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尾阶段:最终结束与评估

结尾阶段:最终结束与评估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当这段关系到了该结束时还没有结束,就会变得不正常。咨询关系的结束,是指咨询的一方或双方决定停止咨询。所幸随着人们对心理咨询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结束的作用与意义正在逐渐重视起来。有的咨询师在咨询的开始阶段就和来访者协商大概的咨询时程,以及将在指定的某次咨询后结束,比如,规定咨询时程为六次咨询。

结尾阶段:最终结束与评估

第四节 结尾阶段:最终结束与评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离情别绪总是让人伤感,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和最完美的友谊都有结束的时候,而且我们最终都必须向生命本身告别。咨询关系也终究会结束,甚至可以说咨询关系发展起来就是为了结束关系。实际上,当这段关系到了该结束时还没有结束,就会变得不正常。

咨询关系的结束,是指咨询的一方或双方决定停止咨询。这是咨询中容易被忽视的内容或环节,常常不了了之。理论上,结束会在来访者和咨询师获得满意的效果时自然而然地发生。然而,在实践中,咨询关系的结束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困难得多。问题不在于结束本身,而在于如何以一种不仅对来访者,而且对双方都有意义的方式来结束咨询。

一、结束的意义和作用

(一)结束的象征意义

结束有很显著的象征意义,如果将整个咨询关系的过程看作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开始阶段咨询关系的诞生就像婴儿新生,接着是五彩斑斓的童年和靓丽绚烂的青春期,之后是拼搏进取、硕果累累的成年阶段,结束阶段便是如秋叶宁静安详的老年阶段。咨询关系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意义和作用,都需要咨访双方共同的培育呵护。

结束还有另外一层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提醒我们每个人,我们总有一天都会死亡。不论我们多么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但是隐藏在生命所有其他丧失背后的,是不变的真理——我们的生命有限。所以,面对咨询的结束时,我们必然承受许多悲伤,包括丧失的痛苦和这种提醒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有限的哀伤。

对咨询关系结束的忽视或许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的原因概括起来无外乎两个:一是结束意味着停止或失去,这与咨询所一贯强调的旨在促进来访者的成长与发展的咨询目的似乎大相径庭;二是想当然地认为结束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似乎与那些在咨询中直接运用的、给予高度重视的咨询技术毫无关系。所幸随着人们对心理咨询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结束的作用与意义正在逐渐重视起来。

(二)结束的主要作用

咨询关系的结束的主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是激励咨询双方努力地实现咨询的目标。无论是来访者还是咨询师,都知道咨询是一件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某种目标的事情,这种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动力,督促咨访双方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工作,不断逼近目标。大多数心理咨询师会有意地给一段咨询关系的持续时间设定一个期限,并预先和来访者分享这个期限。他们相信在一个固定期限内,工作会取得重要进展,他们还认为真正重要的信息通常出现在快结束的时候,就像荣格说的,下半生才是我们思考人生重大问题的时候,因此许多咨询师都持有一种假设——当人们发现自己快没时间时,才会最认真地对待他们的咨询。咨询师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对咨询的次数加以必要的限制,使来访者和咨询师意识到时间的价值,以提高咨询的效率,达到预想的效果。

其二是使来访者已经改变的态度、行为、认知方式等能够得以有效地保持,并迁移到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束为来访者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尽管来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再次寻求帮助,但结束是来访者开始独立实践的标志,结束为来访者创造了把领悟付诸行动的机会。

二、结束的有效处理

(一)结束的计划

咨询师应该对结束有明确的预期和顺利的处理,无论有没有计划都要有对咨询过程整体的把握性和掌控感。有的咨询师在咨询的开始阶段就和来访者协商大概的咨询时程,以及将在指定的某次咨询后结束,比如,规定咨询时程为六次咨询。咨询师需要考虑在咨询中的什么时候讨论咨询过程比较自然,其他所考虑的因素包括咨询关系的质量、如何提出问题、来访者的承受力、可能的反应和应对方式等,尽量避免生硬和突兀。有一些技巧,比如在快临近结束时,减少会谈的频率,比如,前几个月是每周一次,现在减少为两周一次,还可以在倒数的几次咨询中,对结束逐渐做一些提及,并且要确保来访者完全能够意识到、承受得了结束的到来。

(二)结束的时机

何时结束咨询的关系,没有准确的定论,由咨询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咨询过程的把握来决定。选择好结束的时机非常重要,太早的话,咨询过于仓促,来访者可能会失去他们在咨询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而太迟又可能让来访者越来越依赖,并且浪费时间。此外,咨询的结束还涉及咨询关系、咨询目标等因素。Hackney和Cormier认为,在判断是否应该结束咨询关系时,需要对以下因素给予必要的考虑:咨询关系是否已经用一种行为目标建立起来;咨询双方对这一行为目标以及目标的实现,是否有着清楚的理解和认识;来访者是否认为达到了他想要实现的目标,是否忽视了某些特殊的目标;来访者和咨询师是否认为他们的关系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最初所设计的咨询目标是否需要改变。总之,咨询结束的时间必须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出决定。同时,咨询师还有必要从专业的、职业道德的方面考虑咨询关系的结束。

【视野扩展】

有效对待“结束”的5种表现(5D)

(1)决定(determine)能够使自己逐渐适应结束的方法,而不是毫无准备的突然面对结束。

(2)发现(discover)自己所经历过的种种事件的积极意义。

(3)向他人描述(describe)这些事件的积极意义。

(4)为自己所获得的东西和自己的前途而欢喜(delight)。

(5)确定(define)自己生活中继续发展的目标。

无效对待“结束”的5种表现(5D)

(1)否认(deny)咨询关系的“结束”或咨询关系的“丧失”。

(2)以过分赞誉的、夸大的方式,歪曲(distort)自己所获得的咨询经验。

(3)贬低(denigrate)自己的行为和咨询的关系。

(4)分散(distract)自己对“结束”的注意力。

(5)突然把自己与咨询关系和咨询活动分断(detach)。

(三)结束的方式

结束通常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正常情况,即咨访双方都觉得所有咨询目标都已达到,因而结束关系;第二种是,当咨询目标尚未达成时,由咨询师方面主动提出终止咨询关系,可能的原因包括咨询师的局限、两者关系的不匹配等;第三种是,当事人提前终止咨询关系,可能不告而别——脱落,也可能因为诸如毕业离校、搬家等各种原因提前终止咨询。

对于正常的结束,Ward概括出四项基本工作,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评估目标收获:采用逐项检查法或回顾对照的方式,对整个咨询过程进行总结性评价,既能增强来访者自我依赖的信心,也有利于咨询师的专业能力的提高。

处理关系结束的问题:以逐步结束的方式对分离反应进行讨论,帮助来访者树立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的信心,并保证咨询师的开放。

为学习的迁移和自我依赖做准备:演练新的可能遇到的情况及应对方式,让来访者发展和维持某种支持性关系,一些技术比如“在脑子里与咨询师交谈”。

最后一次会谈:主要是告别和安排日后的随访。

总体而言,给来访者提供一些时间谈论咨询的整个过程,让他回顾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这是帮他积极地看待咨询过程,即使是困难也能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重构)的好时机。

(四)有关分离焦虑

关于咨询的结束,最主要的问题是它以什么样的方式重复着来访者生命中所有的其他的结束(即丧失),诸如好友的分别、亲朋的去世,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经历着丧失,更确切和更多的是种丧失的体验。

有时候来访者开始咨询的起因就是因为丧失,而帮助他们处理所有这些因素也就使得结束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咨询功能,比丧失更可怕的感受是被拒绝或被抛弃,而这些往往在处理不当的时候容易混淆。这些情绪非常错综复杂,我们之所以要精心准备咨询关系的结束,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样可以给来访者提供机会清楚地表达并妥善处理。接纳分离是必然的,是一种成长,咨询师处理分离的方式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行为榜样,所以结束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三、结束的抗拒反应

对结束的抗拒是咨询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来自来访者和咨询师两个方面。

(一)来访者方面(www.xing528.com)

来访者对咨询和咨询师的依赖,导致咨询关系结束时来访者产生抗拒反应。

即使最初商定的咨询目标似乎已经完成,来访者可能也会对咨询的结束产生抗拒。在关系中感到非常舒服——可能过于舒服,不愿离开而否认咨询的工作已经完成。随之而来的可能会是一些焦虑的行为或者症状的复发,传达的信息是“我还没准备好独自面对一切”“我不想离开你”。

此时,我们不仅要处理来访者的行为,还要尊重并理解导致这些行为的焦虑。尽力让来访者谈论这种焦虑,尽量使他们的恐惧逐步清晰和直接。假如来访者的焦虑表现得过于强烈,则需要重新评估来访者对结束咨询是否准备充分。最后几次咨询拉开时间间隔不失为处理这类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二)咨询师方面

咨询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咨询师对于来访者而言变得多余和不必要,这应该是整个咨询的基本理念,但助人为乐的感觉太好了,以致咨询师容易忘记这个理念,所以可能产生对结束的抗拒。咨询师在面对咨询的结束时同样会体验到一系列情绪,诸如愤怒、失落、悲伤、内疚等。其特性和广度取决于来访者的特点,还有咨询关系的强烈程度及质量。其中有些情绪与我们有直接关系,有些更多地与移情及被这段关系所引发的咨询师过去个人未了结事件有关。所有这些被引发的情绪都应该被正视和关注,然而,此时不是咨询师去处理自身未了结的事件及对来访者的反移情的时候,最好向督导或其他的同事寻求帮助。咨询师在最后(严格说是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和来访者分享的感受应该只是出于来访者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诸如被赞赏的需要、成就感等。咨询师要认识到自己在关系中的角色,并处理一些相应的问题,把来访者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地位。

【视野扩展】

咨询师对结束咨询感到困难的几种时刻

(1)当结束意味着一种积极、友好的人际关系必须终止时。

(2)当结束唤起咨询师对来访者独立发挥功能的能力感到焦虑时。

(3)当结束使咨询师产生对来访者所施加的有效的影响感到内疚时。

(4)当咨询师的“专业自我”因来访者的断然离去而感受到威胁时。

(5)当结束意味着咨询师的一种学习经验被迫终止时(即咨询师可以通过来访者了解更多的心理异常的内驱力或相关的特殊的亚文化知识)。

(6)当结束意味着由于来访者的进步,咨询师那种令人激动的、特殊的生活代理人的体验必须终止时。

(7)当结束成为咨询师生活中其他事件终结(尤其是未解决事件)的象征标志时。

(8)当结束唤起咨询师自己内部精神世界的冲突时。

四、相关评估

(一)咨询的效果评价

咨询效果评估,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考察:①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②根据求助者在社会生活中适应状况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估;③对照前后的心理测量的结果进行评估;④根据求助者家人、朋友、同事的报告进行评估;⑤根据咨询师各方面的观察进行评估。

从与来访者问题相关的行为、情感或认知等方面具体的变化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在咨询中获得的进展。还可以思考咨询关系怎么样、咨询目标完成得如何等。上述评估应该相对具体,并且都要尽可能地具有操作性。

(二)咨询师的个人成长

如果说魔术师的手是其安身立命之本,那么对应于心理咨询,就是咨询师自身。咨询师处理不同类型的个案的经验越多,就越老道,成长越快,所以老师会强调要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类型的来访者。然而在难以有足够多类型的来访者这一现实的客观条件下,不断地反省,发掘未知的自我层次,不失为增加自身丰富性的一种方式。

咨询师是如何感受这个个案的?其中可以学到什么?

正如许多学派都提出,咨询师最多只能带领来访者到咨询师自己能到达的那么远,咨询师带领来访者对生活的探索不会深过对自己的探索,来访者的咨询效果部分受限于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所以咨询师需要尽量敏锐、坦诚地觉察自己对来访者的反应和咨询中的重要事件,率先体验自我坦诚激发的焦虑,觉知和处理自己内心存在的冲突与困境。那么,咨询师会更容易理解自己的反应模式,尤其当以后咨询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

牢牢记住一点:咨询师是来访者的工具,能否成为一个足够好的咨询师取决于咨询师作为工具的素养。

【视野扩展】

本章将咨询过程视为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创造性的模式,这其中注重的是咨询师如何能帮助他们的来访者,因此它向任何其他助人方式或理论学派都是开放的。艾利斯曾经说过:最有效的咨询要保持灵活性、探索性、经验导向性,以及对不良理论及其结果的批判态度,致力于有成效的改革,有效果的咨询不是片面的或教条主义的,它随时准备放弃一度最受推崇的而被实践所否定的方法,它在不断地成长着、发展着。

关于这种开放的态度,作为咨询师应该做到两点。一则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无论是理论流派的取舍,还是技术策略的应用,既没有预设,也不存在标准,而在于此时此地的来访者。另一则是“陌上花开,缓缓归矣”。无论咨询过程是千回百转、九曲回肠,还是异彩纷呈、叹为观止,都要遵循时光的法则,功夫永远在诗外,不急不缓,让我们静候那一朵花开的声音。

【思考练习】

1.对于本章提供的几种过程模型,你倾向于哪一个?它有哪些可取之处,又有哪些局限性?

2.你认为初始会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要点?

3.来访者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其中哪些是最常见的?对你而言哪些是最棘手的?

4.开始阶段,你打算以何种反应方式诱导来访者进行交流并鼓励其自我暴露?

5.面对被校方转介而来的个案,你要如何开始会谈?

6.你将如何收集关于来访者优势与资源的信息?你认为在此过程中将会给来访者带来什么?

7.诊断的医学模式在实践中占有主导地位,试讨论一下,如何才能做到既结合学校的实际又符合自己的标准。

8.咨询师有权直接提供建议与指导吗?当来访者要求时,你觉得他正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9.如果来访者的支持系统(亲朋家人)对其真正想要的改变有抵触情绪,你将如何帮助他?

10.如果来访者提前终止咨询,咨询师是否应该想办法与其探讨终止咨询的原因?你会怎么做?

11.思考你生命中的丧失,它们对你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12.你个人的咨询理论取向是什么?你觉得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应用这些理论时要注意什么?

13.身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你觉得生活中有哪些方式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并促进个人成长?

【课外延伸】

请利用教育实习或实践的机会,对一名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个案进行咨询,严格按照咨询过程的三个阶段进行并一一记录,事后对自己的整个咨询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自己的得与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