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开始阶段:初步暴露与体验
作为咨询的开始阶段,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让来访者充分自如的暴露自己的问题或困扰。暴露本身就预示着风险,来访者往往会小心翼翼、诚惶诚恐、患得患失,这其实是最真实的咨询体验,在情绪情感层面从来都是强有力的,这种能量的流动在开始阶段就已经显现出来。
一、初始会谈的简要过程
在咨询中,许多初学者对于会谈内容忐忑不安,要么担心沉默冷场,要么所谈内容索然无味,自觉单薄无力。其实,一个人来到咨询室,也就将他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丰盈百态的生命故事带给了咨询师,关键在于如何打开、继而悦纳这份厚重的礼物。而很多的线索早在初始会谈中就有所体现,毫不夸张地说,初始会谈的质量可以预测后续的咨询效果。而且当遇到僵局时,有经验的咨询师往往会回头看看,总能在初始会谈中找到灵感。一次50min左右的初始会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场相遇、开始倾听和最后小结。
(一)开场相遇
形场相遇时的寒暄是初学者经常忽略的一个小细节。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来访者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主动地向一个素昧平生者吐露真情,可想而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量,而这种源源不断来自心底里的力量正是他们自身最大的资源。身为咨询师,不仅要感受、发觉这些资源,更要适时鼓励、倍加爱护,让这些能量更加流畅、充沛。
一个恰当的寒暄,一个友善的微笑,最简单也最实用。比如:“你今天还好吗”;“要喝点热水吗”等,此类寒暄可以让人放松,感觉温情脉脉。从来访者进门开始到入座,分秒之间涌现出的外貌表情、肢体语言、行为模式等大量信息,无一不是咨询师应敏感觉察继而细心洞察的东西,所有这些都可能会成为接下来会谈讨论的有意义的内容。
一般而言,来访者是带着对心理咨询的各种看法和预期前来寻求咨询的,那么落座之后,讨论并澄清这些看法和预期很重要。如“以前有接触过心理咨询吗”这样的开场白比起老套的“今天想谈点什么呢”更清新自然。对于首次咨询的来访者,应该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保密原则、危机的处理等)。如咨询师可以说:“我们这次会谈会持续50min左右,如果时间不够的话,我们可以再安排一次会谈。我们要试图理解是什么样的问题让你来到这里。”这样,既可以打消来访者的疑虑,排除偏见,减少来访者对于不确定性的焦虑;又可以增进其对咨询的了解,加强来访者的自主感。如果以前接触过心理咨询,则可以顺便询问前次咨询的概况,鼓励其表达对咨询的感受和看法。对多次寻求帮助而又辗转于多个咨询师的来访者,我们要高度警惕,并对自身的情感反应保持专业上的敏感性。待到时机成熟,和来访者讨论这个话题,分享对此的感受。
这个阶段咨询师也需要澄清来访者求助的背景(探索咨询动机)和可能卷入的第三方(主要是学校)。如校方转介或被家长转介过来的来访者属于被动的来访者,要弄清楚动员他来咨询的缘故,更重要的是他如何看待这种咨询活动,来访者是觉得委屈还是无所谓,或者是有抵触情绪等。
(二)开始倾听
这是一个以来访者为主导的阶段。探索完咨询动机后,咨询师应该允许来访者自由地谈论发生的事情。向陌生人诉说心语,无疑是令人顾虑重重,而且望而生畏的。咨询师应尽力降低来访者的恐惧和不安,只要他的叙述能传递信息,便不要干扰或者打断,要耐心等待,鼓励来访者开放地表达,尽可能充分地暴露。除非是对方羞于启齿或欲言又止,可以使用询问技巧,以免在一开始就陷入尴尬的沉默。
咨询师在此阶段主要使用的技术是倾听,专注地倾听。Egan认为专注是咨询开始阶段咨询师的一种重要行为,咨询师需要高度地集中于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对于某些来访者而言,咨询师的这种关注本身就有治疗的作用。而对于有的来访者来说,他可能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来访者是否感知到被咨询师接纳和信任,不仅影响来访者暴露的程度和咨询动机的强度,也影响到咨询信任关系的建立。这种信任氛围的营造可以从罗杰斯提出的三大助长条件入手。第一,同感,就是咨询师体会和认识来访者内部世界的态度和能力,感受来访者的私人世界,就好像那是咨询师自己的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像”这一品质;第二,无条件积极关注,指的是咨询师不依据来访者行为的好坏,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对方,给予关怀;第三,真诚,咨询师以真我的面目出现在来访者面前,开诚布公,表里如一,在咨询关系中是值得信赖的。
鼓励来访者尽情倾诉有两点好处。一是不良情绪可获得宣泄,障碍常能迅速得到某种程度的减轻;二是通过咨询师认真的倾听,来访者觉得自己的问题已经获得咨询师的重视和理解,于是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励。倾听的时候除了注意来访者的诉说以外,还要注意来访者是如何表达的,即言语模式。关注倾诉的事件及其前后相关的事情,特别是事件背后的情绪和情感。接下来,在听的过程中,咨询师可以适时问一些问题,有些问题会涉及可能隐藏着冲突的领域。借此扩展来访者的视野,获得更多的信息,比如家庭史、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以便心中有数,整体上把握来访者,形成初步的理解。
(三)小结
通常情况下,咨询师在每次咨询会谈结束前后会留几分钟作概括性总结,其目的是,总结本次会谈的主题和内容,反馈咨询师个人对来访者的理解,适当表达对来访者问题的感受和看法,安排续约或讨论其他的咨询计划。对于首次咨询的来访者,笔者通常会询问:“我们这次谈话,你感觉怎么样?和你想象的有什么不同吗?”或者留几分钟时间请来访者提问,对来访者说:“我不知道刚才我有没有说清楚,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回答的吗?”最后,给来访者以希望,对来访者说:“我想我能帮助你”或“我能感受到这对于你而言是多么的不容易,尽管如此你还是来了,这似乎是阴霾中的一丝光亮,我想我们可以一起走得更远。”
当首次咨询结束,在大多数情况下,咨询师应该反躬自省,判断是否接受这个来访者进入咨询。以下这些问题可能有所助益。来访者的主诉是什么?为什么他(她)此时前来?来访者对自己的困扰怎么看?来访者的资源有哪些?首次咨询结束进行自省,以便开展下一个阶段的工作。
二、开始阶段的三大任务
开始阶段,最本质的目标是迅速且充分地评估来访者。当然,任何咨询过程中,收集资料、评估定义、理解支持等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咨询的开放性就在于多角度的理解,并适时修正这种理解。就如霍特曾谈到的一样:一般来说,咨询师不认为评估是咨询开始前一个需要独立完成的过程;相反,他们把评估和咨询看成是无法分开、相互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一)收集基本资料
收集与来访者有关的各种资料。通过会谈观察、倾听、心理测验等方式,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扰。一般基本资料包括来访者的个人身份信息、家庭及社会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学习近况和有无心理咨询经验等。通过对基本情况的了解,掌握其过去、现在等各方面的活动及生活方式。
认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确定心理咨询目标及有效开展咨询的基础。这比收集基本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来访者一般心存顾虑,往往不愿直截了当地把面临的心理问题如实暴露出来,或是他们自己也弄不清问题的实质,只是感觉到困扰,希望改变现状。需要了解的心理问题涉及多方面,咨询师要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弄清心理问题的性质、持续时间及产生原因。
【视野扩展】
病史采集法提纲(桑德伯格提纲)
(1)身份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地址、出生日、出生地点、宗教信仰、教育、文化水平和文化背景。
(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居住条件、活动场所、日常活动、近几个月来生活发生变动的种类和次数、最近的变化。
(4)对家庭的看法:对父母、对兄弟姐妹、对其他主要成员的看法,对自己在家庭中的状态的描述。
(5)早年回忆:对能记清的最早发生的事情以及周围情节的回忆。
(6)出生和成长:包括会走路和会说话的时间。与其他多数儿童相比较曾出现过什么问题,对早期经验的态度。
(7)健康及身体状况:包括儿童时期和以后发生疾病和伤残、近期服用的咨询师指定的药、近期服用的不是咨询师指定的药、吸烟与饮酒的情况、与他人比较身体状况、饮食与锻炼的习惯。
(8)教育及培训:特别感兴趣的科目及所获得的成绩、校外学习情况、感到困难的科目、值得自己骄傲的科目、其他文化上的问题。
(9)工作记录:对工作的态度,是否改变过职业,理由如何。
(10)娱乐(包括来访者感兴趣和使其愉快的事):如工作、阅读等,自我描述是否准确。
(11)性欲的发展:第一次意识到性问题、各种性活动、对自己近期性生活的看法。
(12)婚姻及家庭资料:家庭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与原因、家庭的现状与过去的比较、道德和文化因素。
(13)社会基础:交际网络和社交兴趣所在,与自己交谈次数最多的人,能给予各种帮助的人,互相影响的程度、对他们的责任及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
(14)自我描述:包括长处或优短处或弱点,想象力、创造性、价值观、理想。
(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生活中曾有过什么变化和你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对它们的回忆(以一件事为例)和评价。(www.xing528.com)
(16)对未来的看法:愿意看到明年发生什么事情,在五年至十年内希望发生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对时间的现实感,抓重点的能力。
(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资料。
(二)做出评估与诊断
在收集资料的同时,分析、诊断就已相伴出现。分析、诊断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心理问题的实质、程度及原因,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估。分析、诊断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心理问题的性质,判断咨询的适用性
首先,咨询师要确定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性质,是冲突型还是缺陷型;是发展性问题、适应性问题还是障碍性问题;是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
考虑心理咨询的适用性,这对于心理咨询的实施而言是首要的问题。因为来访者的某些问题或许不属于一般心理咨询的适用范围,如,器质性疾病,应及时介绍到医院就诊;属于精神疾病的,应及时转送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还有一些严重的障碍性心理问题,如人格障碍,也应介绍到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接受长期的高密度的心理治疗。
转介,即诚实地承认在其他团体中有一些人或资源可能对来访者更有帮助,并且愿意帮助来访者与对方取得联系。初学者尤其要牢记自己的工作范畴,即自己的能力所及,哪些是心理咨询可以做的,而哪些是不能做或是做不了的。尽管我们都有自己的专业信念,坚信心理咨询是一种有力且有效的干预措施,它可以为来访者带来建设性的转变。但同时,也要时刻思考“什么是对来访者及其问题更好的选择”,诸如教育辅导、医院检查等。咨询师务必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仅有善意和热情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其次,分析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程度,区别对待。来访的学生有的是适应性问题,有的则属于发展性问题,其心理问题有程度上的差异。前者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可以通过个别咨询等方式予以必要的指导;而后者可能并未对自身的心理困扰产生自觉的意识,因此,可以通过心理工作坊、讲座活动、课程教学等方式,予以指导与训练,优化其心理品质。
2.分析综合会谈资料,做出基本的心理诊断
将来访者的主诉、临床直接或间接所获资料(含心理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后,评估心理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确定其在诊断分类中的位置。有关心理诊断方面的论述简要的可以从思维、情感、行为三个方面思考:来访者是如何看待他的问题及周遭的世界;来访者所体验到的情绪感受是怎样的;来访者有无相关的真实行为。
3.评估来访者的整体状态,建构对来访者的基本理解
来访者为何现在前来求助?来访者目前的困境是什么?遭遇应激的性质是什么?是哪些可能的原因让他遭受这些?这就涉及对来访者整体状态的评估。
Blocher提出,可以从生命阶段、生活风格和生活空间三个方面去理解当事人。McWilliams主张精神动力学从不可改变的因素、心理发育的程度、关系模式、认同及自尊这五个方面对来访者进行评估。江光荣则提出五个方面的评估架构:生命阶段、生活风格、需要—价值结构、自我结构和生活空间。
许多研究者认为整体的评估应采取多方考察,综合运用的模式。需要强调的是,评估要关注来访者所处的生命发展阶段及其心理发育程度。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常常与心理成熟过程有关,发育过程中某些任务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好就会导致心理困扰的出现,因此,需要将外在影响和心理发育阶段结合起来考察,关注来访者在此生命阶段中的主要发展任务的完成程度。以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而言,比如12~20岁的来访者,处于青年期,主要任务是发展同一性,面临的挑战是角色混乱,如果发展任务顺利完成,则对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生活充满憧憬;反之,角色混乱,没有固定的标准,感到空虚。
对来访者的理解还包括McWilliams提出的“不可改变因素”的评估,诸如气质、身体条件、生活处境、成长经历等。心理咨询强调变化,但不能忽略对不可改变特征的适应与补偿。从否认丧失到面对现实,从幻想到哀悼,以现实认知替代病态信念,对于不可改变特征的适应本身就是意义深远的改变。
(三)建立咨询关系
经常需要强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一种真诚信任的关系,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治疗意义。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似乎没有会谈几次,没具体做什么,来访者自己就好了,这些都是一种彼此需求的情感关系在起关键作用。咨询关系贯穿整个咨询关系,而这个关系的建立从来访者踏入咨询室的时候就开始了。
理想的咨询关系被诸如“真诚”、“温暖”、“信任”等许多美好的词汇所描述,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状态。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直接反应在关系上,而且咨询关系是流动的,作为咨询师首先要有这样的基本意识,在开始阶段就努力建立关系,细致感受关系,敏锐捕捉变化,利用咨询关系来修通症结或激发来访者自愈。
三、开始阶段的两个问题
(一)初始会谈的结构化
首先要区别两个概念:一个是人本的态度,一个是操作的流程。操作化不代表着教条,人本也并不是散漫。初始会谈开始要有一个相对规范的结构会谈,让来访者能比较平稳进入咨询状态,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是来咨询的,是来寻求心理学专业帮助的,而不是和老师谈话或汇报。要使来访者迅速进入自己是来访者的这样一个角色里,从而有条不紊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进入咨询角色对于很多来访者来说顾虑重重,一个给人感觉专业的初始会谈结构就尤为重要,这样的操作结构会很大程度缓解来访者的焦虑,并且有一个清晰的界限。
【视野扩展】
半结构化初始会谈注意事项
(1)注意头几分钟的信息:来访者如何敲门,进来后如何落座、和咨询师的目光接触如何,第一句话讲什么等。
(2)特别注意第一眼看到来访者时的内心情绪,这时候的情绪往往是咨询师的移情反应,需要及时得到分析。
(3)5min后来访者就会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求助原因,持续15~20 min,咨询师要全神贯注地听。
(4)无条件地相信自己的共情能力:但凡来做这一行的,都是有共情能力的。
(5)只要认真地“听”,共情态度自然就会带出来。
(6)这15~20min的倾听过去后,我们自然会根据获得的信息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来访者有病还是没病。
(7)形成大致的判断,就会告诉来访者这个判断会是什么样的,要确定这个诊断还需要做哪些事情(比如说心理测验),要确定继续咨询的疗程等。
(8)讨论咨询目标和咨询的时间设置。
(9)为了达到你的咨询目标,你愿意做些什么?
(10)初始会谈的脱落很常见,一般来说没必要和这些来访者联系,除非认为自杀的可能性很高。
(二)咨询师需要抱持的态度
不同的职业会赋予人们不同的形象,在大多数人眼中,咨询师的形象可能是亲切善良,从容沉静,温厚有力,谦和睿智……这是职业所赋予咨询师的一种形象和能力。很多来访者会把一个理想化的神圣全能的客体形象投射在咨询师身上,因此,很多咨询师的初学者便很焦虑,常常会说:“我哪有那么好啊,我何德何能……”觉得真实的自己和来访者理想化客体相差太大。对于这样的理想化投射咨询师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因为咨询师本来就是因来访者的期望而存在,让来访者有这样一个理想化客体也是有意义的。就像庙里的菩萨本来就是一堆泥土,却可以让很多人心灵得到安慰。因为他们心中需要这样一个物体去承载这样的理想。如果他们愿意多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又有何妨呢?
同时,咨询师要注意心理咨询师的多重角色。咨询师是示范者、倾听者、支持者、研究者、督促者,还有可能是教师角色、信息提供者角色、教练角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