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会谈关键技术
咨询中的会谈是一种交流,这种交流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即一方帮助另一方解决某些问题,有效的交流需要使用各种咨询技术。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以便对有效的交流方式有一个直观印象。
很久以前,一个旅行者来到一个原始村落。村里的人每天都过着胆战心惊的生活,因为村子附近住着一个魔鬼。这个旅行者听说后,将信将疑地要求见见这个魔鬼。人们把他带到村口,颤抖地朝一个方向指去,“看,它就在那儿!”。旅行者顺着人们指的方向远远望去,除了一个西瓜之外什么也没看见,当他意识到村里人所说的魔鬼就是那个西瓜时,他对村里的人说:“那不是魔鬼!”然后,他大踏步走过去,把西瓜敲开就吃了起来。当他转过身回头看村里人的时候,发现他们的脸都吓白了,他们喊道:“快看哪!他把魔鬼都吃了,他比魔鬼更可怕啊,我们要快点儿抓住他!”村里人拿着农具把他赶走了。
一年后,西瓜的种子又开始发芽,长出了一个更大的西瓜。另一名旅行者来到了这个村落。村里的人仍旧生活在对西瓜的恐惧之中。不过,这位旅行者比前一位旅行者聪明得多,当他看到这个“魔鬼”的时候,他意识到村里人的想法很荒谬。与前一位旅行者不同的是,见到西瓜后,他装出很害怕的样子,朝后退了几步,然后,和村民们一起慢慢地朝“魔鬼”靠近。走到西瓜附近的时候,他表现得更加紧张,每走一步就要退两步。最后,他鼓足勇气摸了摸这个“魔鬼”,惊奇地发现“魔鬼”没有吃他。于是,他鼓励村民们也来摸这个西瓜。最后,他成功地帮助人们战胜了对西瓜的恐惧。
上文介绍的是《旅行者和西瓜》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交流方式的重要性。有效的交流方式应站在与当事人相同的立场上,与其平等对话,尊重对方的自主性。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帮助别人,很容易表现出一种命令的态度,让对方难以接纳。因此,在咨询会谈中,要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需要掌握各种重要的会谈技术。
在相关书籍中,经常按照言语技术和非言语技术、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来介绍会谈技术,本章则按照心理咨询的流程,介绍咨询初期、中期和结束阶段常用的基本技术,以便建立一种类似于咨询的过程,使读者对各项技术有更深切的体会。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划分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各项技术在咨询的每个阶段也许都会发挥重要作用,本章将对咨询会谈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梳理。
一、咨询初始阶段的一些重要技术
(一)关注与注意性倾听
关注是心理咨询中一项非常基础的技术。很多人选择咨询这个职业,是因为想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的第一步就是要显示出对对方有兴趣。关注的内容包括:来访者说了什么,讲述的方式;来访者的举动,坐的方式;眼神的交流与回避;来访者与他人的身体接触方式,比如打招呼的方式;是否很容易接近他人;等等。
关注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在场和聚焦。首先解释一下在场的含义。大家应该都有过上课开小差的经历,开小差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对老师讲的内容不知所云。在咨询中也会遭遇同样的情景,当咨询师由于紧张或其他原因而“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完全没听清来访者讲的内容,那么这次咨询就已被宣告失败。其次,聚焦可通过注意性倾听来实现。咨询师的注意性倾听可使来访者感到咨询师对他的谈话确实很感兴趣。注意性倾听包括适时的点头、语言的衔接(即停留在来访者的话题上)、准确的总结及让来访者感到自己在被聆听。目前国内众多的教科书都将注意性倾听扩充为广义上的一项技术,包括提问、释义、情感反映、总结等。本书则着重指一种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助于信息的收集,也能让来访者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建立良好的互动,使咨询顺利地进行下去。
关注可为咨询提供进一步释义的基础,例如,当咨询师注意到来访者的肢体举动和言语不协调时,就能对来访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更准确的分析和解释。
(二)建立关系
在首次会谈中,大部分来访者都会把与咨询师的关系定位为担保关系,希望咨询师对咨询效果做出保证。来访者走进咨询室时,对咨询效果会有高期待和高要求,同时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被理解。因此,在咨询开始阶段,如果咨询师的谈话方式稍有不妥,就可能引起来访者的不信任,影响来访者倾诉的意愿。请看下面的一段对话。
来访者:我觉得我丈夫对我非常不尊重。
咨询师:你可以尝试跟他多交流,告诉他你的想法和感受。
来访者:我试过了,可是没什么用。
咨询师:是不是你的方式有问题?
来访者:(身体朝后靠在沙发上,叹了口气)我也不知道。
(之后是沉默)
很显然,在上面的对话中,来访者表现出对咨询师反馈的不满,因为咨询师没能很好地理解来访者,而似乎是站在来访者的对立面来指责她。就像《旅行者和西瓜》故事中的前一个旅行者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对方,结果反而被对方驱逐。所以这里需要通过共情技术让来访者体会到来自咨询师的理解,让来访者建立起对咨询师的信任和融洽的咨访关系,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咨询。
Conte提出的顺势理论可以形象地说明建立融洽的咨访关系对咨询所起的积极作用。
一个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司机错过了出口,此时他有两个选择:停下来或顺着车流继续向前。如果停下来,就只能看着一辆辆车从眼前经过,因为逆向行驶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而且也十分危险;而顺着车流就意味着过去的出口已经不能再回来,只能继续向前。但只要司机驾驶的汽车成功地与车流融合,成为车流的一部分,就有机会找到下一个出口。
顺势理论告诉我们,在咨询中,咨询师需要顺从来访者习惯的流向,并融合在其中,首先接纳他们当前的选择,这样才有机会在以后的咨询中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出口。刚开始,咨询师与来访者并排同向行驶,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去,对方可能会邀请你到他的车里,再过一段时间,他足够信任你以后,可能会让你来驾驶,这个时候,咨询师就能帮助他看到从来不曾考虑过的出口,这就是一个被理解和接纳的过程。当来访者感觉到自己被理解的时候,就容易敞开心扉,也就容易接纳咨询师帮助他们找到的合适的解决方式。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对话来体会顺势理论的应用。
(来访者在学校挨了同学打,老师只看到他试图反击的场景,因此对他记过处分。)
来访者:我一定要狠狠地揍他一顿!
咨询师:我也无法相信他打了你,你反而被处分。
来访者:是的,所以我一定要报复他!
咨询师:嗯,但如果你在学校里揍他,学校还是会惩罚你的。
来访者:是的,所以我决定等他放学……
咨询师:(打断他)在校外?
来访者:对。
咨询师:那你的确不会被学校处分了。
来访者:是的,我今天放学后必须揍他一顿。
咨询师:嗯,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来访者:嗯。
(来访者看起来平静许多,因为咨询师没跟他争论该不该打架。沉默片刻后,咨询师用诚恳且没有讽刺意味的口气接着与他进行了下面的谈话。)
咨询师:糟糕的是,你在校外报复可能会被警察带走,不过,我的意思是说,这又怎么样呢?(停下来看着来访者)如果你报复他能挽回自尊心的话,即使被带到派出所又怎么样呢?
来访者:(看起来更理智些)我从来没想到这一点。
咨询师:你没想到是因为你刚才很生气,我能理解你为什么没想到这一点。但是当我们做出某种行为后,需要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
通过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应用顺势理论的效果。这个咨询师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氛围,让来访者感到咨询师是与自己站在同一立场的。一旦来访者感到咨询师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自己考虑,就能接纳咨询师的观点了。
(三)收集信息
准确地收集信息是需要掌握的一种技巧,因为在咨询过程中,很多咨询师收集到的是一些不准确的信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谈时,如果对方说到一个很通俗、自己也知道的话题时,常常会有想打断他、抢着说出下一半内容的念头。在咨询中,虽然咨询师会克制自己抢过话茬的念头,但很难抑制内心作出的某种假设并认定这就是事实的想法。
为了收集到相对准确的信息,除了关注、倾听之外,咨询师还需与来访者进行互动,鼓励对方讲述更多的相关内容,并进行确定证实(后文中将介绍鼓励和确定证实技术)。下面是一些有效的交谈用语,如:“你有这样的感觉多久了”;“我还不确定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再解释一下吧”;“能告诉我这件事对你意味着什么吗”;“这对你来说有多重要呢”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进一步体会如何才能收集到有效的信息。
一对情侣来到咨询室,因为双方家庭都不同意两个人结婚。
咨询师:为什么家里人反对你们在一起呢?
来访者(男女双方):他们就是觉得我们在一起不合适。
(双方家庭反对两个人结婚的现象很普遍,一般的咨询师往往就会停在这里,接受这样的回答。不过,我们来看看这个咨询师是如何继续与来访者谈话的。)
咨询师: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对你们两个人来说,家里人的态度这么重要呢?
男来访者:怎么说呢,我们是亲戚。
咨询师:你说的亲戚,是指?
女来访者:我们是……表兄妹。
咨询师:血缘关系有多近呢?
男来访者:(很犹豫)亲表兄妹。
从上面的对话里,我们可以看到,来访者向咨询师提供信息的时候,往往是有所保留的,他们在选择说什么、不说什么。作为咨询师,如果被动接受来访者提供的信息,就很有可能产生错误的理解,或者根本无法知道事实的真相。因此,准确收集信息的一个关键技巧就是主动提问,而不是内心猜测。当你对来访者某个方面并不清楚的时候,应当主动提问。
Winslade和Monk提出了收集信息的三个维度,即长度、广度和深度。这里的长度是指时间长度,即来访者当前问题的时间长短,有效的提问方式如:“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你被这个问题困扰多长时间了”等。广度是指当前问题影响的范围,有效的提问方式如:“这个问题影响了你平时生活的哪些方面”;“这对你生活的其他方面有没有影响”等。深度则指当前问题影响的程度,有效的提问方式如:“这对你的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影响你正常生活吗”等。
也有学者认为,咨询师应尽可能保持中立和沉默,使来访者的焦虑最大化,从而获得引发其困扰的主题,如果采用一种社交性或者更友善的态度,则会遗失一些关键的信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持续保持中立和沉默的做法会有一定的风险,很可能使来访者的某些症状再次出现,如惊恐发作等。
(四)目标设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的需要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来访者带着不同层次的需要来到咨询室时,如果咨询师能对他的需要进行正确的评估,就能理解来访者为什么会有当前的问题。如一个来访者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拥有亲人和朋友的爱,那么,他来咨询的目的也许是探讨希望被人尊重的需要。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需要层次如果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仅有助于咨询目标的建立,也能使咨询师更好地理解来访者。
咨询的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以减肥为例,如果从100kg减到70kg是远期目标的话,那么近期目标就是从100kg减到97.5kg。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结合使得咨询更加结构化。
总的来说,目标的设定基于对来访者需求的了解,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可行的方案。
(五)明确改变的阶段
一个成功的咨询应该能够使来访者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改变,引导来访者完成阶段性的改变也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咨询技术。Conte把改变分为思考前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和行动阶段。
1.思考前阶段
在这个阶段,来访者还没有开始思考关于改变的问题。如果咨询师给来访者过多做出改变的压力,就很可能引发来访者的抵抗或逃避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效的技术就是——提问,通过提问为来访者提供考虑问题的不同视角,希望对方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且也让对方感到咨询并没有说教的意味,而是一种共同探讨的过程。思考前阶段可以采用的提问如下举例。
“你是否曾经考虑过……?”
“我不知道如果你……会怎样?”
2.思考阶段
在这个阶段,来访者开始思考改变,但还没有做好准备,来访者通常表现出很强的防御性,常会使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如合理化、投射等。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合理解释为什么不需要改变,那么就可以保持原样了;如果允许自己把对改变的恐惧投射出去,那么也不需要做出改变了。
虽然有的来访者说自己有改变的愿望,但他们并不打算改变。对此,咨询师应遵从保持来访者自主性的原则,接受他们当前的态度。但很多咨询师即使意识到来访者不想改变,还是迫切地希望推动来访者尽早进入行动阶段,这无疑会引发来访者的阻抗或回避反应。思考阶段可以采用的提问如下举例。
“你认为你准备好这么做了?”
“你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进一步去行动了吗?”
“你认为什么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开始改变呢?”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来帮助你开始改变呢?”
3.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来访者并没有达到改变的程度,但至少会开始尝试一些小的变化,为改变作准备。准备阶段可以采用的提问如下举例。
“现在你已经开始努力改变,你认为什么能够使你真正有所变化呢?”
“我怎样做才能够帮助你真正有所改变呢?”
“你认为什么能够使你保持已有的变化呢?”
“看来,你似乎对已经出现的改变很满意。那么,怎样能够让这种变化持续下去呢?”
4.行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来访者发生了改变,因此本阶段常被视为咨询的成功阶段。处于生活低谷的人们走进咨询室,咨询师帮助他们从没有改变的念头发展到真正做出积极的改变,改变一些不想要的行为或者状态,也就是达到了咨询目标。行动阶段可以采用的提问如下举例。
“对于你过去一直希望的变化,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是什么使你现在如此有效地保持改变?”
“什么能够使你不退回原来的状态呢?”
为了更好地理解改变的四个阶段,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当你希望寝室的室友帮你打开水,而室友根本不知道你的希望时(思考前阶段),你就立刻质问对方为什么没有帮你打开水(行动阶段),很显然,室友会做出对抗或回避反应。
因此,咨询师明确改变的四个阶段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咨询师如果没有认识到改变是个逐步的过程,很可能会对来访者迟迟没有发生改变而灰心丧气,或者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真正帮助来访者。其次,咨询师只有认识了改变的过程,才能够明确来访者当前所在的阶段,并以此来确定咨询目标,使咨询目标结构化。像上文提到的情景,如果希望室友帮自己打开水,首先要明确对方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如果处于思考阶段,那么就要考虑怎样消除对方防御性的想法,从而让对方以开放的态度去倾听,才有可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提出帮自己打开水的要求。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对话,通过这段对话可以清晰地看到改变的各个阶段。
(1)思考前阶段。
咨询师:我不明白为什么你家里人反对你来咨询呢?
来访者:他们说我只是想得太多,或者想法太偏激,但是他们知道什么?我是说,我确实在某些方面有问题,但不是说全部都是我的错。
咨询师:对,这是肯定的。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是某一个人造成的。
来访者:我就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认为都是我的责任。
咨询师:这确实很伤人……我是说,当家里的问题都被认为是你造成的时候。
来访者:哼,我不在乎。
咨询师:我也坚信,如果你家里人此时也在这里的话,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肯定会有所改变的。
来访者:我也这么想。可事实是他们都疯了。
咨询师:嗯,即使他们没有疯,我想,每个人,包括我在内,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像我同样相信,如果你认真回想自己的一些行为,就很可能发现自己身上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来访者:嗯,确实,可我不知道是些什么。
咨询师:那么,现在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你家里人现在在这里,比如你的母亲,她会说你需要在什么地方改进呢?
来访者:她很可能会说我想法太偏激。
咨询师:嗯,很可能,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偏激的想法。我想知道,她会特别强调什么。
来访者:我不知道。
咨询师:让我们一起来想一下。(停顿、思考)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可能会被认为打扰到家里人呢?
(2)思考阶段。
来访者:我想想。比如有的时候欺负我弟弟。但是他也经常欺负我。
咨询师:这个我当然相信。我也肯定有的时候是他的错,有的时候是你的错。如果他现在在这里的话,我可能会问他能否做一些不同的事——但事实是你现在在这里,所以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可能会怎么欺负他呢?
来访者:比如我悄悄走过去,猛地打他一下。(笑)
咨询师:(笑)呵呵,这是兄弟之间经常做的。我知道了。那还有其他的吗?
来访者:(思考)没有其他什么了。说实话,就是这些,可是妈妈每次都会指责我。
咨询师:那好,现在让我们从1~10计分,1是你从来不欺负他,10是你一直欺负他。你给自己打多少分呢?
来访者:应该是5、6分吧,我并不是经常欺负他的。
咨询师:嗯,那你现在很清楚5、6分是个什么状态了?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好,现在能不能试想这一周如果降低两分会怎样呢?如果这样,你觉得是否会有改善呢?
来访者:嗯,我想妈妈会很高兴。这样她是不会指责我的。
(3)准备阶段。
咨询师:嗯,很好。那么,不要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你弟弟,或者你的母亲,当然也不是为了我。但是听起来似乎你能够很容易地从5、6分降到3、4分。
来访者:是的,我是能够做到。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来访者开始改变的过程,他的准备阶段持续了几周,后来他发现一些改变确实很有效,于是,他认识到了改变的必要性,有所行动,并积极地将改变保持下去。
二、咨询中期的一些基本技术
(一)共情
在欣赏影视剧的时候,观众会为其中的角色感到高兴或悲伤,在情感上两者达到共鸣。我们说,一方设身处地去理解另一方的状况、体验另一方内心世界的过程就是共情。共情又称共感、同感、同理心等,在第四章心理咨询关系中,我们对同感予以了一些介绍。
咨询师使用共情时常会陷入一些误区。
(1)不能用心去感受来访者,仅把它当成一种方法使用。当共情仅停留在技术方法层面时,就不能真正协助来访者达到自我改变。如一个女大学生哭着跟咨询师说:“我考试不及格,男友最近和我分手。”咨询师若无其事,冷冷地说:“你考试不及格,男友又离开你,让你很难过。”这就是一个浅层的技术性表达,因为咨询师没有用心去体会她的语言和眼泪中所表达的对自我的失望、对外界的愤怒和内心的孤独,这样的共情就无法让来访者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理解。
(2)带着理论框架去共情。由于咨询师接受了不同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在共情时往往会刻板地带有自己熟悉的理论流派的假设,而不能真正设身处地与来访者共情。如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可能会假设来访者童年有过创伤,而家庭取向的咨询师可能假设来访者的家庭关系有问题。如果咨询师这样的观念太强,就不会客观地倾听来访者诉说并准确地表达共情。
(3)带着个人的咨询和治疗经验去共情。咨询师如果带着固定的经验去共情,就有可能误读了来访者的内心,影响咨询关系。
(4)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去共情。个人的生活经验对共情有时有积极的帮助,但有时不但不能帮助来访者,还可能对来访者造成伤害。如一位来访者笑着对咨询师说:“我们离婚了!”如果咨询师说:“我看到你终于解脱了,很开心。”也许这位来访者是用笑来掩饰内心的痛苦,那么你此时的共情会给他带来更大的伤害。
(5)将共情等同于同情。共情所表达的是咨询师在与来访者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理解与同感,同情则常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怜悯、彼此关系不平等。当来访者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时,他们所呈现出的困惑、所表达出的负面情绪的背后,往往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自我形象偏低。如果咨询师流露出对他的同情,反而会加重他的自卑,会强化他弱小的自我形象,无法帮助他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达到自我改变与成长。
我们可以设想一些场景来了解咨询师的共情能力。当咨询师产生共情时,不仅仅是穿上了对方的鞋在走路,还住进了对方的身体里,经历着和对方同样的认知过程和情感变化,或者说体验到了对方的内心世界,有可能做出和对方同样的决定。咨询师面对来访者时,如果不“穿上对方的鞋走路”,就常常倾向于把自己的经验掺入其中,像“我也一样有过这样的烦恼,但我不会像你那样做”的倾向会阻碍咨询师的共情,也容易使来访者产生阻抗。
不同的咨询师与他人共情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差异呢?这主要取决于咨询师能以多大的程度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过,共情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提高的。常用的练习方法有两种。第一种练习方法就是,假设对方是在完全不经意的情况下做出某种行动,换句话说,可以设想来访者是在无意中犯了一个错误而不是有意那样做。就像我们在书店买一本书,如果拿回家看到一半时发现有缺页,那我们就应该认为这是一个装订失误,而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书店。第二种练习方法就是,认为每件事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人们似乎无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对事件中的每个角色进行性格分析和理解,分析事件中人物的特点,理解每个角色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是提高共情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内容反映
内容反映又称释义,是指咨询师把来访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后,再反馈给来访者。下面来看一段对话。
来访者:我的同事们总是让我帮他们带早餐,从来不说一声“谢谢”,时间久了,似乎就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了,有一天没带的话反倒是我没有尽到职责了。
咨询师:你的同事总是让你带早餐,而你觉得他们没有感激你,相反却已经把这当成你的职责了。
咨询师通过内容反映可以达到以下目的:①让来访者有机会再回顾自己的叙述;②可以对来访者所叙述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找出重要内容;③咨询师可以了解自己对来访者的理解是否准确;④咨询师可以向来访者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我在认真听你的叙述并理解了你的意思;⑤把话题引向重要的方向。(www.xing528.com)
内容反映这一技术可以使用在心理咨询的任何阶段,咨询师正确进行内容反映需要经历五个步骤。①咨询师要在心中重复或回忆来访者的信息——“他告诉我了一些什么?”②咨询师问自己“在他的信息中存在什么样的情境、人物、物体或思想”,这样来辨别信息中的内容部分。③咨询师最好是选用来访者言语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敏感、最重要的词语。④运用所选择的语句将来访者信息的主要内容或概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注意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调听起来像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⑤通过倾听和观察来访者的反应来评价自己释义的效果。如果咨询师的释义是准确的,来访者会以某种方式(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来肯定它的正确与有效性。
(三)情感反映
情感反映技术是指咨询师辨认来访者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行为中明显或隐含的情感,并且反映给来访者。情感反映不是一个独立的技术,而是蕴含于各种技术之中,它是联结咨访双方、推动咨询向前发展的纽带。情感反映需要咨询师有很好的共情能力。有时来访者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只是简单地叙述了某个情境,而咨询师则体验到了其内心的强烈感受,此时,就要求咨询师能够准确地反映来访者的情感,达到共情。咨询师常用感受性的动词和情绪性的词汇,如“你觉得……”、“你心里感到……”、“你感到……是因为……”等来进行情感反映。
情感反映与内容反映的不同之处在于,情感反映需要对信息加入情绪成分。下面的两段对话可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
对话1
来访者:所有事情都很枯燥,乏味,没有让人兴奋的事情。我所有亲人都不在身边。我希望我有钱去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咨询师1(内容反映):由于亲人不在身边,又没有钱,你现在没事可做。
咨询师2(情感反映):你现在感到非常乏味。
对话2
来访者:“我和女朋友已经相爱半年了,可我父母不赞同,反对我大学谈恋爱。我很苦恼,不知怎么办才好?”
咨询师1(内容反映):“你认为你和女朋友彼此相爱,可父母认为大学谈恋爱不好,反对你们,是这样吗?”
咨询师2(情感反映):“你父母不同意你大学谈恋爱,你很痛苦,也很茫然,是这样吗?”
情感反映具有以下功能:①协助来访者觉察和接纳自己的感觉;②促使来访者重新拥有自己的感觉;③使咨询师进一步正确地了解来访者,或使来访者更了解自己;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钱铭怡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提到,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而这种选择又与人的情绪有关。对于过去的经历,我们可能会忘记一些具体的细节、场景,但当时的那种情绪体验却能够很容易地回想起来。如来访者在咨询室里说:“我不记得当时自己都说了些什么,只记得自己特别生气。”即来访者重新回忆这段经历时,他仍然能体验到气愤的情绪。对咨询师来说,把握好这些情绪体验十分重要,因为这也是咨询的一个突破口,不仅能够帮助咨询师了解来访者问题的焦点(如在什么情况下气愤或者是什么让他如此气愤),同时也有助于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情感反映是一项较难掌握的技巧,因为情绪常常被忽略或误解。正确进行情感反映包括六个步骤。首先,要注意倾听来访者信息中使用的情感词汇;其次,要注意观察来访者传递言语信息时的非言语行为;第三,咨询师要使用自己的语言,把由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行为获得的情感再反映给来访者;第四,用一个恰当的语句开始进行情感反映;第五,在语句中加进情感发生时的情境,这很像简洁的内容反映;最后,评估你的情感反映是否有效。
(四)对阻抗的处理
咨询中阻抗出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出现的原因也比较容易理解。人们总是很矛盾,希望改变,又不愿意改变。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得到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又塑造了每个人本身,这种惯性是强而有力且不易改变的。当然,在咨询中,咨询师并不是要改变来访者的一切,但是必须认识到,咨询的目标往往是与来访者当前的状态对立的。一位来访者曾在咨询中这样说:“你所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但是却和我过去的经验完全相反。就好像告诉一个习惯用右手的人改用左手一样,不是不能做到,而是确实非常困难。”
阻抗还可分为积极阻抗和防御阻抗。积极阻抗是指来访者把咨询师带回到希望讨论的话题上去。如来访者花了几分钟时间告诉咨询师,自己以前只是猜测某同事可能对自己有成见,这个周末单位组织郊游时,她和那个同事在路上碰巧坐在一起,那个同事刻意和别人换了位置,来访者才意识到她原来的猜测是真的。咨询师说:“你们去哪儿郊游了?”来访者忽略了咨询师的提问,继续说:“我想说的是,我发现那个同事确实对我是不满的、有成见的。”这种阻抗对咨询来说,往往是积极有效的。防御阻抗是指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提问或质疑时,来访者试图转换话题或回避问题。防御阻抗的出现通常是因为来访者还没有准备好谈论当前的话题,表现的方式有闭口沉默、迟到或缺席、敌对的态度、过于顺从或拒绝咨询等。
(五)确定和证实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对来访者进行评价,而不是评估。评价意味着咨询师选择性地接受来访者好的方面。但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并使咨询顺利进行,咨询师应当无条件地接受来访者,因此要避免对来访者进行评价。
避免评价的一个重要技术就是确定和证实。咨询师通过确定、证实,表明他们听到并理解了来访者所表述的内容,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来访者:他们说我只是想得太多,或者想法太偏激,但是他们知道什么?我是说,我确实在某些方面有问题,但不是说全部都是我的错。
咨询师:对,这是肯定的。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是某一个人造成的。(证实)
在上面的对话中,咨询师先对来访者陈述的内容进行肯定(“对,这是肯定的”),然后进一步做概括性的肯定(“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是某一个人造成的”),这样就避免了对来访者的陈述进行评价,而是一种确定和理解。
通常情况下,咨询师非常希望能够帮助来访者,这往往会导致咨询师很快就提出他们能够想到的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越快为来访者提出建议,就会越少考虑到他们的自主性。而确定和证实比直接给来访者提出建议要更有效,只不过确定和证实的效果更多的是让来访者感觉到自己被关注和理解,而不是直接帮助来访者改变。
(六)提问
会谈中的提问分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种。
1.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通常以“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行不行”等开始,它能促使来访者主动地、自由地敞开心扉,自然而然地讲出更多的有关情况、想法和情绪等,而无须搜肠刮肚地回忆、思考;来访者面对这类提问不能仅仅以“是”或“不是”等几个简单的词就结束回答。
例如:“那么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对这件事你是怎样看的”;“为什么你觉得这样做不公平”;“能不能告诉我,这事为什么使你感到那么生气”;“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吗”等为开放式提问。
虽然开放式提问给来访者的回答以较大的自由度,可能会得到各种各样的答复,但开放式提问的目标始终趋向于来访者问题的特殊性。通过这类提问,咨询师可以掌握与来访者问题有关的具体事实、来访者的情绪反应、来访者对此事的看法及推理过程等。
开放式提问要建立在良好的咨访关系的基础上,否则,来访者就可能产生被审问、被窥探、被剖析的感觉,从而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有些提问,尤其是要逐一提问时,语气、语调、词语的选择既不能过于随便,也不能有咄咄逼人或指责的成分,尤其是涉及一些隐私时更是如此。辩论式、进攻式、语气强硬的发问与共情式、疑问式、语气温和的发问可能会在来访者心里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印象,前者会被认为是咨询师对自己有敌意,后者会被认为咨询师是真心实意地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从而帮助自己。此外,咨询师要记住,提问是咨询本身的需要,绝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窥探隐私的欲望。
2.封闭式提问
当会谈内容较为深入,需要进一步澄清事实、缩小讨论范围或集中探讨某些特定问题的时候,可以适当采用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通常以“是不是”、“要不要”、“有没有”、“对不对”等开头。
例如:“你喜不喜欢学校”;“你来这儿是否因为婚姻问题”;“你确实这样想过吗”等为封闭式提问。来访者多以“是”、“否”或其他简短的语句作答。
封闭式提问可用来收集特别的资料,以澄清事实。由于这种提问限制了来访者的回答,所以还可以制止来访者喋喋不休、漫无边际的叙述。封闭式问题还可以帮助咨询师把来访者偏离某一主要内容的话题重新牵引回来,如“我们能否继续接着讨论刚才的问题”等。另外,封闭式提问还有利于咨询师主动结束某个话题,如“下次我们再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可以吗?”当来访者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就可以进入本次咨询的结束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封闭式提问不宜过多使用。否则会使来访者产生被审问的感觉,压制来访者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甚至对咨访关系产生破坏。由于来访者前来咨询的目的之一是向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感受,若总是处于被动回答的地位,也会降低他的求助动机。此外,一次不要提多个问题,否则会使来访者产生混乱,结果可能只回答了最不重要的那个问题。
(七)面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友好礼貌的口吻与人交谈,而不是对对方的话进行过多的质疑。然而在咨询中,咨询师需要像一面镜子一样,呈现问题的本质和矛盾,以引起对方的思考。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使用的技巧之一就是面质。
面质是咨询师指出来访者自身情感、观念和行为等方面的矛盾,但它并不是一种指责或批评,而是让来访者看到矛盾的存在。一般认为在以下情形中可进行面质:①来访者的自我观念与其理想自我不一致;②来访者的自我观念与其实际行为表现不一致;③来访者的自我体验与咨询师对他的体验和印象不一致;④来访者所谈到的体验、思想或看法前后不一致。对于咨询中出现的这些矛盾,有时来访者自己可以意识到,只是有意掩盖不想暴露的某些方面;有时来访者自己也没有察觉,正反映了他本身的心理矛盾。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来理解面质的过程和作用。
来访者:我妻子花钱太大手大脚了,完全就像小孩子一样。
咨询师:这确实是个问题,对你来说,当父亲承担一个家庭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还要照顾你的妻子。我很奇怪,在生活中你的角色究竟是什么(开始面质)。
来访者:我的角色?我的角色就是挣钱供她花。
咨询师:我也感到这一点了。我想我的意思是,你这样供养她似乎也让她处于一种“没有用”的位置。
来访者:您的意思是?
咨询师:嗯,我是指,似乎你觉得她没有办法承担家庭的重任,或者说好像她觉得自己就应该像孩子一样被对待,或许她就只想表现得像个孩子。
来访者:是吗,那我必须要开始像对一个成人一样对她吗?
咨询师:不好意思,等等,你刚刚是说“我要像对一个成人一样对我的妻子吗?”(笑了)
来访者:(也笑了)我发现这真是太糟糕了。
咨询师:确实是的。我在想,如果你把她真正当做一个成人,然后告诉她非常希望她能够理解你的经济状况……我想这样是否会有所改变。
来访者:是的,我确实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态度。我想这个问题我确实有一部分责任。
在这个案例中,咨询师运用面质技术帮助来访者看到他自己的责任。可以看出,咨询师在面质时,非常柔和、委婉,没有激发出来访者抵抗或逃避的反应,而是很自然地接受了这种面质。
需要注意的是,面质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咨访关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面质的时机,在来访者能承受和接受时才能使用。面质最好是尝试性的,不要咄咄逼人,宜采取逐步接近要害的方式。面质不可用得过多,那样会损害咨访关系。面质也不是争吵,这就需要咨询师掌握好方式方法。对一些来访者来说,他们能接受直接、明了的面质,而对另一些主导性较强的来访者来说,采用缓和、委婉的方式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Conte认为,单纯的面质是没有治疗效果的,面质的内容是否正确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访者的态度,即是否能够真的接受这种面质。咨询师不能把面质当成教导或训斥,但年轻的咨询师往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样做会让自己很有成就感,显得自己很有说服力。殊不知,在来访者看来,这种单向的教导实际上没有任何说服力,有时反而会引发强烈的阻抗,很容易造成脱诊。因此,对初学者来说,使用面质的好的方法就是一分为二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在会谈中可采用这样的说法:“我有两个想法,一个想法是这样的,另一个想法是那样的”,用这样的方式为来访者呈现矛盾的两个方面,从而避免因为不恰当的语气或方式激发来访者出现对抗或逃避的反应。
(八)解释
解释就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谈话内容或当前问题进行解读、释义,一方面可根据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各种理论来进行,另一方面还可根据咨询师自身的观察和经验来进行。
每个咨询师都会有自己的咨询风格,咨询师需要掌握一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论模型,如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要对问题做出恰当的解释,仅仅掌握理论知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咨询师要针对不同的来访者和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而不是一味地重复、生搬硬套。
咨询师需要采用不同的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做出解释,但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不需要给来访者详细地列举每种理论的框架和概念,不需要解释各种理论。另外,咨询不是教导,而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的问题。
解释能够使来访者从另一角度重新了解和认识当前的问题,一些观点可能是他从未想过的。并且,解释仅仅是心理咨询的一个过程,更重要的是,解释能够让来访者接受并进一步思考,找到本质原因,并且解决问题,有所改变。
运用解释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因人而异。如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来访者,解释可以系统些、全面些;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来访者,解释应尽量通俗、易懂。第二,解释不宜多用。一次会谈中,运用得当的解释不应超过三个,因为解释过多往往会使来访者感到难以接受。第三,解释不应强加给来访者,即使解释合理,如果对方一时不能接受,咨询师应分析其中的原因,不能强迫来访者接受。
(九)具体化技术
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绪以及所经历过的事件,使谈话内容指向具体的事实和细节,使双方讨论的问题更加清晰、准确。咨询师在倾听过程中,一旦发现来访者陈述的内容有含糊不清之处,或者只是叙述了某件事情、却没有说出他的主观情绪体验时,就要以“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何种感受、何种想法”等问题,来协助来访者更具体地说明自己的问题。
具体化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澄清来访者表达的模糊不清的观念、情绪和问题等,明确来访者的真实感受和事件,使来访者表达的信息更清楚、更准确。如来访者说:“他们都恨我”,咨询师就应该把来访者说的“他们”这一模糊的概念予以澄清,“他们”是指哪些人,数量有多少,等等。以使来访者表达的信息更清楚、更准确。
(2)促进来访者将情景和对情景的反映表达得更清楚,鼓励来访者将问题引向深入,常常借助开放式提问来完成这一点。如“你说你觉得……能更具体些吗”,“你所说的……是指……”等。
(3)让来访者弄清自己的所思所感,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如一位乙肝患者前来咨询,他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想与同学们一起出去吃饭”,咨询师可以说:“你主要是因为担心自己的病会传染给别人,而把这一情况告诉同学,又怕同学远离自己,因此你内心很不愉快,是这样的吗?”这样,就能让来访者弄清自己的所思所感,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
(4)能提供具体的榜样,帮助来访者明确自己所说的具体内容。例如,当来访者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时,若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或实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咨询师就应当提供具体实例中的人物作为榜样,帮助来访者明确自己所说的具体内容。
下面通过一段对话来体会具体化技术。
求助者:我真是没用。
咨询师:你说你没用,能告诉我最近发生了什么不如意的事吗?你觉得你哪些方面没用呢?
求助者:我在学习、交友很多方面都很失败,特别是作为学习委员,我没有把事情办好……
咨询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求助者:我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我为同学们办考研复习的事情,没有办好。
咨询师:你认为这件事全是你的责任吗?能否详细讲讲事情的经过?求助者:我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哭泣)
(十)重复技术
重复技术是指咨询师直接简明地重复来访者的话(某些词或最后一句话),来强化叙述的内容,并鼓励来访者继续讲下去,如“好”、“嗯”、“还有吗”、“讲下去”、“以后呢”等。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表明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关注和他们正在认真地倾听。
通过鼓励、重复,可以促使咨询师进一步了解来访者,来访者进一步了解自己;还可促使会谈沿着重复的方向继续作深入阐述;咨询师选择来访者叙述的不同主题来予以关注,可促使来访者进一步展开和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咨询师重复的部分必须是关键性、值得探讨的部分;要用来访者说的话而不是咨询师说的话来重复;重复的是来访者此时此刻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过去的经验;重复来访者本人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别人的感受和想法。一般情况下,来访者叙述的最后一个主题往往是最重要的,因此可选择它加以重复。我们来看下面一段对话。
来访者:“我和女朋友已经相爱半年了,可我父母不赞同,反对我大学谈恋爱。我很苦恼,不知怎么办才好。
咨询师:哦,你不知怎么办才好。
(十一)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经验等有关信息告诉来访者。咨询师的自我暴露与来访者的自我暴露同样重要,它有助于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和开诚布公的良好关系。咨询师的自我暴露可使来访者的自我暴露增多,如果咨询师自我暴露的是与他们自己有关的负性信息的话,还可使来访者感到更多的共情、温暖和信任。另外,咨询师的自我暴露还可增加其对来访者的吸引力,提高来访者积极参与会谈的兴趣。
咨询师的自我暴露有两种形式:一是咨询师把自己对来访者言行问题的体验与感受告诉来访者;二是咨询师暴露与来访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历和情绪体验。
目前普遍认为,咨询师的自我暴露应该有一定限度,低于或高于这个限度的自我暴露不但不能对咨询起到好的作用,反而具有破坏性作用。如果咨询师几乎不做任何的自我暴露,就可能得不到来访者的自我暴露反应;如果咨询师自我暴露过多,则使来访者在会谈中可以利用的时间减少,而且可能会使来访者感到咨询师心理也不健康。我们来看下面两段对话。
对话1
来访者:我感到自己必须接受妈妈酗酒这个事实。
咨询师:是的,我妈妈也酗酒。记得一次家庭聚会,还没过多久她就变得很吵闹,我当时感觉非常尴尬。那时候我表哥告诉我她在酗酒,可当时我就是没办法接受。直到差不多两年后,她在一个婚礼酒席上喝得酩酊大醉,我才真正意识到不对劲了。
对话2
来访者:我感到自己必须接受妈妈酗酒这个事实。
咨询师:哦,这个真的确实很难接受。我也有和你所说的类似的经历,我想我可以说,虽然我们的经历不完全一样,但我的确能体会你内心的挣扎。
在上面的两段对话里,对话1中的咨询师非常具体地描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叙述得过多,咨询师似乎变成了来访者。而对话2中的咨询师则笼统地提及自己有类似的经历,他叙述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来访者相信自己确实是被理解了,因此,对话2的咨询效果更好。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咨询师没有必要和来访者分享自己具体的经历,重要的是分享类似的感受。而且,如果分享得越多,越有可能适得其反,令咨询过于生活化而不够专业,影响咨询师的权威性。
(十二)沉默
沉默指的是会谈过程中来访者停顿数十秒或数分钟不讲话的情况。谈到沉默,我们首先可以设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和另一个人保持沉默的场景,总是会有一种打破沉默的倾向。人们聚在一起时,总是希望相互交流,希望知道对方在想什么,这也是初学咨询的学员很难忍受咨询中出现沉默的原因。
Cavanagh把会谈中出现的沉默分为三种形式:创造性沉默、自发性沉默和冲突性沉默。下面对这三种沉默及其处理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创造性沉默是指来访者对自己的言行和情感进行反思、体验时表现出的沉默。这种沉默往往能孕育出新的思想观念和情绪体验。如一名少妇将夫妻不和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女儿,对女儿充满敌意,认为是女儿夺走了丈夫对她的爱。
咨询师:你是否考虑过,你所面临问题的因果关系不像你理解的那样。事实上有可能是由于你们夫妻关系不融洽,才导致你丈夫把爱更多地给了女儿,结果又进一步恶化了你们的关系。
来访者:我从来没这么想过……我一直对女儿充满敌意,觉得是她把我丈夫从我身边夺走,自从她出生以后,我丈夫总是把注意力放到她身上,而对我非常忽视……
说完,来访者出现一段时间的沉默,双眼凝视着天花板上的某一点。很显然,她在思索刚才咨询师提出的问题及自己刚刚领悟到的问题的实质,这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沉默,其身体语言的标志往往是目光凝视空中某一点。沉默的时间可能是几分钟。此时,咨询师若问“你正在想什么”来打破这种沉默,可能就有些莽撞。咨询师此时要做的就是耐心观察和等待,让来访者有充分的时间来思索和领悟,直到其言语或非言语的行为表示可以继续会谈为止。
自发性沉默多发生在“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境中,这种沉默的身体语言标志为,来访者的眼睛往往是紧张不停地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可能向咨询师投以征询和疑问的目光,或者不时地停下来询问咨询师“我现在该做什么?”面对这种沉默,咨询师正确的做法是,确定来访者的沉默不是创造性沉默以后,应立即有所反应,如向来访者发问“可以告诉我你现在正在想什么吗”或以幽默的口吻询问“你是否觉得不知从何说起”等。如果咨询师让来访者长时间处于沉默状态,来访者就会越来越紧张,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其他问题。
冲突性沉默是指来访者由于愤怒、恐惧及内疚等引起的沉默,可能是刚才所谈内容触及到来访者内心的痛处,也可能是来访者预感将要谈到的话题对他来说具有一定的危险,还有可能是用沉默表达对咨询师的不满和愤怒。如果咨询师确定来访者的沉默与恐惧有关,可以提一般性的不涉及事情要害的问题,口气尽可能轻柔,并适当给来访者以安慰或保证,这样可以缓解来访者的恐惧情绪。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鼓励来访者正面谈一谈产生恐惧的原因及程度如何,但如果来访者不愿意谈此话题,也不要勉强。当判定来访者的沉默是由于对咨询师的厌烦和愤怒引起的,咨询师既不要冲动、感情用事,也不必一味地回避,而要以真诚和宽容的态度对待来访者,如可以询问对方“你似乎想以沉默的方式提示我什么,你能不能直接说说你现在的想法”,这可能会马上打破僵局,双方可以进行开诚布公的对话。即使没能得到对方的回应,咨询师这种做法也是有用的,可以为后面会谈中双方进行充分的意见交流打下基础。如果对方继续沉默,那么咨询师要稍微等一下,直到对方愿意打破沉默。这段时间并未白白浪费,因为随着沉默的持续,来访者内心紧张程度在不断加剧,直至对方感到无法再沉默了,这种情形也有助于以后的咨询工作。
在咨询中出现沉默往往是有意义的,作为咨询师,需要不断地锻炼忍受沉默、处理沉默的能力,咨询师越是自然地接受自己的沉默,也就越能够接纳来访者的沉默。
(十三)榜样作用
咨询中同样也涉及榜样作用,即通过咨访关系中咨询师的表现,引导来访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或行为模式。可以设想,一个说一套做一套的咨询师又怎能让来访者信服并达到咨询目标呢?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女性来访者A从小生活在一个家教严厉的家庭里,父母经常动不动就为一些小事责骂她,以至于她成年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小心翼翼、缩手缩脚,也常常没有主见,还总是被上司责骂。为此,她来到咨询室。可以看到,A与人交往的一种模式就是,她认为自己总是会犯错,不能尊重自己的意见。在咨询中,当她再次出现这种不自信的时候,咨询师提出这一点,并设法让她感受到被尊重和被信任,和她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让她体验到在日常生活中未曾有过的感受。
如果咨询师只是告诉A应该自信、不要总是拒绝自己的想法,而没有让其切身体验到这种被信任和被尊重的感受的话,那么咨询的效果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与口头建议相比,人们总是能够从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学到更多。
言行一致的咨询师在咨询中有着更加积极有效的榜样作用,而来访者在认识到这一点后也会更加开放、有效地学会这一榜样模式。
(十四)指导
指导就是咨询师直接告诉来访者该做什么和说什么,或者该如何做和如何说。在心理咨询中,原则上咨询师应该更多地充当一个支持者或推动者的角色,但来访者前来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帮助,如果咨询师不给他们任何指导和建议,势必会让来访者感到失望。因此,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给出指导和建议也是咨询师必备的一项技术。给出指导和建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咨询师要熟练掌握各个学派的心理咨询理论,对不同的来访者给出正确的指导。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指导来访者进行自由联想,以寻找问题的根源;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师则要求来访者做各种训练(如系统脱敏训练等)。这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把握好自己的态度,不能显得过于强势,既要注意维持来访者的自主性,又要让来访者真正地能够接受并执行。
第二,咨询师要懂得给予指导的时机和技巧。在咨询的初始阶段,很多来访者会不断地问咨询师“自己该怎么办”。对此,咨询师可能感到很矛盾。如果给出建议,那么,咨询师可能对来访者并不十分了解,给出的建议很可能是不合适的,没有与来访者充分共情,与一般性的建议大同小异,无法体现出咨询的专业性,给出的建议还可能引起来访者的阻抗,从而导致脱诊。如果不给出建议,来访者可能会觉得咨询对他没有帮助,产生失望。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咨询师在咨询初始适当给予一些建议也是可以的,但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过于生硬的、指导性过强的措辞,而改用“或许”、“可能”、“如果我是你的话,我可能会……”等,或者提供多种解决的可能性。另外,指导需要在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进行。
第三,掌握指导和建议的类型。行为指导主要是指给予来访者具体的行动计划方案,比如对有睡眠障碍的来访者,要求其写睡眠日记等。忠告和提供信息主要用在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咨询中,比如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专业调换、课程学习计划等。欧美很多高校对职业规划等都设有专门的咨询中心,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渡过大学生活。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忠告和信息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忠告不以为然,或者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那么咨询师不能一味地认为自己的忠告是正确的,应当重新审视来访者的问题和想法,把握其性格特征,重新制定解决方案。
最后,咨询师还要把握指导的频率。使用这种技术应当慎重,除行为治疗之外,一般不主动使用指导和建议。因为有学者认为,指导和建议会把咨询师的意志强加给来访者,无助于来访者的真正成长,也容易引起来访者产生阻抗,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主动提问,如“你觉得我的建议哪些方面不适合你呢”,把思考的主动权再交给来访者。
三、咨询结束阶段的一些基本技术
在咨询过程中,人们常常对咨询初期和中期的会谈技术给予较多的重视,但对结束咨询关系时所运用的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下面简要介绍咨询结束阶段的一些基本技术。
(一)总结
1.不同时期的总结
每次咨询快要结束时,咨询师可以对本次咨询进行一些总结。例如,理清本次会谈谈论了哪几个话题,呈现或聚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等。这样不仅令整个咨询的思路显得更加清晰,也暗示来访者本次会谈即将结束。
除了可对单次咨询进行总结之外,咨询中的总结还包括定期阶段性的总结和在终止期的综合总结。
另外,咨询师还希望对来访者的进步或有待改进的地方加以总结。当来访者转换话题的时候,咨询师也常常会对上一个话题进行总结,但这并不是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
对咨询师来说,他们希望得到来访者的反馈和确定,即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来访者已经讲述的内容。另一方面,对来访者来说,很多情况下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大多数时间在谈论什么,来访者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可能与他们所表达的内容是不一致的。那么,咨询师的总结也能够让来访者及时弄清自己的表现。可以说,咨询师通过总结的方式反映出来访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2.总结性提问
咨询师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询问来访者在会谈中的收获,以便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开放性思考的空间,思考他们在会谈中获得了什么。下面看看咨询师的总结性提问。
咨询师:今天的会谈我们主要谈到了关于同事对你的态度,讨论了采取怎样的方式向同事表达你的态度才比较合适。通过角色扮演,你似乎对哪种方式更合适也有了一定的看法。通过今天的会谈,你觉得自己得到了什么呢?
询问来访者在会谈中的收获,可以让咨询师有效地了解来访者认为对自己意义最大的是什么,咨询师也应当真诚地接受这一反馈。如果来访者的收获是来自于其他人而不是咨询师,那么这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就是说,咨询的意义同样体现在咨询师的中介作用上,咨询此时的作用是为来访者的内省加工创造一个推动促进的环境,而不是单纯的指导。即使来访者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的时候,咨询师也应当给予充分的认可。
总结性提问给咨询师和来访者一个机会去评估咨询中双方交互作用的有效性。评估这种交互作用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如果来访者说他们的收获是最后讨论的话题或者想法,通常提示咨询的交互作用并不十分有效,这种反馈往往更倾向于一种社交性的礼貌的回答;如果来访者反映他们在咨询中获得的启发来自于之前的会谈,有些甚至是连咨询师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的,那么可以算是咨询中成功的一点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原则并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最后谈论的话题也很重要。Conte认为,总结性提问同样也促进了咨询效果,因为来访者如果发现,每次咨询的尾声都会被问到有何收获或者启发,那么来访者就会在会谈中更加投入和专注。
总结性提问不仅在个体咨询中有效,它也同样适用于团体咨询和督导等。在团体咨询中,如果小组成员对总结性提问的回答基本一致,则通常表明咨询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相反,如果小组成员对总结性提问的感受各有不同,则表示咨询确实触及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另外,总结性提问能够有效地评估来访者的改变意愿。来访者在前期往往会反映没有受到什么启发,但当他们开始主动思考时,也正是咨询开始有效的时刻,他们会从这种提问中获得改变的动力。当他们真正有所改变的时候,会很好地回答这类提问,有时还会加进一些讨论之外的观点。
(二)终止
什么时候可以终止咨询也是需要逐渐体会的技巧。对初学者来说,常常需要得到督导师的指导。终止咨询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明确咨访关系的界限和原则。尽管咨询师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需要很长时间,但咨访关系只是一个短期的关系,咨询也只是一个有限的过程。
终止咨询与中断咨询和脱诊不同,它是指咨询达到最初制订的目标而结束。咨询师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终止咨询,最常见的理由是避免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依赖。在咨询的初始阶段,来访者同样需要明确咨访关系不是永久的。而咨询师在对来访者提供专业引导和支持的同时,更需要注意保持对方的自主性,以便在咨询结束后来访者也能独立健康地生活。
掌握终止的技巧并非易事,很多咨询师在终止阶段都很艰难。说到终止,这里可以引入罗马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即门神Janus。门神Janus拥有前后两副面孔,因此能同时看到过去和未来,并掌管着事物的开始和结束。咨询中的终止也是一样,回顾过去,我们能够看到已经获得了什么;展望未来,我们也能够知道应该怎样从过去的经验中继续成长。有的时候,在会谈中告诉来访者Janus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能够形象有效地解释终止的意义。
有效的心理咨询可引起来访者在观念和行为上产生积极的、有意义的改变,这些改变都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中加以实践,结束正是为来访者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理解并接受咨访关系的有限性,才能够拥有一个更加开放的新起点。因此,在咨询中,咨询师应当毫不避讳地谈论关于咨询的终止,并适时果断地执行终止。
一个有效地达到终止的方式是让来访者提前知道还剩下多少次会谈,如可以说“我们已经进行了六次咨询,还剩下四次”,或者用提醒来访者时间的方式,告诉来访者还有多少次会谈,如“我们关于这个话题还有三次会谈”。咨询的时限也是和来访者共同商定的。在咨询过程中,提醒来访者还有多少时间能够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可鼓励来访者带入一些新的话题,推动来访者做出积极的改变等。对于在会谈快要结束时来访者才提起的一些新话题,咨询师通常需要更加留意,因为这可以被视为一种潜意识的阻抗——“看,这是一个新话题,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去讨论它了”。对于这种阻抗,有经验的咨询师会根据情况决定何时提醒来访者,以便留下时间来讨论迟迟未提到的问题。
对咨询师来说,结束一段良好的咨访关系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咨询师需要做的是在自我督导中处理这些情感,不能将其带入对来访者的咨询中。应当认识到,回避终止的必然性对来访者来说是有害的,这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一种理想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