑。

同时,价值目标由理想向现实转变。在过去以集体本位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中,崇高的精神、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表现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念的普遍性、主导性则大大减弱了。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受西方存在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既期望自己有专业成就,又力图打好经济基础;既希望在工作岗位上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又要求服务的单位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福利待遇;既渴望有独立、高雅的学习生活,又期望有丰厚的物质收益。他们中的部分人由注重精神需求转向现实生活,由以往对于“前途”、“成材”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工资收入、住房、职称、行政级别等具体条件的要求,其价值判断明显地带有功利化色彩,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正在削弱,而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

(四)价值观评价标准由一元向多元化转变

当今,在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群体和不同的社会存在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现象。多元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有信奉“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生活观念,也有信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价值观;有坚持“报效祖国”的人生信念,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思想;还有坚持“钱越多,人生价值越大”和“生活得是否舒服、满意就是人生价值”的享乐主义人生观。总之,在当代大学生中,绝对权威崇拜和绝对一元的价值信仰和价值评价标准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多元纷呈的价值世界图像。(www.xing528.com)

(五)目标实现的途径趋向个人自我选择

在传统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受绝对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影响,人们选择实现价值的途径往往只能借助社会、借助集体来进行,根本谈不上个人的价值选择,“哪里最需要,就到哪里去”、“干一行,爱一行”、“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等已成为当时倡导的流行用语。大学生事业的成败、祸福和前途,完全取决于社会、决定于集体,是一种社会外在因素控制着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强调自我奋斗、自我实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个性、自信、自省,呈多元趋向,既注重社会发展趋势,又注重个体人生感受,欣赏物质前提下的精神要求,推崇进取、竞争及个人奋斗,在实现价值的途径上更相信自己的选择,对社会的需要不是被动地接受,听天由命,而是合理地进行选择。社会需要符合自己的愿望就可以接受,如果不符合,则予以放弃,在价值实现的途径上更相信自我控制及决定。

(六)学习观和职业观变得务实

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和就业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把自己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些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所以不少大学生不断给自己“充电”,树立起二次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增强,不同利益关系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和职业观表现出以个人需要为中心,以实用有效为价值目标的自我设计方向和功利主义倾向,追求实际利益成为大学生求职的首要目标。

(七)存在“重才轻德”的现象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关系不大,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少数学生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出现打架和黄、赌、毒等行为。

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一方面充分调动了青年人的积极性、进取心,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另一方面也诱使他们以现实利益和功效价值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当前,有些青年过于注重对金钱、权力、地位的追求,这样的价值取向功利色彩、实用色彩过于浓厚。这在他们的择业观、人际交往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有的青年在择业时,把经济报酬作为第一考虑因素,他们认为高薪才能使他们在社会上立足,过得体面。在人际交往方面,部分青年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态度,有的青年甚至以是否具有利用价值,作为交往选择的标准。

(八)反对不正之风,但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痛恨腐败行为,期盼党风、社会风气的彻底好转,但社会上以权谋私等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学生价值观念的危机。由于当前人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少数学生靠父母亲友的权力能够找到一份较理想的工作,这就会使其他学生羡慕“权力”,甚至崇拜“权力”,特别是在校学习好、表现好却没有“关系”的学生,当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的时候,就会对社会产生怨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的景象,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加之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现在的大学生不少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不可避免地在个别学生价值观上出现种种弱点,如讲虚荣,摆阔气,急功近利,好逸恶劳,学习松弛,贪图享受,害怕吃苦等。

(九)可塑性

大学生具备开放、先锋、创新的一面,决定着校园乃至整个国家的活力,将青春性的这一面用得其所,那么青年一代积极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将使整个社会得到动力的加油,而其中叛逆情绪化的一面也很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如果听任这种青春性放纵,那么种种负潮、暗流会侵蚀整个社会的理性智慧。大学生的年轻体现了大学生自身的不稳定性,进而反映其可塑性。大学生热切盼望有一个新的权威价值体系来平衡其心理,择善而从。他们需要社会、学校经常在理论上进行引导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十)非均衡性

非均衡性指大学生价值观的不均衡发展,并且与不同层次的观念冲突。大学生身处社会大环境之中,当今中国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速度、中国方兴未艾的管理模式改革、中国日益频繁的文化国际交流等内容,被不少大学生看成是百年机遇和千年挑战,进而主动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而相同环境下的大学生也会因为自身条件不同而存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均衡。这些都促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非均衡性,这与社会关系、文化背景、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也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