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成才动力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成才动力的心理机制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才是今后具有稳定物质生活的可靠保障,所以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成才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内驱力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具有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被看做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大学生成才动力的心理机制

二、大学生成才动力的心理机制

自我是人格的中枢和核心,它以理智的方式调节个体内部和与外界的关系,以满足个体的长远发展需要。本我的需求可能与社会要求发生冲突,为了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个体免受社会的惩罚而逐渐形成了自我心理。因此从自我心理需求的本质上可以看出,自我动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发展。这种基于“个人取向”自我需要的动力,即为了生存、交往、发展,甚至实现自我价值而产生的动力就是自我动力,主要由兴趣驱动、利益驱动和成就驱动构成。

1.兴趣驱动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也即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成才与专业和职业是密不可分的,而专业或职业的选择则往往是因为兴趣驱动,并且兴趣能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个体的潜力,使个体在职业活动中取得新的发现、新的成果,促进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就能够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倦;而对工作缺乏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疲劳、厌倦。兴趣往往是自己的潜质所在,对某一目标有了兴趣,个人就会付出加倍努力去获取或实现,从而使自己的潜质得到彰显和延伸,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个体要想加快成才的脚步,必须首先要自我认知,寻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孔子就特别强调学习兴趣的作用,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用实验论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智力高的学生的成绩相比,占有显著优势,也就是说,在学习活动中,与智力相比,兴趣更为重要。现在许多大学生中存在厌学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所以青年学生要认识到目前的学习对自己成才乃至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毫无疑问,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有了浓厚兴趣并保持下去,则会对指向物产生强烈的认识倾向和内驱力,好奇是兴趣之“母”,兴趣是成功之“源”。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在人们的生活和活动中的意义是巨大的。稳定而良好的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动力,“它对于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对创造性活动起促进作用……”这种认识倾向是一个人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

2.利益驱动

生存和发展是人的基本人权,而个人的利益保障则是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马斯洛认为,个体的物质需要也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所以人具有追求更高物质生活的内在动力。成才是今后具有稳定物质生活的可靠保障,所以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成才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们,一直把人们追求其自身物质利益作为历史活动的出发点:“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利益的目的,驱动着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利益是市场利益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承认和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当然,这并不是说是鼓励争名逐利和对个人物质欲望无限制的满足。以个人利益为内涵的利益驱动,能产生两种效应:引导得好,个人利益同社会主义整体事业挂上了钩,个人积极性就会得到较大发挥,工作进步,对各方面都有很大促进;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一切从个人出发,对个人有利就干,否则就不干,甚至不惜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最终成了歪才,被社会所摒弃和淘汰。我们讲利益驱动,是要努力发挥前者的作用;对后者,则应注意防止和克服其可能产生的消极、有害的结果。我们所提倡和鼓励的是获取个人的正当利益。所谓正当利益,就现阶段来说,是指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即公民个人的合法劳动所得和依法对属于个人的私有财产所拥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及由此所带来的物质利益。衡量正当与否,有以下五个标准:一是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人类的长远利益;不能只顾这一代人的利益,不顾子孙后代的利益。我们的价值取向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整体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的公平就是要求竞争起点的公平,即机会均等,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而言,应提倡竞争公平在先,兼顾社会公平的原则,这是衡量个人求利行为正当性的标准。三是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每个人都有获取个人合法利益的行为权和接受权,也有对社会奉献、不妨害他人权益的义务。四是坚持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动机和结果的统一。手段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影响了获利本身的合理性。五是坚持“既利己又不损人”。这是个人利益正当性的最低下限,是指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手段到目的以不侵害和影响他人及国家合法利益的获得为准则。(www.xing528.com)

3.成就驱动

成就指个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成绩,是自我价值的外在显现。成就动力是个人在学习、工作、科研等活动中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力,它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外在形式,是个人自我需求的最高层次。心理学认为,成就动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想了解与理解知识,要阐明与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具有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被看做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尽管这种内驱力的潜在的中心地位在现实生活中时常要受到一些诸如自我提高、减缓焦虑、追求赞许等外在动机的限制而得不到实现,但作为一种目标,人们还是应当重视和发挥认知内驱力的作用。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以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内驱力。该内驱力既促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努力学习以取得成绩,又促使他们面向未来,以个体努力工作求得相应的地位和自尊,并以此为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准备。附属内驱力是为了保持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工作做好的内驱力。学生与长者具有感情上的依附性,学生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成就是目标的实现,而目标则是对自己行为努力结果的期望,是引发动力的重要原因,个体的成就目标直接影响着其对成就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不同的成就目标激发个体产生出不同的动力源,从而影响整个行为过程,最终获得不同的结果。为此,必须要确定适当的目标,以铸就坚实的未来。

4.目标驱动

确定目标是做一切事情的首要之事。每个人应当时常反躬自问:我在追求什么?我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顾埋头于工作而拿不定真正的方向、目标,这样做到最后也只能像一艘无舵之舟,到处飘荡而一无所成。国内某大学的一个课题小组曾做过一项研究,对一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但是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毕业10年后,对以上做过调查的学生进行跟踪回访,结果那27%的没有目标的学生大都生活在社会底层;60%的目标模糊者大多处于中下水平;10%的目标清晰但短期的处于中上水平;3%的目标清晰而长远的人大多成为社会上的领袖人物。有句话说得好,要想知道自己今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就回头看看自己现在在想什么、干什么。人生犹如建楼,要是没有蓝图它就一直停留在地基的状态。

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想让自己今后的生活美好,请及时确定自己的目标。在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方面人是有惰性的,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看不到明确的收获就会丧失信心和热情,很容易会放弃自己的追求。因此必须确定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地实现,让自己一路收获着走向成功。把大目标(长远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短期目标),落实到每天中的每一件事上,就能获得成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专注于一个目标干好一件事才能干另一件事。想做的事太多了,什么都做结果什么都做不成,以至最后丧失自信和激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